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并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范圍。對此,有不少網友歡呼,“人工智能領域的春天來了”“今后考研有了更多的專業選擇”。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展,人工智能今后將在生產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比如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人們看到越來越多人工智能活躍的“身影”:深圳龍崗工業園區通過使用無人機立體噴灑消毒藥液,不僅防疫消殺效果好,而且減少了人力成本;溫州市人民醫院引進智能配送機器人,有效降低了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已取得一定成效,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相繼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并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然而,應該看到,中國在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仍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相關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人。這主要體現在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跨學科創新平臺不足,基礎理論、原創算法等方面突破較少,復合型人才培養導向性不強等。比如,近些年隨著人工智能專業的持續火熱,一些高校“換湯不換藥”,把諸如計算機、通訊、自動化等專業簡單合并,成立所謂“人工智能”專業,這顯然無助于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為此,《意見》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強調“復合培養”,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強調“精密耦合”,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識課程體系和應用模塊課程;在評價機制方面強調“組合創新”,推進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分類評價機制。這將為人工智能領域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在人工智能興起伊始,曾有聲音認為“人工智能將導致大量勞動者失業”,并呼吁限制人工智能發展。對此,有專家表示,汽車發明時,全世界也擔心趕馬車的人要失業了,可如今還有誰會為不能駕駛馬車而煩心呢?人工智能的發展,必將加速社會轉型升級,并催生大量新興職業。這從中國日前發布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16個新職業的舉措中可見一斑。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新興技術應用和人們需求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必將持續涌現。唯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培養一大批勇闖“無人區”的高層次人才,才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89瀏覽量
20694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6瀏覽量
2382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