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0日登陸科創板,佳華科技在資本市場上“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在這背后,公司的科技征程早已“輕舟已過萬重山”。
從企業信息化、企業物聯網開始做起,佳華科技在物聯網領域一干就是10多年。如今,憑借國產、自主、可信的核心技術體系,佳華科技不斷擴大業務版圖,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大展宏圖。
在4月22日舉辦的2019年度業績說明會上,佳華科技董事長李瑋表示,2020年,公司將持續在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方面發力,實現數據的復用和增值,成為物聯網數據的“托管地”,做實平臺化建設,構建智慧城市云鏈大數據平臺。
“我們借上市的契機,逐步落實好募投項目,進一步夯實技術基礎和市場基礎,實現物聯網數據的多元應用,最終將發展成為物聯網大數據的平臺服務企業。”展望未來,李瑋滿懷信心。
創業“馬拉松”從山西跑向全國
“公司一整面墻掛滿了李總的馬拉松獎牌。”佳華科技的員工告訴記者,李瑋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酷愛長跑,每天凌晨便起來跑步,起碼10公里,雷打不動。
生活中離開不開馬拉松,工作上也充滿著“馬拉松精神”。回看李瑋創建佳華科技的歷程,堪稱一場酣暢淋漓的馬拉松。
上世紀90年代,李瑋本科畢業后赴美深造,后于2003年12月回國創業。創業之初,李瑋與團隊需要攻克的是山西礦井的安全監控問題。李瑋介紹說:“當時4000多個礦井,最后整合成1093座,全部4級聯網,所有礦井要求智能化改造,涉及瓦斯、人員定位、產量等。我們就從智能化礦山做起,從山西到陜西,從內蒙古到貴州,前后做了4年。”
在李瑋看來,最初的創業團隊只是一支“物聯網施工隊”,李瑋與團隊得以接觸各種大型監測系統,并積累了豐富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項目經驗。這些項目涉及諸多細節,例如引黃入晉工程智能化、煤礦安全監控、水環境監測、能耗監測、農產品溯源等,服務對象也在不斷擴大,如環保部、農業部、住建部、發改委、大型國企等。
“物聯網涉及現場采集,需要用什么傳感器、用什么協議、形成什么樣的數據,以及最后形成什么樣的服務,各方面我們都做。”
堅韌、執著的馬拉松精神,與李瑋創業一路相伴。“做煤礦監控時,為了更好優化傳感器的監控位置和狀態,我下井下好幾年,我們的團隊更是每天在井下實施運維、持續多年,最后我們做成了智慧礦山。”李瑋說,做湖泊生態修復時,他與技術人員的足跡遍布全國的江河湖泊。
正是憑借這股子韌勁,李瑋率領公司一跑就是10多年,從山西起家,跑到北京副中心通州,并跑向了全國。
2014年,佳華科技為北京市通州區研發出了大氣網格式監測體系,助力通州形成完備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次年,通州的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通州環保局也因此建立了享譽全國的“通州模式”。
之后的事情變得順其自然。李瑋說:“通州區非常支持我們,通州雪亮工程的視頻綜合化應用由我們承擔,從而使我們在智慧城市領域具備了很強的技術優勢。”
佳華科技這一跑,還順勢“跑”上了科創板大舞臺。據李瑋介紹,由于通州項目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佳華科技最終選擇了在通州申報IPO。今年3月20日,佳華科技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成為通州第一個科創板上市企業,公司也由此踏上資本市場新征程。
深耕物聯網 爭當數據增值“魔法師”
由于佳華科技目前主攻的垂直領域是智慧環保,因此曾被當作是環保企業。說到定位,李瑋明確地表示:“佳華科技是一家物聯網大數據公司。”
“我們想以環保作為垂直領域的突破口,形成我們對數據物聯網的認知。”李瑋解釋道,之所以選擇從環保領域切入,背后也有一番深思熟慮。李瑋表示:“做物聯網的平臺公司而非工程公司,首先需要聚焦。我們做智慧環保,開始是因為環保領域信息化基礎比較弱,競爭對手少有大公司,但真正讓我們聚焦于此的原因,是環保領域的數據共享性是強需求。”
