一、前言
發電機輸出交流電是從整個電力系統方面考慮的,而非僅僅考慮到發電機成本問題。
當然,交直之爭放到現在,也不是僅僅以交流電勝出而終止。就現在的電力系統而言,高壓輸電是交直并存、相輔相成的狀況。甚至,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直流輸電也有可能會再次強勢回歸主導地位。總而言之,交直流的發展過程是:
直流(1882)——交直相爭——交流勝出(1893)——直流回歸,交直并存(1954至今)
二、直流輸電和交流輸電的發展過程1.直流王朝的開辟
電的商業化應用始于19世紀70年代后期,當時電弧燈已經用于燈塔和街道的照明。
第一個完整的電力系統(由發電機、電纜。熔絲、電表和負荷組成)是托馬斯愛迪生在紐約城歷史上有名的皮埃爾大街站(Pearl Street station)建成并于1882年9月投入運行。這是一個直流電力系統,由一臺蒸汽機拖動直流發電機給半徑為1.5km面積內的59個用戶。負荷全部由白熾燈組成,通過110V地下電纜供電,在此后幾年內,類似的電力系統已經在世界上大多數城市投入運行,隨著1884年福蘭克斯普萊克(Frank Sprague)對發電機的開發,電動機負荷也加入到這樣的系統中。這是電力系統發展成為世界最大工業之一的開端。
2.交直相爭,“交流”一戰成名
盡管初期直流系統得到廣泛應用,但后來它幾乎完全被交流系統替代。到1886年,直流系統的局限性明顯露出來,因為它只能在很短的距離內從發電機向外送電。為了將輸電損耗(RI2)和電壓降落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例如低壓直流輸電采用110V,那么到最末端的時的電壓可能只有80V了),長距離輸電系統必須采用高電壓。而這樣高的電壓是發電機和用戶都不能接受的,因此必須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電壓變換。
L.高拉德(L.Gaulard)和法國巴黎的J.D.吉布(J.D.Gibbs)開發了變壓器和交流輸電技術,由此產生了交流電力系統。喬治西屋(George Westinghouse)獲得了這些新設備在美國的應用權利。1886年,西屋的助手威廉斯坦利(William Stanley)開發和實驗了商業實用的變壓器和在馬薩諸塞州大白靈頓的由150個電燈組成的交流配電系統。1889年,北美洲第一個交流輸電線在俄勒岡州威拉姆特州瀑布和波特蘭之間建立并投入運行,這是一條單相的線路,輸電電壓4000V,輸送距離21km。
隨著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多相系統的開發,交流系統變得越來越具有吸引力。1888年,特斯拉持有關于交流發電機、發電機。變壓器和輸電系統的若干專利。慧眼識珠的西屋購買了這些早期發明專利,這些發明奠定了當今交流電力系統的基礎。
在19世紀90年代,曾有過關于電力系統采用直流還是交流作為標準的相當大的爭論。在主張直流的愛迪生和偏好交流的西屋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辯論(愛迪生還允許助手通過使用交流電電死大象、試驗電椅等的試驗來證明交流電的危害)。
在世紀之交,交流系統對直流系統取得了勝利,其主要原因是:
a.交流系統的電壓水平更容易地轉換,因此提供了使用不同電壓的發電、輸電和用電的靈活性。
b.交流發電機比直流發電機更簡單。
c.交流電動機比直流電動機更簡單、更便宜。
1893年,南加州一條12km長的2300V電力線路投入使用。它是北美洲第一條三相電力線路。大約在同一時期尼亞加瀑布也選擇了交流送電,因為采用直流不可能將電力送電送往30km以外的布法羅。這一結果結束了交直之爭并奠定了交流系統獲勝的基礎。
日益增長的向更遠距離輸送大量電力的需求是推動逐漸采用更高電壓水平的動因。早期交流系統采用了12.44kV和60kV。于1922年采用了165kV,1923年提高為220kV,1935年提高為287kV,1953年提高為330kV,1965年提高到500kV。魁北克電力局的第一條735kV線路于1966年送電,美國765kV線路則于1969年投入運行。
3.“直流”回歸,是百日王朝還是東山再起?
