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廣電四家運營商頒發了5G牌照。今年,中央提出“新基建”的概念,5G被普遍認為是新基建的領頭羊和壓艙石。各級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扶持5G發展,包括降低電費和支持站址建設,降低5G建網成本;牽線搭橋推動企業與5G的結合,對5G發展進行補貼;主動發起“5G+政府”等項目。政策與市場合力之下,5G發展不斷提速,也引來各路力量各顯神通,正在成為一片最白熱化的中心戰場。
從2019到2020,轉型和升級碰上了中美大國博弈、通信產業紅利不斷消失、國內通信設備制造商絕地求生、BAT平臺化后的再轉向、行業企業由信息化向數字化再造,種種內外環境的劇烈變化,也讓這場面向5G時代的戰爭更加殘酷,也更加波瀾壯闊。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設備制造商,中小規模的生態合作伙伴,以及最終客戶,這五類角色都在試圖利用自己的優勢來獲得主導權,在不同的項目中有不一樣的競合關系。如同《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中的場景,五路大軍時敵時友,產業格局和生態體系存在諸多變數。
由于5G時代的市場需求更加復雜多元,技術與服務更加復雜,幾乎每一個參與者都明白,這一次不可能做到“贏家通吃”。所以,他們都在積極尋找自己適合的產業定位,同時盡量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那么,中國的5G現在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未來將走向何方?五軍之戰又將如何演變?
1 5G元年碩果累累
5G元年,電信運營商仍是主角。面對5G的新機遇,三家運營商摒棄傳統的拼價格同質化競爭,圍繞5G技術標準、能力建設以及試點項目,不斷進行產業創新。最初,是各家運營商在建網、推出5G套餐方面搶第一;之后,是運營商之間的合作成為主旋律,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共建共享、中國移動與中國廣電結盟,今年4月8日三家運營商舉行聯合線上發布會為5G消息站臺,抱團對抗來自于移動互聯網企業的沖擊。
圍繞著技術標準、能力建設以及試點項目,運營商們動作猛,聲音大,每過一段時間就主動爆出5G的新進展,無論是對宣傳的重視,還是5G套餐的推廣力度,都超過以往任何一次網絡升級。為了能在建網初期就圈住更多用戶,三大運營商推出廉價的5G資費,目前5G套餐用戶規模已經超過7500萬。
在手機公司的努力下,5G終端的價格門檻不斷降低,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個人消費者選擇5G。據工信部數據,中國企業共發布了5G終端184款,其中5G手機72款。截至5月底,國內5G手機累計出貨量5985萬部。
不過,5G瞄準的不僅是個人客戶,更是為企業數字化而生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這讓5G的生態版圖融入今天的數字經濟生態大潮中,比以往任何一代技術都要復雜。2020年6月6日,由工信部主辦的“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在北京正式啟動,這已經是這項賽事的第三屆,在前兩屆中不少優秀案例和實踐場景,都已經在現實中推廣。商用這一年來,5G已經在行業市場也取得了很多突破,目前已經在19個行業拓展了應用,總結出高清視頻、機器視覺、遠程控制、自動化巡檢等高頻率使用場景,正在越來越多的項目中呈現出獨特的價值。
此外,這一年還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5G影像,比如5G+醫療的遠程手術,國慶閱兵5G直播、5G上珠峰等。在全國“戰疫”非常時期,5G網絡保障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直播,為億萬網友提供了實時現場。基于5G的網絡遠程會診、巡檢防疫機器人成為抗疫好幫手。后續復工復產中,在線會議、在線教育、遠程操作等典型5G場景被不斷放大。
在5G發牌一周年線上峰會,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魯春叢披露,全國已經建成5G基站超25萬個,5G用戶數已超過3600萬;全國累計開展工業、交通、醫療等行業的5G創新應用400余項。5G,真的走到我們身邊了。
2 產業地圖徐徐展開
