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一場主題為“賦能與重構”、聚焦工業制造領域的數字化革命的論壇在2019中國數字化年會上舉行,SAP中國首席數字化轉型專家孫惠民發表了《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趨勢與洞察》演講。以下為其演講精華:
1、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如果要評選工業革命發展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年代,有三個時期是一定要入選的。
首先是1769年,瓦特制造出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機。其次是1869年,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的應用,使人類正式進入了分工明確、大批量生產的“電氣時代”,電能被廣泛應用于生產過程當中。這個誕生在美國辛辛那提市的流水線是由一家屠宰場打造出來的,比廣為人知的福特汽車流水生產線早了44年。第三個時期是自1969年開啟的電子信息技術年代,典型代表是第一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可以簡單理解為工業上用于控制生產線的計算機) Modicon084的問世。
從此,信息技術把人類引上了互聯網的“奇幻之路”,短短四十多年,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真正的成就在于通過一個簡潔的協議(TCP/IP)使得人與人之間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進行交互。如果把時間看作宇宙中的“第四維”,互聯網簡直就是地球上人與人之間的“蟲洞”。
隨后,這三個以一百年為跨度的特殊時期被后人總結,并提煉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工業1.0”、“工業2.0”和“工業3.0”時代。
今天再談論起工業1.0、2.0和3.0的時代,我們心中更多的是對那段光輝歲月的懷舊與祭奠。基于起名字的習慣性和連續性,我們似乎很快或者已經迎來了工業4.0時代,或者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新一輪工業革命是否正在發生是無法妄斷的,但以史為鑒,過去的每一次工業革命從開始到結束都經歷了幾十年,因此,無論接下來這一波浪潮是否最終被定義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場深刻的技術變革正在發生,而我們正處在這場變革的開端。
2012年,美國頒布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3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漢諾威展上提出德國要實施工業4.0戰略;2015年,***總理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中國制造2025》。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的德國和美國,在近150年的時間里,走向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1969年,美國硅谷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自動化時代,而作為德國工業4.0發起者之一的西門子公司,以PLC為抓手,把自動化發展到極致,不斷地深扎工業基礎,以工匠精神,發展成為機械制造領域的世界第一強國,所以,德國人提出的工業4.0屬于“硬+軟”,即制造業+互聯網。高舉互聯網旗幟的美國卻走了與德國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他們的特點是“軟+硬”,即把實體制造業不斷往國外遷移,但依靠強大的信息技術,在虛擬經濟的領域稱霸全球。
在這場由德國和美國掀起的席卷全球的制造業變革大潮中,中國應對的特點是“軟硬兼施”。中國制造業的體量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體系完備,涵蓋了所有門類,特點是雖然規模巨大、門類齊全,但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剛剛完成機械化,一些則正在進行自動化和信息化,還有一些開始智能化進程,但是,中國由于消費人口基數大,消費互聯網的發達程度僅次于美國,如何優化供給側這一端的制造業,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成為了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
縱觀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可以分為四個梯隊:
第二梯隊是高端制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是中低端制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歐佩克成員,非洲,拉丁美洲等國。在這一個梯隊結構中,中國制造業整體處于第三梯隊,水平并不高。
