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鎂客網)
近幾個月來,國產替代與新基建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而有一個行業與這兩個風口都密切相關,就是毫米波雷達。
對于國產替代而言,汽車電子是一個重要的領域,而新基建力推的“5G基建”當中受益極為顯著的就是車聯網,兼備汽車電子屬性又落地于車聯網場景的毫米波雷達顯然是今年最值得關注的一大行業。今天我們采訪的對象非常特別,它是由地方政府和產研院聯合支持成立的一家機構,肩負著前沿技術落地應用的使命,同時懷著凝聚產業力量,推動產業發展的雄心。
這支“特種部隊”出手,將會攪動國內毫米波雷達的市場嗎?它又是如何看待毫米波雷達國產化之路的呢?
集萃深度感知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集萃感知”)是由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和無錫國家高新區以及岳玉濤博士深度感知團隊共同成立的一家研究所,面向市場和產業,企業化新體制運營。談及集萃感知成立的背景,岳玉濤博士介紹道:“產研院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從全球、全國引入高端技術團隊,建設了數十個專業技術研究所,而研究所的作用是搭建起前沿技術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橋梁。”
截至目前,產研院已經成立了52家研究所,集萃感知正是其中的一個。岳玉濤博士所帶領的團隊主要技術背景集中于傳感與感知方面,集萃感知的產品主要圍繞基于人工智能的雷達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從集萃感知人才團隊構成來看,可謂大咖云集,核心團隊包括1名院士、6名國家/省市級高層次人才、數10名博士等。岳玉濤博士透露,核心團隊人員過去在軍用雷達領域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整個團隊可以說是匯聚了各方頂尖人才的“特種部隊”,而他們從軍用雷達轉向民用雷達的研發,又將為整個產業帶來怎樣的變革呢?
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崛起,毫米波雷達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內有一些初創公司也瞄準了這一市場。然而,技術不成熟、產品未被驗證、性能與國際巨頭產品有一定距離等原因導致,目前在國內毫米波雷達市場中依舊是由博世、大陸、安波福等外國Tier1廠商占據主導地位。國產毫米波雷達如何才能真正與這些老牌Tier1廠商競爭,是行業內企業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先從核心技術說起,岳玉濤博士表示,集萃感知具有EMM技術、基于神經網絡和逆散射的目標智能識別技術、異構傳感融合技術、EHD工藝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技術,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毫米波雷達,使雷達具備更高超的能力,實現雷達和視覺等其他傳感器的異構融合,達到準確、魯棒、完整的環境感知,并且不僅能夠檢測、識別目標,還能夠讓雷達真正智能,理解目標的特性與行為。“這些技術的應用,讓我們的雷達性能更加出眾,比如在抗干擾這一指標方面,我們的產品能夠將干擾降到原來的六分之一,可以提升60%的探測距離,并大幅度降低虛警和漏檢率。”
目前集萃感知的智能雷達產品主要應用于車路協同和車聯網等智能交通領域。以道路交通場景為例,其一款智能雷達產品設置在路口后,一顆雷達就能感知路口200米以內、8車道所有車輛的運行、排隊情況,雷達會將相關信息反饋給后臺算法系統,算法系統以此為據調整紅綠燈的配時。“有數據表明,智能配時方案相較于傳統配時方案能夠將整個道路的運行效率提升18%左右。”
而除了在路口,在一整段道路場景中,集萃感知也將推出相應的雷達產品。該款雷達單顆的覆蓋距離就可達800米,能探測到范圍內幾乎所有目標的信息,相關管理部門可以基于此做出相關的決策。
正如前面提到的,集萃感知并不僅是一家公司,也是一個平臺。岳玉濤博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平臺吸引到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乃至政府管理部門,沿著智能雷達這一點將整個產業鏈上的力量團結起來,以解決實際痛點問題出發,切入車路協同、車聯網等智能交通領域的市場,從而共同推進智慧交通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技術最終走進生活。”
除了智能交通,集萃感知也正積極布局智能毫米波雷達技術在ADAS、手勢識別、成像監控等領域的應用,逐漸形成對國外巨頭的國產替代,并為一些新興市場的爆發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fq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43瀏覽量
269836 -
毫米波雷達
+關注
關注
107文章
1053瀏覽量
644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