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被人工智能修復的100年前北京街景影像片段在網絡上“刷屏”。有了AI的幫助,那些原本卡頓、清晰度差的黑白畫面被還原了色彩,1920年的北京城變得流暢而生動,頗有生活氣息。有人感嘆:時間兩頭的我們,被這段影片連了起來,好像“穿越”了一樣。百年前的影像中我們看到了什么?AI修復,如何讓歷史“重生”?
100年前的北京城和中國人,究竟是什么模樣?
從大全景來看,百年前的北京街景,充滿了年代感。馬路上人來人往,人流、馬車、人力車交錯而行,集市、食肆、儀仗、禮儀、買賣等,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眼前。不少網友在微博邊看邊討論今昔的不同:“駱駝出現在大街上,是當時的運輸工具;現在要去沙漠里尋找駱駝”“100年前出來逛街的都是男人,現在女人比較多”……
這段影像由加拿大攝影師拍攝而成,而給它重新上色修復的是中國一位年輕的獨立游戲開發者大谷。原本色彩單調、輪廓模糊的人影,變得面目清晰、動作流暢,再加上后期逼真的音效,生動再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
記者通過網絡聯系到了人在美國紐約的大谷,他說,自己一直在B站做繪畫、作曲等科普視頻,這是第一次利用人工智能修復歷史影像。“我從小在北京長大,對老北京的風貌情有獨鐘。”大谷說,由于當年拍攝設備的限制,我們看到的黑白影像損失了重要的色彩信息,AI可通過算法和大量的訓練打造成“火眼金睛”,先對照片進行圖像分割,區分出標志性物體,如樹木、天空、人臉、服裝等,對黑白影像場景進行彩色化處理。
“傳統的影像修復,是由藝術家們手繪,一幀幀影像重新上色,比較耗時費力,一段影片往往需要幾十到數百人同時奮戰幾十天。”他說,而人工智能做的是同樣的步驟,不過運算效率更快。他截取了10分鐘視頻,一個人用了7天時間,嘗鮮使用AI技術相繼完成上色、修復幀率、擴大分辨率,最終呈現出流暢的彩色畫面。
大谷同時表達了自己的遺憾。“這段影像的色彩,是AI自我學習的結果,不一定是歷史的原色。”他說,這次AI修復所采用的模型是從國外老電影中“學習”的,影片整體色彩比較淡,如果更好地了解歷史,能做得更準確。他表示人工智能不足的地方,也要通過訓練不斷加強。他準備讓AI程序加強“學習”,多“看”一些中國年代影片,在未來進行修復著色時將更有中國味道。
這段“重生”的歷史影像,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卻留下了許多有年代感的看點。
一段畫面中出現了多人互相行禮的片段,細細看來,包含了三種禮儀。比如“打千禮”,這是滿族男子下對上通行的一種禮節,流行于清代。禮儀姿勢為屈左膝、垂右手、上體稍向前俯,在清宮戲中常能看到這類禮儀。第二個禮儀是“作揖”,是漢人男子之間的見面禮——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孔子像中的孔子,也是作揖的姿態。第三個是“萬福禮”,這是漢人女子的見面禮。右手放在左手上兩手握拳,位于腹部正中央,右腳向后撤一小步,兩膝微曲,頷首低眉,微微伏身而起。“萬福”二字,出自《詩經》,最早是表示祝福的吉祥語,意為福氣滿滿。比如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初見賈寶玉時,賈寶玉行的是作揖禮,林黛玉行的就是萬福禮。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763瀏覽量
268906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8瀏覽量
2382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