為什么“工業4.0”這個理念恰巧誕生于2010年以后,不是更早或者更晚?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國GDP這十年來的增中,找到想看到的答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的GDP年增速由之前的12.7%和14.2%,斷崖式下跌到9.6%,之后雖然在2010短暫上升到10.4%,但從2012年之后的三年,基本維持在7%~8%之間,進入到2015年到現在,情況更加不容樂觀,繼續下跌了1個百分點,2008年為6.6%。十年的時間足以說明,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狀態顯然已經結束,開始進入到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也就是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定性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如果以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濃縮點,最近有相關的國際金融組織預測,今年全球GDP超過6%的,全球預計只有3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越南,一個是印度。
在這個大背景下,實際上本身折射的是什么?結論就是,全球經濟進入一個具有“非連續性的增長”特點的新發展階段,這個新階段處于兩條增長曲線頭尾相交錯的疊加期,前一條增長曲線屬于工業3.0階段,后一條增長曲線屬于工業4.0階段。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GDP的增幅達到這10年來的最高點,也就是前一條增長曲線的最高點(增長的極限點),越過極限點,增長失速,開始一路水銀瀉地。那么在后一條增長曲線的起始區域內,有一個破局點,越過該點,就可以進入到上升通道,開始新一輪的增長,“工業4.0”其實就是全球制造業錨定的那個破局點。
由此不難看出,當前我們正在由“工業3.0”的存量市場轉向尋找新的增量空間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的特點就是產品過剩,需求不足。因為工業3.0時期,流水線生產出了大量的標準品。
2、工業4.0的本質是一場基于智能化的產業革命,為全球打開新的增量空間
人類社會商業價值的演化歷程,本質上就是一部“需求發展史”,而這部“需求發展史”,從一條邏輯來看,就是一部“貨架演變”的歷史。
這部貨架歷史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農耕文明時期”自給自足,這時生產出商品不需要擺到貨架,所以叫做“無貨架經濟”。接著到了福特開始大規模使用標準化的流水線以后,人類的標準品大量的生產,這時所有的東西都要擺到貨架上銷售,所以叫做“實體貨架階段”。2019年全球財富500強的第一名是沃爾瑪,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貨架,而處于第二位的中國石化,它的加油站就是擺在公路邊的實體貨架。第三個階段就是“虛擬貨架”時代,當所有商品拍成照片擺到網店以后,就形成了虛擬貨架,在這個階段,如果把你擺到網頁100頁以后,別人還能找到你嗎?所以,淘寶就是這個時代中國最大的廣告公司,因為它是靠淘寶店的實時競價排名來收廣告費的。
所以,如何發現、洞察和滿足需求成為當今所有商業的邏輯起點,但是我們不能空洞和抽象地來談需求,必須結合具體的場景來看待需求問題,圍繞具體場景下的需求洞察和滿足,今天所有的企業都應該通過四大動作的打造,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具體來說,就是要真正做到以顧客為中心來思考問題,當前就是要圍繞消費需求升級這一核心訴求,在技術賦能的前提下,企業應該打造四大核心競爭力:
第一,如何實時洞察用戶需求;
第二,在此基礎上,如何進行預測性生產,或者叫做提前生產,也就是在你瞌睡前,提前把枕頭已經生產好了;
第三,根據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營銷;
第四,根據智慧物流,進行快捷送達。那么,技術賦能的核心,應該說包括三大要素,即數據,算力和算法!歸根結底,數字化轉型就是用數據+算力+算法,打造應對不確定性的核心能力!
應該說,驅動工業4.0誕生的背后因素,就是消費者需求在不斷地升級迭代,即由對產品和服務功能的滿足,遞延至體驗提升,最后再發展到個性化的定制,到了個性化定制的階段,商業的整個邏輯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就是由賣方市場的“我給什么,你要什么”轉換為買方市場的“你要什么,我給什么”,消費端的消費者由“客戶”變身為“用戶”,供給側的生產模式由“管道式”變為“生態型”。
“客戶”→“用戶”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從本質來看,商業的一切變革都是由前端需求牽引后端技術驅動而實現的。今天,人類的價值創造方式在不斷改變,在“顧客”這個大概念下,延伸出了“客戶”和“用戶”這兩大不同的定位,這兩者之間的內涵也已經有了根本性區別。
“客戶”是一次性的買斷和交易關系,屬于B2C的商業模式,以賣方市場為主;而“用戶”則是轉型到賣方市場的新階段,也就是消費者說了算的C2B個性化定制。用戶要從產品的研發、生產、消費、服務等各個環節,都要把自己的意見加進去。因此,工業3.0(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是“我生產什么你買什么”,工業4.0(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是“我需要什么你就幫我生產什么”。消費者開始定義企業。
“管道式”→“生態型”
就制造模式來看,工業經濟時代的制造模式是“管道式”。例如福特的汽車制造就是完整的流水作業式生產方式。在這種模式下,為了保證生產大批量的標準產品,且保質保量高效生產,福特的核心理念是“控制”,即流水線生產、集中式制造,屬于典型的以制造為中心,其弊端就是“閉門造車”,即不了解客戶需求,也由此產生了影響商業的重要動作——第一:大量投入廣告讓別人知道“我是誰”;第二:“把我擺在貨架上”吸引客戶找到“我”。
工業經濟時代進入到數字經濟時代之后,用戶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要求得到更好的體驗。企業為此唯有做到精準洞察客戶需求,才能領先競爭對手一步,由此商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由過去的“管道式”變為“生態型”。“生態型”的底層依托的是“端、邊、網、云、用”新技術體系,這個時候,商業的核心理念也發生了變化,要想做生態,就得彼此價值互補,打造生態的理念也就轉變為賦能,不再是控制!
