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的科創板上市進程速度再次刷新紀錄。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將于6月19日召開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審議中芯國際的上市申請,這距離其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不到20天,刷新科創板上會紀錄。
回顧中芯國際的科創板上市之路,整個過程堪稱火箭速度。5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擬進行人民幣股份發行并申請科創板上市;5月6日,中芯國際啟動上市輔導,并于上海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6月1日,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申請正式獲受理;6月4日,中芯國際迎來首輪問詢;6月7日,中芯國際對問詢函作出長達207頁回復;6月10日,科創板上市委宣布中芯國際將于6月19日上會。
據了解,在此之前企業從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到上會歷時66天。業界認為,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進程之所以如此迅速,一方面由于其已在港股上市多年,公司治理與運營已較為規范、相關材料及信息披露也已經過市場檢驗;另一方面,中芯國際自身具備濃厚的科創板屬性及產業戰略地位,且其強大的保薦陣營也為其保駕護航。
有媒體引述相關證券人士的猜測,按照目前的進度和銷量,若中芯國際上會通過,十天左右可發現上市,即意味著其會在本月底掛牌上市。
在中芯國際首輪問詢函中,共涉及六大類問題、合計29個小問題,涵蓋股權結構、業務、核心技術、財務信息等事項,對此中芯國際提交了長達208頁回復。6月1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中芯國際關于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的回復,中芯國際的招股書(上會稿)按要求做了全面梳理以及補充完善,包括14nm及28nm制程產品收入占比較低、與行業龍頭相比技術差距較大等。
此外,審核中心意見中關注中芯國際14nm產線的相關情況,包括中芯南方和中芯上海14nm產線在建工程于2019年末的余額情況、轉固金額與中芯上海14nm產線定位的合理性及月產能情況、相關設備折舊是計入研發費用還是產品成本等。
根據回復,中芯國際的產線中具備14nm制程生產能力的為中芯南方的12英寸產線(在建)以及中芯上海的12英寸產線。其中,中芯南方的14nm產線未來主要承擔14nm產品的生產功能,截至2019年末,中芯南方14nm產線尚處于試生產階段,其在建工程均未轉固。
中芯上海的14nm產線主要負責14nm工藝技術的研發工作并承擔部分前期小規模生產功能,中芯上海于2019年下半年開始向客戶小規模出貨14nm產品,中芯國際于2019年第四季度形成量產的14nm產品主要由中芯上海12英寸產線生產。截至2019年末,中芯上海14nm產線已全部轉固,金額累計為24.75億元。
至于中芯上海14nm產線定位的合理性及月產能情況,中芯國際表示,中芯上海擁有一條小規模研發和生產產線,主要定位為支持公司14nm及下一代先進工藝研發流片,同時提供14nm產品的小量生產。中芯上海14nm產線定位具有合理性,月產能約3000片。
中芯國際指出,中芯上海14nm產線機器設備包括兩類:對于專門用于研發的機器設備,實際管理中由研發部門負責管理和使用,其相關的折舊費用全部歸屬于研發費用;對于既用于研發又用于生產的機器設備,其折舊費用在研發和生產環節通過流片結轉的方式進行分攤并分別計入研發費用和生產成本,分攤的基礎為生產和研發流片分別占用的機臺使用時間。
從定位上看,中芯南方是中芯國際的14nm產品的主要承擔者。根據招股書,中芯國際此次募集資金凈額中的80.00億元人民幣將用于由中芯南方承擔實施的12英寸芯片SN1項目。該項目規劃月產能3.5萬片,工藝技術水平為14納米及以下,目前已建成月產能6000片,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滿足將該生產線的月產能擴充到3.5萬片的部分資金需求。
據中芯國際招股書披露,其際第二代FinFET技術——N+1工藝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與第一代FinFET技術中的14nm相比較,預計第二代FinFET技術有望在性能上提高約20%,功耗降低約60%。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18瀏覽量
65375 -
14nm
+關注
關注
2文章
135瀏覽量
82399 -
科創板
+關注
關注
4文章
897瀏覽量
2760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