5G的無線三大特性中,“高速率”是唯一能給個人客戶帶來改變的特性,而“大容量”和“低時延”的設計,更偏向于滿足企業用戶對移動通信的訴求。比如,5G的“切片”技術,能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專用的信息通路,就是企業客戶夢寐以求的功能。所以國內三家運營商在展望5G未來時重點強調:要將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整合,為企業客戶提供數字化基礎設施。企業要搭建數字化系統一般要做兩件事情:一、搭建數字化基礎設施。這以通信技術(CT)能力建設為起點,無論是5G還是物聯網,都是建立數據獲取層或信息采集層,完成從實體物理節點到數字化信息的轉換,并通過通信網絡和數據傳輸技術,將信息傳遞、匯聚。二、企業還需要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這方面,與傳統IT系統相比,云計算成本更低、更具靈活性。簡而言之,現在大家都在提的企業數字化系統,基礎設施是“云+網”,企業再在這兩大基礎設施上開發各式各樣的行業應用。
而受新基建的熱潮帶動,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大獲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也開始布局企業市場。5月26日,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元用于進一步布局包括5G應用在內的新基建。4月20日,阿里云也釋放出3年2000億5000工程師的新基建投資計劃。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互聯網企業的進場讓產業對5G產生了更多期待,同時也讓未來的戰局更加撲朔迷離。通過探索,基于5G的行業應用已經出現了不少。可以看到,5G的特性為行業應用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尤其是低時延和網絡切片。但目前企業數字化領域對5G的探索仍以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主,在應用層面的拓展則非常艱難。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基礎設施的成熟度相對高,項目投入產出相對清晰。它們以技術驅動為主,產品化程度比較高;另一方面,行業應用見效周期長,需求五花八門,難以形成標準化的產品,更不具備復制條件,所以現在還沒有產業玩家能在短期內搞定。
每個行業企業數字化程度不同,應用場景也不同,就算同類企業在相同場景下,也可能提出不同需求。有的企業需求是數字化連接基礎上,用機器替代人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的企業意在工業互聯網建設和大數據處理,提高作業精準度和管理精細化程度,開拓出新市場空間。
這讓參與者們面臨兩難:缺乏行業應用,企業客戶看不到5G價值,不愿意投入資源和精力,5G很難發展起來。另外,碎片化的行業應用如果不具備可復制性,費力不討好,對方覺得不值得投入。尤其是規模大成本高的企業,用自己昂貴的人力成本為一個客戶開發定制化需求,實在劃不來。
最終,幾乎所有大企業都做出了類似的5G產業規劃:自己去做可復制的能力建設(網絡、IaaS、通用PaaS),同時驅動合作伙伴去做高成本的定制化服務(區域覆蓋、SaaS),通過產業生態達成多方共贏格局,以協作方式推動5G發展。
3 五路大軍躍躍欲試
2G被動,3G追趕,4G跟隨,5G是中國領跑全球的機會,巨大的產業蛋糕讓各類實體企業和玩家都可能成為基礎設施升級的受益者。所以,各方都在厲兵秣馬、摩拳擦掌,積極投身到這一次輪次的產業升級之中。以往,電信運營商處在通信連接領域里最核心位置,是產業和生態的領導者角色。無論網絡建設、投資規模與節奏,還是業務、產品、終端策略,電信運營商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對產業鏈各環節形成重大影響。
但在5G階段,運營商的產業影響力已經顯著下降。雖然網絡建設仍由電信運營商主導,但以云計算為代表的IT基礎設施不一定由電信運營商提供,應用層的開發和運營更是百花齊放。此外,很多企業客戶需要區域性、低成本的網絡覆蓋,尤其是在園區、礦區、港口等地方,運營商在網絡建設方面的話語權其實不強,需要用更多的溝通配合來贏得市場。所以,電信運營商在拓展5G時,不可避免要放低身段,艱難前行。
與運營商相比,互聯網公司更具進攻性。其實,從移動互聯網公司早在3G和4G時代就已經表現出超強戰斗力,逐漸從電信運營商手中奪取了個人用戶數字化主導權。騰訊主導的微信成為國民應用,中國移動主導的飛信銷聲匿跡就是經典案例。而現在,隨著消費互聯網紅利衰減,以阿里、騰訊和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借助云業務從2C逐漸拓展到2B的趨勢,逐漸成為云計算領域領導者,并在5G產業中的表現非常活躍,希望能借5G之勢擴大2B數字化的規模,獲得更大成長空間。