隨著汞弧閥于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高壓直流(HVDC)輸電系統在某些情況下變得更經濟。高壓直流輸電對于大容量遠距離輸電更有吸引力。與交流電相比直流輸電方案變得更具有競爭力的輸電距離交叉點對架空線路大約是800km。當電力系統間由于系統穩定的考慮而不適合聯網或者系統的額定頻率不同時,高壓直流還提供非同步聯網(背靠背)。第一個現代商用的高壓直流輸電于1954年在瑞典建成,它通過96km的海底電纜將瑞典本土與哥特蘭島互聯起來。隨著晶閘管閥的發展,高壓直流輸電變得更具有吸引力。第一個采用晶閘管閥的高壓直流系統是1972年在伊爾河的背靠背工程。它提供了魁北克和新不倫瑞克之間的非同步電網互聯。伴隨著交流設備價格的降低、尺寸的縮小和可靠性的提高,高壓直流輸電的應用正在逐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種新型氧化物半導體器件 - 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在工業驅動裝置上得到廣泛應用,并引入了直流輸電領域。1997年,第一個采用IGBT閥組成的電壓源換流器的直流輸電工業性試驗工程(3 MW、10kV、10km)在瑞典投運。更是為直流輸電的發展帶來了嶄新的面貌。若從對系統的穩定性角度來看,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力電子設備的成本下降,那么直流輸電的優越性會更大程度地提高,而直流輸電回歸霸主的地位就完全是有可能的。
我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起步雖然比較晚,但是發展卻非常迅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第一個HVDC工程是浙江舟山HVDC工程(為工業試驗性工程),葛滬HVDC工程是我國第一個遠距離大容量HVDC工程,三常HVDC工程是我國第一個輸送容量最大(3000MW)的HVDC工程,靈寶(河南省靈寶縣)背靠背HVDC工程是我國第一個背靠背HVDC工程。
我國現有直流輸電線路:
三、交流電在十九世紀的勝出——經濟性的優越
從十九世紀的技術上看,首先:
1、導致直流電被淘汰的最主要原因是線損問題(即線路上的電能損耗)。
利用這種低壓(110V)輸電,想要長距離輸送電能需要付出很多代價,首先是隨著輸送距離的增加,那么線路的等效電阻R就隨之增大,線路損耗也就增大,線損甚至能達到5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發電廠發出1000W的電,那么用戶可能就只得到了500W的電能,有500W的電能損耗在了輸電線路上。這樣的損耗,是任何一家發電廠都不愿意接受的。
2、電壓(電能質量、電壓降落)問題
就如前面提到的,如果采用低壓直流輸電(110V),靠近發電廠附近的用戶能保證自己獲得的電壓接近110V,而遠離發電廠的用戶可能獲得的電壓卻只有80V了,這將嚴重影響了電器的使用和壽命了。
那么有人會問?為什么不把發電機發出的電壓升高一點呢?
提升可以,可是到底還是要對用戶負責啊,假如把電壓提升到了140V,在發電廠末端的用戶將可能獲得了110V的電壓,而靠近發電廠的用戶就要承擔140V的電壓,這個電壓就超出了電器的額定電壓了,同樣會損壞電器、降低其使用壽命。
3、從繼電保護上來比較
如果使用高壓輸電,我們想要在故障時快速切斷故障電流,這時往往會出現很大的電弧,如果不及時把這個電弧切斷會嚴重破壞電力系統。
交流相比直流,交流過零點,電弧會短暫熄滅,而直流電不存在,就斷路器的制造方面來說,交流斷路器是更容易實現的。
即使放到現在,交流斷路器已經更新換代了數次,技術可謂相當成熟了,而高壓直流斷路器依然是一個較難實現的東西,現有的高壓直流斷路器也是差強人意。
4、還有其他的就如前面提到的發電機、電動機成本等等的問題。
四、直流電的回歸——科技帶來曙光
交流電的優越性貌似多不勝數。但,那只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隨著時間推移、科技的發展,優越性甚至會成為其短板。
交流電力系統也存在著其固有的弊端——系統穩定性。
交流電力系統之間,因為存在著功角平衡,這就涉及到兩個系統間的功角穩定性問題,一旦兩個系統失去同步,很可能導致兩個系統都發生崩潰而停電。
而直流電不存在著功角問題,用來聯絡兩個交流系統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整流器(將交流電轉變為直流電)、逆變器(將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相繼而生。換流閥的控制技術也進入了一個相當明朗的地步,切斷直流電的速度并不亞于交流斷路器。
高壓直流輸電的優點在于:
1、輸送相同功率時,線路造價低:
對于架空線路,交流輸電通常采用3根導線,而直流單極只需1根,雙極只需2根。對于電纜線路,其投資費和運行費都更為經濟,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大城市采用地下直流電纜的原因。
2、線路有功損耗小:
直流線路沒有感抗和容抗,也就沒有無功損耗。其電暈損耗和無線電干擾均比交流架空線路要小。
3、沒有系統的穩定問題:
交流系統有一定的電抗,輸送的功率有一定的極限,如果超過這極限,送端的發電機和受端的發電機可能失去同步而造成系統的解列。
4、能限制系統的短路電流;
5、調節速度快,運行可靠。
這些優點的體現幾乎都有賴于電力電子技術的從無到有,從開始到高速發展。
-
發電廠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6瀏覽量
16775 -
交流電
+關注
關注
14文章
660瀏覽量
34017 -
直流電
+關注
關注
2文章
429瀏覽量
2232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