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分析
根據過程步驟,導出失效并從功能分析中創建失效鏈(即失效結構/失效樹/失效網)—[詳情見過程FMEA步驟三:功能分析]
失效結構的關注要素被稱為失效模式,失效模式存在相應的失效影響和失效起因。根據關注對象的不同,失效可被理解為失效影響、失效模式或失效起因。
★應當通過解答“為什么會出現失效模式”這一問題找到失效起因和失效模式之間的關聯。
★應當通過解答“失效模式會導致什么后果”這一問題找到失效影響與失效模式之間的關聯。
利用功能分析中的信息開始構建失效鏈。在使用顧客特定表格或軟件時,請遵循顧客定義的方法。本文建議根據下列表頭編號(1、2、3)和顏色編碼填寫電子表格的功能分析部分。
1.失效影響(FE):
與功能分析中“1.過程項的功能”相關的失效影響。
電子表格用戶注意:潛在失效模式可導致多個失效影響。電子表格中對失效影響進行了分類,以避免相同的失效模式和起因過多重復。
2.失效模式(FM):
與功能分析中“2.過程步驟的功能”相關的失效模式(類型)。
電子表格用戶注意:建議用戶從失效模式開始填寫,然后利用功能分析部分“1.過程項的功能”分欄中所示的信息識別相應的失效影響,這是因為其中部分或全部類別可能是有適用的。
3.失效起因(FC):
與功能分析中“3.過程工作要素的功能”相關的失效起因。
PFMEA與DFMEA的關系
一項特征(產品特性)的設計失效可能導致一項或多項產品功能失效。相應的過程失效指過程無法實現設計特征。不符合產品特性這一項就會導致失效影響。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設計FMEA和過程FMEA中的失效影響才會一致。所有因過程失效導致的失效影響以及設計FMEA中未識別的失效影響都必須在過程FMEA中進行重新定義和評估。
當已知情況下,而沒有做過假設,在了解事實后對與產品、系統和/或最終用戶相關的失效影響及其嚴重度應當進行文件化。識別失效影響及其嚴重度的關鍵在于參與方之間互相溝通以及了解DFMEA和PFMEA中所分析的失效的異同點。
圖3.4-4顯示了與產品相關的失效影響、失效模式和失效起因之間從“最終用戶”級別到生產級別(PFMEA級別)的潛在相互關系。
注:在非標準開發流程中,DFMEA到PFMEA的相對時間和信息流動預期是不一樣的, 例如,“標準”過程的開發優先于通過該過程制造的產品的開發。在這種情況下,組織應當確定FMEA之間合適的時間安排和信息流動。
失效分析文件化
結構分析、功能分析和失效分析完成后,結構樹或電子表格可制成多種視圖。
顧客和供應商之間的協作(失效影響)
根據與顧客達成的協議以及與供應商共享信息的需求,失效分析的輸出可在風險分析步驟之前或之后由顧客和供應商進行評審。
風險分析的基礎
潛在失效的完整定義將為步驟五“風險分析”的完整實施提供基礎,因為嚴重度、頻度和探測度評級都是建立在失效描述的基礎上。如果潛在失效過于模糊或缺失,則可能導致風險分析不完整。
更多FMEA小知識,可持續關注“Infomass信聚”微信公眾號!
-
FMEA
+關注
關注
1文章
97瀏覽量
13610 -
失效分析
+關注
關注
18文章
217瀏覽量
66418 -
PFMEA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瀏覽量
405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