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越發集中。阿里、騰訊、中國電信、華為、AWS位居IaaS+PaaS及IaaS市場前五。阿里一直以超40%份額穩居“一超多強”之首。與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相比,通信設備制造商的變化更加徹底。
在以往的通信網中,通信設備制造商是運營商身后的無名英雄。雖然在通信的技術標準制定、設備研發與生產,甚至網絡的集成與維護工作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他們并不直接面對最終客戶,客戶接觸的還是電信運營商。但是,通信設備制造商并不是只做電信運營商的生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信運營商也只是他們的眾多企業客戶之一。如果其他企業有條件進行專用網絡的建設,設備制造商一樣可以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形勢的變化在于:以往,這樣的需求規模相對有限;而在5G時代,其他企業的專網建設需求會越來越大。
此時,企業客戶需要的基礎設施,提供者不僅是傳統電信運營商,也可能由通信設備商直接供貨,甚至直接使用電信設備制造商提供的云計算和通信網合一的基礎設施服務。這意味著,電信運營商有可能會被“去中介化”。
以華為為例,它現在不僅是一家電信設備制造商,也是一家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它可以作為云網融合基礎設施的供應商,直接為企業客戶提供服務。中興雖然目前自己沒有提供云服務,但也可以借助與客戶的觸點,將能力資源與其他角色進行整合,打開新的市場空間。前面說的三類角色都是規模超大的公司,他們投入很重,規模大了才能攤薄成本。因此,在定制開發、個性化服務等難以規模化的細分領域,他們反而無法和擁有成本優勢的中小企業作戰。所以這些大企業都在強調產業生態建設,希望找到合作伙伴來補齊自己的短板。這種趨同的產業策略,使得他們的生態合作伙伴,也就是中小科技公司,成為了5G產業生態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些生態合作伙伴會與產業生態中不同的角色展開協作:有的與企業客戶長期合作,有應用開發和項目交付優勢;有的擁有某領域的行業經驗和相對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降低應用開發的周期和成本;有的能提供定制化的終端模組;有的擅長做接口適配開發與聯調測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5G驅動的數字化系統規則也發生了變化。以往,客戶只是最終的使用者,最多提些個性化需求,并不會介入到系統建設中;而在5G時代,一個新現象開始出現,數字化系統的使用者和買單者,也就是客戶自己,也成為了重要的產業參與者。一方面,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后期的運行維護工作不能完全依賴廠商,不少工作需要使用者自己介入;同時,應用與企業自身密切相關,如果不深度參與,產品很難達成預期效果。這些考慮導致很多規模較大的企業,都組建了自己的開發運營團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公司甚至更愿意自主掌控核心,主導應用的開發和系統的演進迭代。
最后,5G使用者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政府機構。他們不僅通過政策,不斷驅動5G發展以及企業數字化進步,同時也是5G的使用者,推動城市管理和政府治理領域的數字化建設,甚至直接買單。
IDC認為,中國數字政府建設具有集約化、大單化趨勢,地方政府主導的數字化轉型項目與中央部委投資開始等量齊觀。據IDC預測,2021年開始,中國政府行業ICT投資每年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客戶都親自下場了,5G大戲越來越好看。
4 敵友競合未有定論
5G帶來的技術變革和產業變局,導致產業參與者的角色不再是鏈條上分工明確、定位清晰的參與者,一環套一環,而是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有的參與者甚至可能同時兼具多種身份,這導致五路大軍之間的關系異常微妙。
