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智能制造網)
過去,植樹節對于我們的影響可能不是很大,人們參與植樹活動更多是一種興趣或義務。但如今,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越來越快,森林等資源破壞的越來越嚴重,保護生態健康已經刻不容緩。植樹造林作為一項改善生態的有利措施,正在成為每個人的責任。
去年12月的時候,國家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森林法,其中不僅強調了對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引導并鼓勵有關部門、企業和公民參與到森林保護之中;同時更將植樹節寫入法律之中,強化每一個人的造林綠化責任。這大幅提升了植樹節的潛在價值意義與重要性。
基于此,當前積極響應植樹節活動,全民參與植樹造林,已經從義務升級為了責任。植樹造林人人有責,國家呼吁并要求更多人參與到植樹造林事業之中,從被動的過節到主動的自覺,共同將生態建設提升到一個全民參與、人人注力的規模化、優質化階段。
那么要實現真正的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當前僅依靠傳統的現場植樹形式肯定不行。在這樣的背景下,又該采取怎樣的手段才能提升植樹造林的形式與效益呢?近年來,各種智能科技的出現與應用帶來了福音。
比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便催生出了螞蟻森林等植樹軟件,讓人們的參與形式從現場植樹變為了網絡植樹;同時,各種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結合應用,也誕生出了“云種樹”的創新方式。這些全新植樹形式,無一不然讓人們的參與變得更加便捷和智能。而在植樹實際操作端,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的出現,也大大提高了植樹的收益和效率。
目前,四川等省市依靠這些黑科技植樹,已經建設了大片的“數字森林”,通過無人機飛播保證種植成活率和效率,機器人巡檢進行護林,再結合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對每一棵樹實現數字化標簽管理,有效推動了植樹造林事業的高效開展。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無人機等前沿智能技術的助力下,公民參與植樹的能力和熱情不僅獲得大幅提升,同時植樹過程中的成本、人力、效率、收益等問題也一定緩解。可以說,科技手段正成為推動植樹造林向前走的重要動力,未來智慧植樹將成趨勢。
當然,智能科技的持續創新,如果從植樹造林延伸下去,其實更加展現的是對整個生態保護發展的催化作用。生態保護不只是加法也是減法,在增加森林資源的同時,減少原有資源和環境被破壞,也是生態保護的一大重要內容。而在做減法的方面,智能科技帶來的創新也同樣不容忽視。
例如在日常護林工作中,一直以來都是依賴人工巡檢,但巡檢無人機、巡檢機器人等的出現便很好的代替了傳統人力巡檢護林。它們巡檢效率高、范圍廣、更精準、更安全,大大提升了人們的護林能力和收益,讓森林資源有更好的保護。
同時在應對火災等災害時,無人機、機器人同樣能成為滅火救援的重要倚賴。它們通過換人,既能保障人們在保護森林資源時的安全,又能相比人工更大化的開展預警和救援,所帶來的價值可謂十分重大。基于植樹造林和日常護林兩方面的創新應用,智能科技顯而易見的成為了人們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重要力量。未來,我們期待著技術賦能讓人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fqj)
-
無人機
+關注
關注
230文章
10503瀏覽量
181619 -
智能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8瀏覽量
1285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