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企業數據對于業務決策具有決定性作用。隨著AI、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成熟,企業的數據意識逐漸覺醒,紛紛邁出了以數據賦能業務的行動步伐。其中,上線BI平臺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
為什么企業會選擇BI平臺作為商業分析的“軍師”?數字化分析與傳統數據分析有著怎樣的區別和聯系呢?BI智能分析平臺具體是做什么的呢?它是具有強大的大數據計算性能、先進的智能分析和可視化能力的數據協作分析平臺。分析范圍涵蓋從數據源、數據采集、數據整合、數據分析到數據應用的全流程。
據東信達觀察,用EXCEL做報表分析、手工制作可視化圖表還是很多企業目前的數據分析狀態。這類方法總體能滿足總結需要,但數據響應速度較慢,整合過程要花費業務人員很多精力,且偏向數據匯總,很難對業務起到決策作用。等意識到問題時,整個業務優化周期從幾個小時拉長到幾天甚至幾周,效率極低。
以一家擁有門店的食品企業為例,其門店會員人數、周/月/日賣出的產品數量、會員消費水平、退貨人數、流失客戶數等數據都需要統計,以便通過數據來發現門店經營問題,進而改善業務決策,而其制造業務同樣需要數據分析。
智能化抓取數據讓一切顯得高效起來。以制造企業為例,BI平臺能夠連接百種數據源,一鍵抓取倉庫、能源、銷售、采購、發貨、物流系統所需數據,構建數據庫。
去掉重復、無用的數據內容,做數據清洗,這些便是數據采集、數據整合的內容了。以往需要人工采集、整理的內容交給BI來做,顯得省時省力了不少。它讓業務人員更容易做數據,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各項數據與業務相關性上,鉆取數據價值。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需要更深入的數據分析、更快的數據響應速度、更強的數據交互能力。東信達看到,很多企業并沒有數據技能型人才,很多時候企業雖然依靠ERP等信息化工具建立起基礎數據庫,但數據分析能力依然停留在手工采集ERP、CRM等工具中的數據再做成EXCEL報表的層面,很容易導致分析維度不全面、數據統計失誤進而影響判斷。
加之這類數據匯總方法存在滯后性,往往導致企業市場敏感性差很多。譬如每周例會上老板詢問某個數據的異常原因,而執行層并沒有注意到這點,難道要老板等到這個數據的分析出爐,下周再聽取匯報嗎?這種做法顯然是具有滯后性的。
從傳統BI向智能BI的轉變中,提升對異常數據的響應速度是突出特點之一,它成為企業洞察市場的重要窗口,幫助實時監控所有數據,更容易發現問題。
在市面上許多BI平臺的可視化頁面中,業務漲幅、降幅、市占率、人員變動、產品銷售波動、采購價格、退貨情況等數據一目了然,異常數據也會馬上提醒。如果企業的數據敏感性足夠強,便能從這一個個異常數據中嗅到環境和商機的變化,進而調整業務決策。
BI能夠快速形成各類數據變化圖表、制作圖文并茂的數據分析報告,這些圖表、報告被應用到會議PPT、月季年度業務匯報時,即為“數據應用”,再也不需要文員敲一下午報表、做一天的PPT才能完成。
除了高效快捷外,BI匯總的數據還具備了全局性。傳統的數據匯總是從業務人員個人角度出發,但很多不同領域的因素同樣會影響業務結果。BI能有效解決這一缺陷,幫助管理層多維度掌握大局,關注驅動結果的各方面業務情況。這相當于打破了傳統數據分析方法,從根源上做出了改變,使數據處理分析一體化。
BI的價值不止在于告訴你“數據是什么樣”,還有“為什么會這樣”以及“怎么改善它”,它是新型數據管理邏輯的產物。伴隨著企業需求的演變,BI也由“更容易做報表的分析工具”逐漸成為更深入業務場景的“企業決策大腦”,它可以圍繞制造企業采購、生產、銷售、配送、庫存各場景進行細分分析,降低數據顆粒度,調整業務策略,掌控全局。
(責任編輯:fqj)
-
數據采集
+關注
關注
39文章
6142瀏覽量
113745 -
數據分析
+關注
關注
2文章
1452瀏覽量
340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