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產業時空中由數據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席卷而來,與此同時中國的政策、經濟和周邊環境都發生了很多變化,近日多家公司和學校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我們可以從中看到“5G”、“AI”、“大數據”,即“新基建”的身影;
布局長期新基建,既要尊重市場規律,又要激發民間投資熱情。短期看,“新基建”有利于穩投資、促消費、增就業,是應對疫情沖擊、穩定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長期看,“新基建”將構筑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之基,培育打造新動能,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并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
高度不確定性是2020年后期經濟運行的一個特征,需理性評估目前包括“新基建”在內的各種新刺激規劃和政策建議。必須著眼未來,布局長期新基建,防止在“后疫情”期間出現“過度刺激”與“擴展不足”的困境。
一、把握大產業時空戰略機遇,尊重市場,激活民間
1.大產業時空——工業革命的演變
首先,我們要明確大產業時空的定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與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有著密切關系,當前,我們正處于第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交接期,國家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挑戰與戰略機遇并存。
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機械化,開啟了工業生產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電力應用催生了大規模生產方式,推動了鋼鐵、機械等工業的崛起。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計算機技術促進生產自動化,使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解放的是人的體力,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實現了從體力解放到腦力解放的大跨越。隨著5G、云計算等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由數據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席卷而來。
過去幾個月,尤其是最近,中國的政策、經濟和周邊環境都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奇虎360、哈爾濱工業大學、云從科技在內的33家公司或學校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
從這些變化中,我們看到了“5G”、“AI”、“大數據”,即“新基建”的身影。可見,新基建不僅是我國的國家戰略,同時也是全球各國正在努力爭奪的戰略高地。
圖表:新基建產業鏈圖譜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2. 新基建:要尊重市場規律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新基建”有助于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是化解疫情不利影響,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方法,被很多人視為應對挑戰、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然而,抓住、用好這個機遇,需要從實際出發、找準著力點、有序推進,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風,隨意為之。
抓住機遇,先要辨清機遇。不是簡單地建設一張網,就能帶動發展的躍升。所謂“新基建”之“機”,不在基建本身,而源自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與經濟社會轉型需求的疊加,是時與勢的結合。
發展的機遇,總源于對需求的探索與把握。抓住“新基建”之“機”,也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是每個城市都有條件有基礎建設大數據中心,也并非工業互聯網“火”了,就都要“一股腦”跟上去。
各地要立足當地稟賦、產業分布,考慮市場需求和本地發展實際來統籌;也要建立新機制、明確新主體,進行周密規劃和科學評估;更要根據財力和債務的承受情況循序漸進推進,避免一哄而上,形成新的過剩或風險隱患。
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完善好制度與服務。人們期待著,“新基建”的效用將更好釋放,更大程度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 新基建:要搞活民間投資
當前,新基建被賦予了帶動我國經濟走出困境的使命。但也有專家認為,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潛力仍存在一定難點。當前民間資本整體投資意愿仍不強,其根源在于有效投資機會不多,投資回報率不高。因此,要想方設法增加有效需求,為民間資本投資創造增加供給的機會;同時采取措施,通過降成本來拓寬企業盈利空間,提高盈利水平,增強對民間資本的投資吸引力。
近期,相關部門頻頻提及“鼓勵民間投資”。“下更大力氣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項目審批進度。同時進一步鼓勵民間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擴大有效投資,要聚焦疫情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短板領域,聚焦高質量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建設要科學論證,有序推進,確保精準投資,不搞“大水漫灌”。
