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分揀垃圾5400次。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了一款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準識別可回收物,大大節約人力成本,讓垃圾分類工作變得輕松。
這里沒有身穿厚重工作服帶著手套、口罩,埋頭分垃圾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機械手以及穿插有序的輸送軌道——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正在工作。
生活垃圾來源廣、組成復雜、性狀不一,海量干垃圾分揀仍依賴大量人工參與。6月3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這款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它的“目力”很好,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準識別可回收物,助力全國垃圾分類工作,幫助環保企業技術升級。
目力好,打破國際技術壟斷精準識別可回收物
“一個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揀多種不同品類的垃圾,有效分揀率可達95%,最高分揀速度5400次/小時,工作時間24小時/天。生產線上每套設備布置2個機械手,相當于替代了54個分揀工人的工作量。”該項目負責人、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副教授李佳介紹說。
這一項目通過CCD視覺、激光視覺、近紅外視覺等識別傳感系統相耦合,綜合判斷目標物的外部特征(顏色、形狀、紋理等)與內部特征(材質),實現垃圾精準定位與細分判別;通過超視覺技術,實現各品類、各形狀、各表面材料的樣品識別,無需逐個注冊樣品3D模型,極大降低部署時間和成本;通過軌跡優化算法,讓機械臂走最優路徑,顯著提升分揀節拍;同時配合機器人軌跡跟蹤算法及抓、放算法的開發,實現垃圾的自動分揀。
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垃圾分揀機器人的開發涉及光學、機械、控制、軟件等多學科技術體系,技術壁壘很高。國產垃圾分揀設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端分揀機器人市場被國外廠商壟斷。國外主流分揀機器人設備廠商依靠技術壟斷,單臺設備通常都在人民幣500萬到1000萬元之間。李佳團隊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高科技計劃等項目,數年來產學研聯合攻關,相繼突破十余項關鍵技術,實現了垃圾精細分揀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國產化,開發出與國外產品基本處于同一個水平的產品,打破了垃圾智能分揀技術的國際壟斷。
2019年起,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今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這項技術的應用可降低分揀成本,也可為環保企業增加收益。李佳算了一筆賬:如果每臺設備每天正常工作20小時計算,可挑揀200噸垃圾,挑中率按照90%計算,可挑選紙類3.6噸,塑料類18噸,玻璃1.8噸,可使垃圾減量約10%,減少垃圾分類管理費用約1萬元(每噸400元計算),回收物料價值6.8萬元,每天為客戶提高收益共計7.8萬元。
李佳表示,團隊將與國內環保頭部企業對接合作與共同開發,攻關背景干擾等真實處理場景中的細節問題,使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更快地進入市場應用。
責任編輯:pj
-
CCD
+關注
關注
32文章
879瀏覽量
142223 -
智能裝備
+關注
關注
3文章
241瀏覽量
18634 -
分揀機器人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瀏覽量
381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