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目前最火的詞匯之一,自從中央政治局為新基建定調之后,從官方企業界到民間,關于什么是新基建的內容以及新基建的范圍,展開了多方的討論,近期中國發展改革委正式確定新基建的范圍。
為什么需要新基建?
任澤平認為,中國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需要新基建,是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供給側改革的最有效的辦法,最有力的抓手,利國利民的國策。
從需求側,新基建有助于擴大有效需求,穩增長和穩就業,服務于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從供給側,新基建有助于擴大有效供給,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為中國創新發展特別是搶占全球科技創新至高點創造基礎條件。
新基建的‘新’到底新在哪里?
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我們具體來解讀一下:
(1)新發展理念,是指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2)技術創新驅動就是發展模式中,技術的價值成為第1 位的,其作用遠高于資本土地,等其他要素。
(3)信息網絡,融合通信計算智能三大能力的新型網絡。
(4)高質量發展根本在于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本途徑。
(5)數字、融合、智能是三大核心關鍵詞,新基建需要滿足這三大特征。
新基建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那么讓我們來看一下,發改委確定的新型基礎設施包括哪些內容?
發改委確定新型基礎設施有三個方面,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三是創新基礎設施。具體而言:
信息基礎設施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舉幾個例子,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屬于連接層面的基礎設施;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屬于計算層面的基礎設施。
融合基礎設施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舉幾個例子,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智慧電力基礎設施等。
創新基礎設施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舉幾個例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新基建的錢誰來出?
新基建的錢誰來出呢?目前有三種流行的觀點,一是由國家財政補貼,二是通過發行地方債券提供資金支持,三是靠社會資本市場化來獲得資本。
但是我們知道目前國家財政并不寬裕,多個省市的財政已經出現寅吃卯糧的現象,那么財政哪里有這么多的錢能夠支持新基建呢?地方債可能更不靠譜,因為有一個數據表明,2019 年底,全國地方債余額21 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約等于GDP 的56% ~ 70%。所以地方政府也并沒有錢。
那么社會資本靠不靠譜呢?其實這個答案很明顯,我們可以看新基建的建設內容大多屬于技術創新,巨大的市場不確定性,新基建可能很難獲得支持,因為這些項目大都具有投資周期長、風險大,具有公益屬性或者公共屬性的特征。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為新基建來籌錢呢?
最近我看的一個觀點,覺得比較靠譜,這個觀點是這么說的:
(1)跳出機電思維和產業思維,把二者融會貫通,讓政府引導多家科研院所市場主體組成,一個生態。
(2)在這個生態中,政府財政支持引導,龍頭企業牽頭主導,參與合作的主體均可使用政府和主導企業提供的關鍵技術、設施或工藝,但必須負責完成關鍵環節之外的投資,共同推動實現產業化或批量應用。
(3)比如蘇州工業園區政府出資引導構筑的納米產業生態圈、美國紐約州投資構建碳化硅制造工藝合作聯盟等,都屬于這一類型的典型探索。
專項債或許將是新基建的主要資金來源。2020 年2 月23 日,習近平主席亦提出,“要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優化預算內投資結構”。
根據財政部數據,2020 年1-2 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2230 億元。其中,發行一般債券2732 億元,發行專項債券9498 億元。專項債發行額較2019 年同期(3262 億元)增長191%。
-
運營商
+關注
關注
4文章
2398瀏覽量
44499 -
新基建
+關注
關注
4文章
811瀏覽量
23380
原文標題:《運營商思想家》新基建,運營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文章出處:【微信號:xiacoinfo,微信公眾號:資治通信】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