在建設新基建的過程中,可以考慮給民營資本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相比于政府和國企,民間資本有著更強的市場嗅覺,也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模式來支持自己的商業目的。因此不應該忽略民間資本和企業的力量,要更多地向民間資本開放,要做真正的PPP。
民間資本參與“新基建” 還需消除隱性壁壘。民間投資對于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穩定預期等宏觀目標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更是有豐富資金來源渠道、激發市場活力等作用。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特別是“新基建”,除了需要傳統的降低民間資本門檻、消除隱性壁壘、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外,還需要建立明確的民間資本回報機制、穩定政策預期,從而真正激活民間投資動力。
二、新基建,“數”當先
1.新基建:打牢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
“新基建”能夠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從本質上看,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就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是數字強國戰略實現的重要基礎。
(1)5G基站:數字經濟增長新引擎
第五代通信技術即5G是當之無愧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發展的“牛鼻子”,也是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加快5G建設已成為目前國家“新基建”的首要任務,正在給中國經濟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5G基建,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圖表:5G概念產業鏈圖譜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2)大數據中心:夯實數字經濟基礎
大數據中心被列入新基建行列是實至名歸的。人類生產生活正在被數字所定義,可以說無數據不存儲,無數據不計算,無數據不真相,數字應用必然帶來對信息基礎設施的需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質量將直接決定當前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速度與高度,大數據中心是智能經濟的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中心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要求,是國際競爭力新內涵的集中體現。
中國大數據中心目前的建設情況如何?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數量大約有7.4萬個,大約占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3%,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到227萬架,在用IDC數據中心數量2213個。數據中心大型化、規模化趨勢仍在延續,區域性應用、多層級集團企業均傾向通過規模化建設,避免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2019年,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12.7%,規劃在建數據中心320個,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36.1%。這一數據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已占到全球總量的40%,大型數據中心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展望未來,中國大數據中心將繼續迎來爆發式增長,其主要推動力來自人工智能、 5G、區塊鏈等場景化應用和工業互聯網的應用部署與發展等。
圖表:大數據產業鏈圖譜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3)人工智能:開啟數字經濟新時代
人工智能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旨在探尋智能的實質,在此基礎上生產出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會讓數字經濟內涵更加豐富,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主導性數字技術,帶動數字經濟形態的變革。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技術發揮出強大威力,在病毒分析、藥物研發、智能測溫、輔助診斷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作為新基建重要領域之一,人工智能將有望在中國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模式。
圖表:人工智能產業鏈圖譜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4)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
未來我國企業面臨著從傳統經濟形態向數字化經濟形態轉變的必然要求,而在向數字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數字化、信息化以及兩者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工業互聯網的出現,恰好給這種轉型提供了無限的助力。