一方面,競爭可能會變成合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電信運營商。4G以前,運營商長期沉溺于內部競爭,如今,他們也開始坐下來談合作,一方面加快加強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減少行業內耗,積蓄力量與其他對手作戰。
運營商的應對策略不僅局限于共建共享,還有更大的組織變革,由內而外發力。比如,去年7月,中國移動發起了800億政企業務構架大調整,形成“一總二橫三縱”格局;去年底,中國電信也進行機構、人員大調整;今年3月,中國聯通出臺《大市場統籌運營組織體系改革方案》,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互聯網化運營轉型。
三大運營商架構調整具體方式不同,但目標是一樣的,對內架構變得更加扁平化,流程與管理機制進一步優化;對外互聯網化運營,聚焦產業與行業市場,展開更廣泛的合縱連橫。另一方面,為了獲取產業主導權,局中各方的位置常常變換,合作者與競爭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比如,在運營商主導的項目中,設備商依然以供貨商身份處于運營商的產業下游;而在有的項目里,它們自己上陣做數字化解決方案,成為運營商網絡的代理渠道;甚至在有的項目里,他們可以拋開運營商自己“單干”。
在新的產業格局下,傳統的商業合作關系已經打破,運營商和通信設備商互為供應商,未來需要重新定義雙方的責權關系。互聯網公司更加復雜。他們集多種身份于一身,有的場景下,他們是云計算基礎設施的供應商;有的場景下,是與客戶簽約的系統集成商;有的場景下,他們甚至只提供中間的技術平臺,并不對最終結果負責。
與運營商和設備廠商不同的是,在漫長的產業試錯階段,會出現復雜的技術組合和商業模式,各方都會探索更具合理性和推廣價值的成長路徑,而互聯網公司的余地最大,可調整的姿勢最多。阿里、騰訊是從個人客戶市場發展起來的,成功模式基本是先做好產品,再通過規模化復制提升企業效益,達到資本市場預期。但面向企業客戶提供數字化服務時,邏輯就變化了,他們必須調整姿勢,從一個產品打天下,變成不厭其煩地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
所以阿里、騰訊進入這個市場的最初定位是云基礎設施、云底座。先做強做厚云計算三明治中位于下面兩層的IaaS和PaaS層,把最上層的SaaS層交給廣大的生態合作伙伴。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整體交付能力,還可以發揮自己的大平臺優勢,對5G產業發展非常有利。
但中小企業穩定性差,技術復雜度和集成交付難度較高,需要默契的協同合作,處理不好容易產生扯皮和糾紛。加上商業利益難以均衡,通常短期項目合作容易,中長期合作就很難。企業用戶的項目往往追求明確的降本增效指標,也很看重穩定性、長周期,看重系統建成之后的運營維護和迭代升級。如果合作伙伴不穩定,大企業接盤兜底,往往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這時,生態鏈中一些有客戶關系資源,或者是有獨特的技術能力,甚至只是在成本上有優勢的中小科技公司話語權日益增強,他們甚至可能挾優勢資源給“鏈主”壓力。
最后需要補充一點:
從技術角度看,“云+網+應用”好像已經是企業數字化系統的全部。但在實際項目中,數字化系統只是新一代工具。當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完成,連接和數據不再是短板之后,組織、機制、人與數字化的適配將變得更加重要。要發揮工具的最大價值,需要深入考慮大量非技術的因素。比如內部流程改造,組織架構變化,甚至是企業商業模式改變等等,都可能統稱為技術之外“人”的因素。
縱觀所有成功的企業數字化,技術與人,兩方面缺一不可。
以數字化生產為例。傳統的模式下,由于信息采集周期長、準確度低,因此其他環節的低效率未必會對整體結果產生大的影響。所以此前很多不成功的案例中,多是用新系統去適應老流程,效率提升幅度有限,遠遠抵不上企業在數字化領域的投入。只有基于5G、大數據等技術,全盤新建整個系統,把產業工人和數字化系統相結合,按照新的生產流程作業,才可能達成最佳效果。
這是“五路大軍”之外,不可忽視的變量。綜合看來,在5G技術和產業成熟度逐漸提升的過程中,產業玩家各有優勢,各有短板,競合關系不斷被打破和重構。但無論如何,競合的最終目標,都是將中國5G推向世界制高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據主導權。
-
無線網絡
+關注
關注
6文章
1435瀏覽量
65933 -
5G
+關注
關注
1354文章
48441瀏覽量
564057 -
5G手機
+關注
關注
7文章
1355瀏覽量
509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