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包頭市第四醫院關節外科與北京長木谷有限公司簽訂了人工智能關節輔助診療系統的技術合作協議,這項新技術對于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前精準規劃和術中精準操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協議簽訂后,關節外科醫療團隊就利用人工智能三維重建技術成功完成了首例髖關節置換手術。人工智能在手術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能為患者帶來哪些好處?今天,小編特意邀請包頭市第四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裴曉東來詳細介紹。
髖關節置換術中劃線定位
髖部疼痛再次入院
在我國,骨關節疾病患者高達1.5億,作為關節疾病的終極治療手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近年來呈現爆發性增長,2018年我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近70萬臺,包頭市第四醫院關節外科平均每天就有一例關節置換或者翻修手術。
58歲的市民劉女士十年前就出現了雙髖部疼痛的現象,先后在我市及周邊地區的各大醫院問診,均被診斷為雙側骨頭缺血性壞死。2015年3月,劉女士在包頭市第四醫院關節外科接受了左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恢復良好。去年8月份,劉女士的右髖關節開始出現疼痛的癥狀,嚴重的時候只能臥床,于是家人又將她送到了關節外科就診。
檢查結果顯示,劉女士髖關節右側屈90度,伸0度,外展15度。左側屈110度,伸5度,外展45度,被確診為“右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醫生建議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劉女士術前髖部X光片
術前精準規劃
裴主任介紹,全髖關節置換術作為髖關節疾病終末期的有效治療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可供骨科醫師選擇的手術入路及方法較多。直接前方入路是從自然肌肉解剖間隙進入,不需離斷髖部任何肌肉即可顯露髖關節,對肌肉組織損傷小,被稱作前方入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DAA)。
術前制定精準的手術方案是關節置換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如果按照以往人工放置關節的方法,手術難度大,只能用尺子、鉛筆或膠片模板在X線片上測量,二維規劃受膠片比例尺、患者體位等諸多因素影響,徒手截骨等操作有一定誤差,重要的三維數據也無法顯示。這種傳統手術方式極其依賴醫生的經驗,手術難度大、風險高。
通過引進AI人工智能,將AI與DAA結合,術前規劃假體的類型與型號,確定截骨位置,使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更加精準。
“我們術前對患者髖關節,上至髂前上棘—下至小粗隆下15厘米進行CT掃描,將所得的CT數據導入AIHIP軟件中進行術前解剖學測量和假體類型及型號選擇,使全髖關節置換術截骨更精準,假體的匹配更適合,手術更加精準。”裴主任說。
劉女士髖關節置換手術前AI精準規劃
術中損傷小,術后康復快
DAA具有極少的軟組織和肌肉損傷等重要優勢,手術入路通過自然的解剖間隙沒有切斷相應的肌肉組織,與后外側入路相比,DAA未對髖關節運動功能起重要作用的外展肌群造成損傷。
裴主任指出,DAA作為一種微創人工關節置換術,手術切口小,軟組織破壞少,可以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達到快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的目的。
有學者對DAA術后六周,三月,六月,進行統計研究,實驗結果表明;DAA早期恢復更快,患者可以早期下地,進行康復訓練。DAA可以減少手術創傷,患者可在早期負重活動,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
劉女士術后髖部X光片
脫位發生率低
DAA在術中沒有對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進行切斷或過度分離,有利于髖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平衡,增強了髖關節的穩定性。
Tamaki等對790例行DAA術式的患者進行隨訪,平均隨訪7.8年,結果發現術后脫位率僅為0.92%,與性別無明顯關系,可能與年齡、BMI(身體質量指數)、及髖臼杯的前傾及外展角度是否在安全范圍有關。也有研究表明DAA術式具有較低的術后脫位率,軟組織的張力是影響術后脫位的重要因素,研究還發現應用直徑較大的股骨頭假體可以與髖臼形成更好的銜接,也可以降低術后脫位率。另外,DAA作為手術位置比較表淺的手術入路能夠很好地暴露髖關節,DAA平臥位時骨盆位置固定,不受側臥位時髖臼拉鉤牽拉導致骨盆位置變化對于假體置入角度的影響,容易取得較好的假體植入位置。
裴主任表示,人工智能輔助的微創DAA技術從肌肉間隙入路進行手術操作對軟組織、肌肉的損傷較小,并且它相比傳統術式具有脫位率低、疼痛低、可以早期活動恢復髖關節功能等優點,而且花費較少,對于老年及家庭貧困的患者是非常好的選擇。
DAA并發癥的發生通常與手術醫師的經驗關系密切,通過對手術醫師的加強培訓和手術器械的改良,術中透視技術及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總之,與傳統入路相比,DAA更加微創,早期療效更突出,相信DAA會越來越受到認可。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763瀏覽量
26891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8瀏覽量
23829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