我國工信部曾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智能制造模式做了4個定義:“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關于服務化延伸,可以理解為把一次性賣產品變為分時租賃的模式,例如,米其林輪胎在歐洲的做法就是將輪胎免費贈送客戶,但靠汽車的行駛里程進行實時收費,讓輪胎成為了可鏈接、可在線、能智能決策的智能網連產品。未來,所有的硬件產品都將是智能網聯產品,商家可將產品免費贈送客戶,但商家會要求獲取客戶數據,通過數據獲取其他價值。
因此,工業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是“土地、勞動力、資本”模式下的“重資產+實體經濟”,而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是“數據、算力和算法”下的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其背后是新技術在重新定義“一切”:產品功能、生產設備、管理體系、商業模式、產業形態。
縱觀工業3.0(工業經濟時代)和工業4.0(數字經濟時代)對比,在這個新舊動能轉換的“非連續性的增長”,降本、節費、提質、增效才是關鍵,它們可以切換的最新語境,就是“數字化轉型”,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轉換”、“融合”和“重構”。轉換是新舊動能轉換,融合是兩個世界融合,同時要進行價值重構。因此,數字化轉型可高度凝練為四句話: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一切產業數字化,一切數字產業化。
3、工業3.0切換到4.0,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由“馬力”置換成“算力”
在熱力、機械時代,誰的馬力(輸出功率)大,誰就是老大。現在的數字經濟時代,誰的算力大,誰就是老大。
未來10年是科技的十年,高地經濟,科技登高,唯有云端才能致勝。云計算重新定義四個方面:
第一,成為核心動力。數據、算力、算法將成為所有企業的核心驅動力,未來所有的硬件產品都將是交互型的智能網聯產品,如果要變成智能網聯產品,必須經歷幾個階段,數據化,模型化,算法化,程序化,最后才是產品化。
第二,成為基礎設施。以云計算為核心的五位一體數字化平臺架構,將成為企業智慧轉型的基礎。五位一體就是端、邊、網、云和用。端是智能終端客戶端,邊是邊緣計算,網是網絡傳輸,云是云計算,用是圍繞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各種應用場景。
第三,改造產業結構。以云計算為核心的算力未來將重新定義整個產業架構,大規模提供公有云的企業,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基礎設施平臺型企業,然后,在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12條賽道上,每條賽道垂直領域率先進行數字化轉型企業,將有可能打造成為行業龍頭型的垂直平臺型企業。
第四,成就競爭終局。大企業創造生態,小企業加入生態,場景為表,數據為里,平臺做生態的連接載體,未來生態核心重點之一就是“對接資源”。
4、結語
全球制造業要想從工業3.0躍遷至工業4.0,為全球經濟找到新一輪增長的破局點,我們要關心四個方面,也就是道、法、術、器。道是認知重塑,法是以終為始,術是戰略保障,器是工具賦能,概括來講,就是大道至簡,萬法歸一,識勢優術,善事利器。
達爾文說,面對環境的變化,能夠活下去的不是這個時代最強壯的和最聰明的,而是對變化能夠快速做出反應的新物種。
未來已來,所有企業真正比拼的只有一項能力,就是“進化能力”。
-
工業
+關注
關注
3文章
1826瀏覽量
46523 -
信息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591瀏覽量
29678 -
工業革命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7瀏覽量
1581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