工業互聯網,是整個產業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它首先通過連接(通信)技術,實現工業生產全流程要素資源的連接,然后通過計算技術,存儲并運算數據,挖掘數據價值,優化生產流程,打通薄弱環節,從而實現效率提升、生產力提升、成本下降、利潤增長。準確來說,工業互聯網是“工業技術革命”和“ICT(信息通信)技術革命”相結合的產物,而非“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通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實現工業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數據中心賦能云計算、邊緣計算,使工業互聯網實現萬物互聯成為了可能。
圖表:工業互聯網產業鏈圖譜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2.數字經濟:GDP占比持續提升,產業數字化空間巨大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龐大,持續增長、結構優化。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同比增長15.2%,占GDP的34.8%,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7.9%。并且,我國數字經濟的結構不斷優化,產業數字化的占比高達86.4%,數字化技術和服務加速向其他行業融合滲透,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加速。
圖表: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和占GDP的比重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圖表:我國數字經濟的結構情況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3.疫情倒逼數字經濟需求風口
歷史總是那么的相似,但每一次相似又不盡相同,一輪輪的行業周期在輪番上演,一次次的危機在不斷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成就了中國電商數字生態的發展,雙11從最初27家商家參與的一次營銷打折活動,銷售額只有0.5億元,到2019年銷售額2684億元,已演變成豐富多元的全社會協同的世界級商業現象;那么2020年開局的全球性新冠疫情,將會對數字經濟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消費習慣,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醫療、云游戲等新消費需求和創新因素破土而出,正在展示數字經濟時代信息消費的優勢及巨大潛力。
圖表:疫情期間飛書日活躍規模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圖表:疫情期間釘釘日活躍規模
數據來源:愛科思瑞鉑特全球經濟因子庫
從數字經濟近兩年的發展態勢來說,2020年才是其真正的開局之年。前期所有的互聯網企業發展都可以看做是工業文明向互聯網文明邁進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好的頭部企業還處在用工業文明思維來運作互聯網企業的階段。
從過渡時期走向發展時期,這就要求企業運營的實際參與者對數字經濟和新基建的概念和落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應堅持穩步推進數據經濟發展,而不僅僅是隨波逐流、毫無章法的前進。
三、新基建,布局長期
理性評估目前包括“新基建”在內的各種新刺激規劃和政策建議,防止在“后疫情”期間出現“過度刺激”與“擴展不足”的困境,注重布局長期,是當前進行政策儲備的一個關鍵點。
1.從2008年的4萬億,到2020年春天(疫情)里的新基建
今年一季度,包括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在內的多項高規格會議開始頻繁地提及要「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主要包括 5G 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
這讓很多人聯想到了為應對 2008年9月由美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國政府相繼推出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十項措施,也就是大家簡稱的「四萬億刺激計劃」。這一計劃一度飽受爭議,卻給我們留下了高鐵、地鐵等寶貴的基礎設施資產,使得中國產業鏈的流傳效率大幅提升。
于是很多人基于以下三點原因,積極提出應當重新評價2008-2009年4萬億刺激計劃,采取類似的更為積極的擴張政策:
PMI指數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都創歷史新低,比2009年上半年還要低;
中國供應鏈的停擺以及全球經濟的未來大變異,中國外部環境將全面惡化,導致中國1-2月出口同比下降 17.2%,考慮下一步全世界疫情蔓延導致世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全年出口增速下降可能超過2009年的狀況;
一季度休克式停擺削減的經濟增速估計在2個百分點左右,如果要使中國經濟增速達到6%左右的目標,未來幾個季度的平均增速必須達到7%以上,這意味著以后三個季度必須采取比“六穩”更要猛烈的新刺激政策,甚至應當與2008-2009年4萬億刺激計劃相當。
理性評估該政策建議必須首先科學評估當前環境與2008年的差別。
2008-2009年的內需變化不大,消費從2008年的19%下降到2009年3月的14.7%,2009年全年為17.5%,固定資產投資2008年為26.1%,2009年全年持續上揚到30.5%。四萬億刺激計劃是“以內需補外需缺口”,目前國家擴內需已經實施了接近10年,當下用內需補內需的政策空間大嗎?
2008年外貿變異和房地產變異是核心。出口增速從2007年的31%下滑到2009年的-16%,房地產投資從2008年6月的35.1%下降到2009年1季度的4.9%。
中國外需和房地產目前會出現重大變異嗎?從1-2月的數據來看,中國外需已經出現回落,但一定注意這個數據不能進行簡單外推,同時世界經濟衰退及其幅度也存在嚴重的不確定性。同時從2月下旬的交易數據來看,房地產出現2008年下半年的重大變異概率非常小。
四萬億刺激計劃的重點是“鐵公機+十大產業振興計劃”。2009年基建在4萬億刺激計劃的作用下月度增速超過50%,年度增速達到42%,但總額僅為5.8萬億,占GDP的18%。2019年基建投資總額已經達到17萬億,與GDP的比值接近18%,基建增速要提升10個百分點就需要2萬億的資金支持,如果提升20個百分點,其資金的來源以及占GDP的比重可能就會過大。
