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AR不僅影響著人機交互的方式和體驗,也憑借垂直整合能力,賦能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隨著5G商用步伐加速,依托5G的增強移動寬帶、高可靠低時延、海量連接能力,AR的交互能力和操作效率將進一步提升。一方面,5G將從產品形態、用戶體驗、內容應用等方面改變AR業態,甚至推動AR成腦機接口前的“最后一塊屏幕”。另一方面,基于5G的能力,AR將成為下一代空間計算平臺和技術培育平臺。但也需看到,AR的產業鏈完善程度有待提升,行業標準亟待統一,需強化上下游企業合作并推出通用的行業標準,才能利用好5G帶來的發展機遇。
5G提升AR普及率
當前,AR市場規模在全球呈現加速增長勢頭。市場研究咨詢公司MarketsandMarkets指出,AR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107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72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6.6%。5G的加持,將為AR終端普及率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并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和內容形態。
易現EZXR創始人兼CEO李曉燕向記者指出,5G對AR影響主要發生在采集、計算、傳輸三個方面。在采集端,5G為AR內容的前端數據采集和傳輸提供了大容量通道;在計算端,5G將AR設備的算力需求轉向云端和邊緣端,降低設備負載;在傳輸端,5G可顯著縮短數據傳輸時間,消除體驗延時,顯著增強交互的實時性和自然感。
在5G網絡條件下,AR的渲染任務將從端側向邊緣側轉移,讓AR產品更加輕薄小巧,成為可以長時間佩戴的智能設備。
Nreal產品負責人呂唯向記者指出,當前AR的渲染計算大多在端側完成,會受限于本地的計算能力,限制最終的渲染效果和應用范圍。而邊緣計算分布更廣,更接近端,延遲更小,可以處理負載更重的渲染任務并覆蓋更廣泛的應用需求。對于基于LBS的AR服務,相比全部依靠公有云,更好的方式是與5G基站和地理位置結合起來。
“理想的AR眼鏡要貼合人們日常佩戴的眼鏡,做到在外觀、體積、重量上都沒有差異。它會是人們全天候佩戴的智能設備,可能是人機交互發展到腦機接口之前所需的最后一塊屏幕。”呂唯說。
亮風臺市場總監洪雁菲向記者表示,5G的速率實現跨級提升,傳輸速度超過光纖,AR終端將不再需要強大的本地計算性能,云端即可完成大部分的計算。
“‘計算上云’不僅讓AR眼鏡的算力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同時也節省了本地存儲和計算的硬件要求,極大地減少了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洪雁菲說,“在相關產業鏈成熟的情況下,AR眼鏡對用戶來說應該是‘無負擔’‘弱感知’的,成為可以長時間佩戴的隨身產品。”
5G還將改變AR的內容形態,基于大帶寬、高速率保障虛實結合體驗的完整性,并降低內容生產門檻。
洪雁菲指出,5G會使AR內容更為豐富。首先,無論是“人的連接”,還是“萬物互聯”,都將隨時隨地產生海量數據。5G條件下,AR的內容傳輸得到充分保障,提供更沉浸的虛實結合體驗。其次,AR需要上傳下載大量的數據,其中不乏高精度、高幀率,甚至是立體的、高動態范圍或6 DoF的內容。最后,生產內容的門檻會進一步降低,AR的內容將隨著制作工具的成熟而大幅增加,特別是UGC的AR內容。
李曉燕認為,5G大規模商用化進程不斷加快,將重塑內容形態,傳統的觀看模式會轉變成沉浸式、交互式的內容體驗,傳媒的介質和載體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AR的本質在于提高‘連接’的效率和維度,‘連接’是AR一切商業行為的本質,所以AR市場充滿了想象空間。AR技術可結合垂直行業,解決目前行業存在的痛點,在工業、教育培訓、消費娛樂、數字營銷等領域潛力巨大。在C端市場,像《Pokemon GO》這樣的優質AR作品將會越來越多。”李曉燕說。
空間計算平臺是最具潛力方向
在5G時代,空間計算是AR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之一,頭部手機廠商陸續啟動了對空間計算的探索。華為推出的AR地圖“河圖”,每平方公里包含40億三維信息點,具備全場景厘米級空間計算能力。OPPO推出的AR眼鏡配置了深度傳感器和SLAM算法,實現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坐標對齊。基于5G和AR的空間計算,將改變人機交互方式,催生更多的技術融合與應用場景。