在李瑋的規劃中,佳華科技要復刻的是亞馬遜做互聯網電商時所走過的道路——先在垂直領域掙到錢,然后再做大做全。“我們目前在做智慧環保,在這個垂直領域把數據共享問題打通,建立全國環保大數據圖,形成穩定收益。與此同時,我們用環保引流,拓展智慧城市的其他領域,然后再做全產業鏈的物聯網大數據。”
李瑋認為,物聯網必然與大數據聯系在一起,物聯網是由采集到的海量數據形成的數據應用。與互聯網數據相比,物聯網數據的真實性、實時性更強,可篩選、可利用的成分比例更高。“物聯網沒有數據天花板。”
“物聯網發展了那么多年,一直沒有出現巨頭公司,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做的只是物聯網中的局域網。一開始,我們公司也是這樣,但現在我們要做真正的物聯網的廣域網。”在李瑋看來,需要一家具備公信力的公司,去做物聯網的數據“托管地”,“物聯網時代的大平臺公司一定都是數據源合法的,數據都需經授權。佳華科技現在能做到:你們把數據給我,我能讓它增值。”
深耕物聯網領域10多年,佳華科技此次在科創板上市正是有意繼續加碼自身的大數據實力。佳華科技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募集資金投向大氣環境AI大數據體系建設以及大數據AI研發體系建設,此舉將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智慧環保業務領域的物聯網技術服務能力,同時促進建立以環保大數據為引流,拓展智慧城市應用,繼而向全行業拓展的大數據發展路徑。
防疫“黑科技”凸顯企業優勢
佳華科技深挖數據價值增量的嘗試,不斷結出碩果。
在疫情防控期間,佳華科技的研發人員迅速回到工作崗位。1月下旬,佳華科技攜手華為開發出了“疫情防控人工智能監控預警分析服務”系統,該系統融合了佳華科技的自研AI技術及華為云IEF智能邊緣平臺,可實現通行人員快速準確檢測、人員未戴口罩智能識別、人群聚集預警等功能,減少公共場所下的安全隱患,降低感染風險率。目前,該系統已在華為云平臺上線。
“基于深度學習的原理,市場上的算法需求在有數據的情況下我們都能做。”對于佳華科技的技術實力,李瑋信心十足。
“當時華為與我們溝通協商,我們僅用了1個多星期就做出來模型和系統,因為我們真實場景樣本數量很多,AI團隊力量很強。”李瑋繼續解釋,全世界做人工智能算法的高手很多,關鍵還是要看真實場景的大量數據樣本和人工智能大數據體系,支撐算法團隊要能快速地“生產”算法。同時,依托強大的數據運營團隊,公司在數據運用中不斷優化算法,把算法訓練得更加智能。
談起公司核心優勢,李瑋認為,“具備經授權應用的海量數據資源”正是佳華科技的核心優勢之一。
海量的數據從何而來?李瑋表示,通過與政府等權威機構開展緊密合作,佳華科技取得了針對特定領域的數據集使用、處理的權利,提升了企業在數據資源層面的競爭優勢。通過充分發揮、融合不同數據采集渠道的特點,公司構建多源、多維、全面、綜合的環保和城市管理數據庫,確保掌握充沛、豐富、一致的數據資源,從而保障了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的精準性。
佳華科技從全國各地“雪亮工程”的視頻數據中發掘出更多用途。“‘雪亮工程’都是用于治安防控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用來發現穿行于市區街道上的沒有苫蓋的渣土車、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施工場地、裸露土地、道路揚塵等污染源頭。我們可以精確地定位到污染源,政府部門只需在規定時間內去處理好這些污染源,污染數據就會降下來。除了發現問題,還能夠直接做預測預判,并給出解決辦法,進行動態管控。”李瑋頓了頓說,“我們其實就是把政府部門的數據盤活了,讓數據發揮更多作用。”
如今,在海量數據的加持下,佳華科技正朝著“物聯網大平臺公司”的目標不斷靠近。“我是做工控出身,對物聯網情有獨鐘。”李瑋堅定地說,“我們要成為物聯網領域的推動者、領航者。這條路一定是對的!”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0文章
44778瀏覽量
374733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7瀏覽量
137536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69瀏覽量
9747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