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目前臺灣共有34家指定檢驗機構,目前每日采檢平均約1500件,最大量能可達3800件。檢驗專家認為,以目前檢測量能來說尚可應付現況,但如果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檢驗量至少翻倍,因此,應善用檢驗科技來提升防疫效率。臺灣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新冠肺炎癥狀像感冒,希望能在病癥前期就快速篩檢出來,以提早隔離,減少傳染機會。因此,工研院朝此方向前進,與國防預醫所、國內業者合作,開發出新冠病毒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疫開罐”。
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體積最迷你
開發“疫開罐”的幕后功臣,是工研院生醫所精準醫療指引診斷技術組副組長江佩馨。早在年初疫情爆發時,江佩馨就與團隊推敲,是否能將2016年開發的小型化分子診斷系統雛形應用在新冠病毒檢測上。
新年過后,工研院就接到防疫研發任務,江佩馨立即整頓團隊,快速開發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定性系統“疫開罐”。
“疫開罐”名字由來是因為這套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體積只有易拉罐大小,以目前實驗室最常使用的即時定量PCR (Real-Time PCR) 檢測儀來說,重量約32公斤,但“疫開罐”的重量只有600克,與傳統機臺相比,足足相差了57倍。
這個易拉罐大小的瓶子,是快速檢驗新冠肺炎的最新利器。“疫開罐”的原型是流感快速檢測儀,江佩馨指出,臺灣擁有特殊的氣候與生活習慣,常在特定季節或時段爆發腸病毒、登革熱與流感等區域性傳染病,檢驗單位幾乎整年都要忙。
國內的檢測診斷設備往往設置在大醫院中,且快篩時間至少要30分鐘,準確度也僅約6~7成,而常規核酸檢測精準度雖可達9成,但從核酸提取到上機需要等待4~6小時,才能得到結果,使用上各有優缺點,如何取得準確度與速度之間的平衡,也需要依靠技術突破。
因此,江佩馨跳脫傳統龐大加熱模組方式,為了讓檢測效果更好,也改良了反應管、萃取試劑、反應酵素、特殊熱對流循環,完成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所需套組,也將傳統需時4~6小時,壓縮成前處理20分鐘、核酸試劑反應40分鐘,一次可檢測六個樣本,整個流程只需一小時即可得知陽性、陰性結果。
掌握關鍵零組件,準確、快速、易移動,三大優勢融一體
有了上一代流感的分子快速檢測系統雛形,江佩馨持續關注國際上公布的新冠病毒序列變化,團隊也找尋病毒變異最少、高度保守的病毒基因序列, 設計數十組引子(Primer),又委托美國、新加坡的合作伙伴合成探針。
在資料收集同時,團隊也同步進行“疫開罐”專用的光學即時檢測模組開發,以及作為驗證的病毒核衣殼(Nucleocapsid) – N基因、病毒套膜(Envelope) – E 基因標準品設計。目前已完成模擬檢體測試,準確率達90%。
“疫開罐”可謂將準確、快速、易移動三大優勢融為一體,未來可用于入境機場、港口、醫療院所、社區診所進行高風險特定族群快速即時篩檢。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現階段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許多核酸檢測設備的關鍵零組件都不能進口,工研院開發的設備,關鍵材料都可自行生產,在重要時刻可發揮最大作用。
“疫開罐”正在進行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推動的專案制造申請,接下來會利用工研院GMP廠進行試量產,預計6月底產量可達1萬支,為滿足未來的需求,目前正同步接洽廠商組建更大規模的產能。
-
檢測儀
+關注
關注
5文章
4109瀏覽量
42357 -
精準醫療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瀏覽量
2347
原文標題:臺灣工研院研發出快篩“疫開罐”,讓病毒無所遁形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