四萬億刺激計劃的工具是以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為主,輔之以積極的財政政策。2009年新增貸款9.6萬億,新增社會融資13.2萬億,導致“新增貸款/GDP”從2008年的13.06%提升到2009年的27.68%,提高了14.62個百分點,“新增社融/GDP”從2008年的18.31%上升到2009年的27.68%,M2/GDP、社融/GDP分別上升26個百分點和28個百分點。
到2019年,貨幣政策沒有這種空間,因為M2/GDP和社融/GDP已經達到了200%和254%,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非常小。另外,200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處于配合地位,但是實際公共預算赤字率從2008年的0.4%上升到2009年的2.23%,上升幅度達到1.83個百分點。目前政府實際赤字率在2019年已經達到4.89%,全口徑廣義財政赤字率也已經攀升到10%左右,要快速提升接近2個百分點的空間也基本不存在。
當前疫情沖擊與2008-2009年的沖擊無論從內部還是世界范圍來看都具有本質的差別,我們不能以目前疫情全面控制階段的數據和預期來判斷疫后經濟循環的情況
因此,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們目前不僅沒有實施類似4萬億刺激計劃的更為積極的刺激政策的政策空間,沒有出現類似2008年的持續的、全面的、以外部需求和內部房地產為主導的負面沖擊,更沒有重蹈2008-2009年刺激政策覆轍的必要性。
2.正確看待“新基建”的功效
“新基建”是比超級刺激計劃更熱門的話題。大家提出了各類“廣義新基建”、“狹義新基建”方案,把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這七個行業和相關行業的基礎建設納入到下一步大幅度擴展的政策計劃之中,其目的是在避免舊基建建設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的同時達到擴大有效需求、對沖經濟下滑的效果,這些理由的提出直接使“新基建”受到市場的熱捧。但是,對于新基建是否足以支撐中國經濟的復蘇和順利完成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的各項目標,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評估。
第一,必須明確的是“新基建”并不新。
國家在《中國制造二〇二五》、《十三五規劃》、補短板基建建設、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3月4日政治局常委會議等規劃中已經對“新基建”相關的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國家順應中國經濟發展潮流的應有之舉。
第二,必須客觀衡量“新基建”在2020年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可以短期落地和可實施的項目規模。
目前不同團隊對于新基建的規模進行了測算。例如廣發證券團隊測算2020年可實施的新基建規模約1.1萬億左右,不含城際高速和市軌道交通大約4500-5500億;中泰證券團隊從目前存量PPP項目發現現有狹義的新基建項目占0.5%,規模不足1000億元,類似新基建項目(軌道交通、園區開發和垃圾發電)占14.7%,大約2.6萬億;而從轉向債流向來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為24%,其中軌道交通是主要發力點,剔除軌道交通其中的占比不足10%。
因此,單純從狹義的新基建來構建未來穩增長、完成目標的擴展政策的核心顯得嚴重不足,同時,短期能夠馬上進入實施階段的新基建項目更為不足。
第三,必須考慮政府大規模投入新基建是否會產生強烈的擠出效應,產生新的市場扭曲。
事實上,新產業在很多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傳統產業的基礎設施具有本質性的差別。一是大量的新產業核心短板并不在于物質資本,而在于技術、軟性基礎設施以及研發投入;二是很多新產業的基礎設施與實際產業生產很多是一體的,而不像傳統產業很多具有基礎性、公共性,并與市場運行行業有截然的分離。
這些新產業的硬件基礎設施、軟性基礎設施、實際物質資本以及其他營運成本往往是由企業根據市場原則進行一體化投資和營運,如果政府大規模進行這些行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將產生以下幾個問題:1)政府將大規模擠出現在經營十分成功的企業;2)很多技術很可能被政府鎖定,導致這些產業難以在競爭中進行創新和擇優,導致新的市場扭曲。
第四,大幅度擴展新基建是否會打破很多新產業自身發展的市場規律。
目前中國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市場發展十分迅猛和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產業遵循了市場和產業發展的規律,政府利用大規模的投入來加大這些領域的發展是否會導致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受到干擾,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同時,從美國這些行業來看,政府減少產業干預是這些行業迅猛發展的關鍵。
因此,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是,簡單利用“新基建”來構建未來疫后擴展政策不僅面臨“準備不足”“規模不足”“空間不足”等問題,關鍵是強行擴展新基建的規模很可能導致強烈的擠出效應,產生新的市場扭曲、擾亂現有新產業蓬勃發展的局面。
與2008年情況不同,高度不確定性是2020年后期經濟運行的一個特征。不宜在疫情與經濟社會高度不確定性狀態下過早制定中期一攬子方案。簡單利用“新基建”來構建未來疫后擴展政策,不僅面臨“準備不足”“規模不足”“空間不足”等問題,關鍵的是強行擴展新基建的規模很可能導致強烈的擠出效應,產生新的市場扭曲、擾亂現有新產業蓬勃發展的局面。應堅持短期與中期相結合,經濟刺激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穩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gt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37瀏覽量
137531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93瀏覽量
269417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6瀏覽量
56473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