呂唯指出,5G時代將會出現大量多人交互、基于空間定位并支持遠程通信的云應用。這些應用可以分布在城市的物理空間上,類似于在地理空間上又疊加了一層虛擬數字空間,用戶在不同的環境下可被智能化地推薦各種應用。同時,大量的高精度3D模型可以在云端進行渲染,3D應用的視覺效果進一步提升。基于實時構建的室內和室外空間點云模型也可以通過5G網絡的高帶寬和低延時特性進行無線傳輸,并利用邊緣網絡的就近緩存,進一步提升用戶的定位精度。
洪雁菲也表示,5G將推動AR更深一層的變化,形成“以人為中心”的交互方式。在AR的人機交互方式中,改變了傳統“人操作-機器被動響應”的對話關系,人成為交互的中心,“人”的因素不斷得到重視。傳統的桌面消失,目之所及就是操作界面,并隨著現實空間的改變而改變。
“在下一代計算平臺中,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人機交互界面,不同于鍵盤敲擊、屏幕點觸等方式,AR的產品要求更自然的人機交互,用更高效、更友好的方式與計算機進行溝通。”洪雁菲指出,“5G低時延的特性讓語音識別、手勢識別、視覺跟蹤等達到更高的響應效率,提升人機對話的流暢性,解決當前交互淺顯的問題。”
李曉燕也表示,AR是催生下一代平臺發展的技術,5G網絡的廣泛普及將推動AR在各個行業場景落地。
“伴隨著5G布點、VPS及各種終端等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與物理世界坐標重合的共享化可持續的空間AR云、實時多用戶協同,以及更優的融合交互與內容體驗會是未來的爆發方向,催生領域屬性的AR Cloud服務。在工業、展示、文旅、游戲、教育、創新數字營銷等領域,都會加速實現技術與應用迭代。”李曉燕指出。
四個短板需補齊
雖然5G的能力與AR天然合拍,但當前AR仍然存在標準碎片化、產業鏈不夠完善、行業融合程度有待提升以及市場普及度不足等短板。要利用好5G的發展契機,還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合作,推動AR的技術成熟和市場突破。
在行業標準方面,由于目前AR行業尚未成熟,不同的企業、用戶創作和采用的內容格式與標準不盡相同,造成大量的適配工作。
“我們積極地和產業鏈上游的運營商、合作伙伴合作,共同致力于AR行業的內容標準制定,這樣內容創作者就無需考慮與各終端的適配問題,可以專注于AR內容的質量,進一步推動AR內容生態的長遠發展。”李曉燕表示,“新型技術的創新生態都有著從‘碎片’到‘通用’的發展過程,我們會和友商一起推進標準和通用化設計。”
在產業鏈層面,AR的技術、內容和終端生態,需要進一步催熟。
“技術方面,計算機識別物理環境和物體還有較大的技術邊界;內容上,不是所有企業都具有生產3D數字內容,并開發AR程序的能力;硬件上,電池、光學、網絡都在快速進步中。”洪雁菲說。
在垂直行業應用的過程中,AR和細分行業的融合還存在障礙。洪雁菲指出,一些行業人士對AR和AR的邊界缺乏了解,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難以想到AR方案。
“上下游產業鏈之間應該加強合作,真正意義上形成共盟,共同突破市場。”洪雁菲表示。
在市場普及層面,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袁鈺指出,目前AR最大的問題是典型應用缺乏,仍停留在小眾用戶群體,導致市場尚未打開。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AR廠商角度來說,炒作大于實際的情況比較嚴重,如現在較為典型的AR應用實際上只是智能識別技術的應用。AR和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應用雖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真正實現“虛實結合”的產品少之又少。從網絡運營商角度來說,保證AR實時傳輸的網絡基礎還不夠完善,兩者疊加導致了企業級和消費級的AR體驗均不足以令人滿意,市場規模增長緩慢。
“5G+AR的有效模式得以確立,將依靠網絡運營商和AR廠商的合作。前者將提供AR普及的必要網絡基礎,而后者可以充分借鑒5G大規模商用后智能手機等典型應用的發展模式,探索出若干爆款AR應用。”袁鈺說。
責任編輯:tzh
-
3D
+關注
關注
9文章
2894瀏覽量
107648 -
Ar
+關注
關注
24文章
5100瀏覽量
169719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6瀏覽量
56476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