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山東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共授予245個項目(人選)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青島大學附院牛海濤團隊的“泌尿系腫瘤微環境及代謝模式系列研究”項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日前,記者采訪了牛海濤團隊,牛海濤介紹,該項目創造性地構建膀胱癌微流控三維共培養平臺,對腫瘤微環境代謝機制進行了系列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候選靶點,為膀胱癌抗腫瘤藥物的開發及聯合靶向治療策略提供思路。
牛海濤(右二)和他的團隊
牛海濤是青島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院長、泌尿外科主任,也是“泌尿系腫瘤微環境及代謝模式系列研究”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他介紹,膀胱癌是全身第十二位最常見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逐年增加,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存。目前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所以治療方法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術后易復發及進展,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五年生存率僅為60%左右,而晚期膀胱癌五年生存率不足5%。新輔助及輔助化療和免疫治療有助于改善五年生存率,但由于腫瘤異質性而導致療效欠佳。
據了解,近年來腫瘤微環境在探索腫瘤發病機制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顯,但目前國內外對膀胱癌腫瘤微環境的研究均采用傳統的二維共培養模式,而二維培養模式與真實體內實體腫瘤的三維生長模式存在明顯差異,無法較好的研究腫瘤細胞與微環境細胞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物質交換和代謝競爭,從而難以模擬體內真實情況。于此同時膀胱腫瘤微環境異質性也是影響腫瘤治療療效的重要因素,而異質性研究更加復雜,導致膀胱腫瘤研究一度陷入窘境。因此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膀胱癌系統化研究至關重要。
牛海濤在抗疫一線
所以,牛海濤團隊首先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擬腫瘤微環境體外建立仿真實驗系統,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腫瘤細胞與微環境細胞成分的4種細胞三維共培養,最大程度模擬腫瘤在體模式,并以此建立化療敏感性篩選平臺,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
“該項目主要針對膀胱腫瘤的異質性做了一系列基礎研究,目標是想把膀胱癌的發病機制闡述清楚,在此基礎上,獲得一批潛在腫瘤治療靶點,為抗腫瘤藥物的開發及聯合靶向治療策略提供思路。”牛海濤說,任何大的研究進展都是基于理論的進展,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具有代表性的腫瘤之一,而且膀胱癌對于放療、化療以及靶向治療都不是很敏感,所以,希望團隊的理論基礎能為將來新的治療方式提供理論依據。
據了解,牛海濤團隊已經在該項目上持續研究近8年,先后得到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目前該項目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發表SCI論文共計23篇,成果經鑒定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相比較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論文也曾多次被國內外同行引用并高度評價,項目組成員還將研究成果多次在國家級學術會議上進行發言及交流,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并被國內多家醫院應用。
此外,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牛海濤作為青大附院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帶領132位隊員支援湖北,在52天中救治了97名患者,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醫務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721瀏覽量
423165 -
微流控
+關注
關注
16文章
525瀏覽量
18885
原文標題:研究人員構建膀胱癌微流控三維共培養平臺,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