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創新的微型光學傳感器,納米級傳感應用的新型集成器件“片上納米計量實驗室”成為可能。
據麥姆斯咨詢報道,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微型集成光學傳感器,能夠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使超緊湊光學器件成為可能,包括用于“片上實驗室(lab-on-chip)”平臺的激光器和探測器。該研究成果已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基于光機械系統的光學讀出傳感器在傳感領域已經很常見,例如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開發人員說,“原子力顯微鏡將一個對微弱力極敏感的微懸臂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微小的針尖,針尖與樣品表面輕輕接觸。帶有針尖的微懸臂將對應于針尖與樣品表面原子間作用力的等位面,而在垂直于樣品的表面方向起伏運動。然后,利用激光束聚焦在微懸臂背面,通過測量懸臂在感興趣表面上反射偏轉的激光束變化,可以獲得亞納米分辨率的圖像。”
憑借緊湊的光學傳感器,“片上納米計量實驗室”觸手可及
然而,原子力顯微鏡等傳統基于激光的方案往往體積龐大,加上對低成本和高分辨率的要求,推動了替代方案的開發。
得益于納米光機械系統的發展,現在已經可以利用緊湊型光學傳感器來測量納米尺度的運動、力和質量。不過,其中存在的一個限制因素是需要具有窄線寬的可調諧激光器,這類器件的集成還存在挑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光子集成研究所的Tianran Liu、Andrea Fiore和同事們設計了一種新的光機械器件,其分辨率可達45飛米(45 x 10?1?米),測量時間僅為幾分之一秒。開發人員補充道:“關鍵是,該器件具有80納米的超寬光學帶寬,從而消除了對可調諧激光器的要求。”
四個波導和大波長范圍
在該傳感器結構的設計中,來自一個輸入波導的光激發對稱和反對稱超模態的疊加,在定向耦合器中經過一個拍長后,在“交叉”輸出端口處產生相長干涉。一個懸置波導的位移,改變了超模態的傳播常數,產生相消干涉,從而增加了另一個波導的傳輸。作者解釋稱,兩個輸出波導的相對傳輸的變化是垂直和水平倏逝波耦合(evanescent coupling)共同作用的結果。
驅動懸置波導位移前(上)、后(下)通過定向耦合器的光
該研究中理想器件在懸置波導位移前、后(55納米)的模擬電場分布(|E|)
這款傳感器基于磷化銦(InP)硅上薄膜(membrane-on-silicon)平臺,可用于激光器或探測器等無源器件。傳感器本身由四個波導組成,兩個波導懸置在兩個輸出波導上方。
器件堆棧的剖面示意圖
當懸置波導被推向InP膜上的輸出波導時,輸出波導上的相對信號量會發生變化。其制造通過一系列光刻步驟來定義波導和懸臂,最終的傳感器由傳感器、執行器和光電二極管組成。
這款傳感器的一個重要優點是可以在很寬的波長范圍內工作,從而消除了對器件上昂貴激光器的要求。在懸臂梁撓度方面,該傳感器還復制了傳統原子力顯微鏡懸臂梁的分辨率。研究人員計劃以這款新器件為基礎,在可移動波導的頂部構建一個尖端,在一顆集成芯片上開發完整的“納米計量實驗室”,用于半導體計量測試,為下一代微芯片和納米電子設計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pj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1文章
51163瀏覽量
754149 -
微芯片
+關注
關注
0文章
61瀏覽量
1359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