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特爾主打的睿頻加速技術為例,還被細分為單核睿頻(單核可以達到的最高頻率,一般廠商宣傳時都會主打這個數據)和全核睿頻(所有核心火力全開時可以達到的頻率,一般都會比單核睿頻低200MHz~400MHz)。
目前睿頻技術已經進化到了睿頻Max 3.0,它并不會取代現有的睿頻2.0技術,屬于后者的增強版。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多核處理器內每一個物理核心的體質也是存在差異的,在相同的工作電壓下,有些可以穩定運行在最高主頻上,有些核心跑在相同主頻時則存在不穩定的缺陷。
睿頻Max 3.0可以識別一顆處理器內體質最好的1個~2個物理核心,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盡可能提升它們的頻率,英特爾表示該技術可以將單線程性能提升15%以上。
睿頻Max 3.0原本是桌面發燒旗艦X299平臺的專屬技術,如今終于被移動端的第十代酷睿i7和i9嘗鮮。
TVB熱速度加速技術
TVB技術最早出現在第八代酷睿i9-8950HK身上,如今也成為了第十代酷睿i7的標配。
這項技術會根據處理器在最高極限溫度之下運行時間的長短、睿頻加速功耗限制是否還有剩余,在單核心、多核心睿頻加速的基礎之上,適時、自動地繼續提升單個核心的頻率。
英特爾發布八代酷睿時有關TVB技術的演示圖
根據英特爾給出的官方資料顯示,如果處理器的當前溫度不高于65°C,而且還有足夠用于超頻的功率冗余,TVB可以自動將主頻提高200MHz。
Adaptix動態調優技術
為什么相同的處理器,在散熱設計更好的筆記本身上往往可以跑出更高的分數?
這就涉及到更聰明的調頻技術了。
除了我們熟悉的“睿頻加速”以外,英特爾和AMD都在最新的移動平臺里引入了更智能的調頻技術,比如英特爾第十代酷睿主打的“Adaptix”,該技術可以在CPU溫度不斷提升的同時,讓CPU的功率進行階梯式調節從而壓榨出CPU的更多剩余性能,確保CPU在溫度與功率之間的平衡
Adaptix技術最早出現在英特爾與AMD聯合打造的第八代酷睿Kaby Lake-G平臺,用于智能調度CPU、GPU核顯和獨立顯卡這三個特定單元的性能與功耗分配。
Adaptix技術能對同一款CPU壓榨出額外的8%到12%的性能
如今,Adaptix技術已經升級為一個功能強大的軟件工具包,可以系統根據溫度、風扇轉速、電源模式和負載情況,對CPU的功率進行階梯式調節從而壓榨出更多剩余性能。
AMD銳龍處理器則新增“mXFR”,它可以讓CPU的頻率最大值能隨散熱方案進行自動調整,散熱方案越好最大值最高。
第十代酷睿i7和i9之所以能在14nm工藝基礎上突破了5GHz頻率大關,就是睿頻加速Max技術3.0和TVB熱速度加速技術和Adaptix的動態調優三項技術的聯手。
全新指令集
我們之所以期待CPU微架構升級,是因為全新微架構能改進大量應用的性能和能效,并針對未來特定使用場景、算法進行架構上的擴展,包括新的指令集、新的軟件編譯器/庫等。
比如說英特爾第十代酷睿(僅限10nm Ice Lake)采用的Sunny Cove微架構就通過新加入的指令集,讓7-Zip軟件的壓縮解壓性能提升多達75%,這種方法顯然要比CPU火力全開去處理解壓縮任務更經濟(省電)。
端側AI運算
AMD銳龍處理器家族都支持神經網絡預測,為端側AI運算進行了優化。而英特爾第十代酷睿(僅限10nm Ice Lake)首次加入了DLBoost指令集,實現了AI性能的革命。
I/O連接性能
無論英特爾還是AMD,每一次平臺的迭代,都會對I/O連接性能進行優化升級。以第十代酷睿Ice Lake平臺為例,它將CPU和芯片組封裝在了同一塊基板之上,CPU部分將決定這顆芯片原生支持的視頻輸出接口規格、支持最高的內存版本和規格等,而芯片組部分則決定該芯片能否原生支持雷電功能和Wi-Fi6,支持多少條PCIe總線,最多可以配備多少組USB、M.2接口,以及其他多媒體輸出功能的表現,比如是否配備語音助理模塊等。
處理器還存在很多針對性的技術,比如博銳平臺、可信執行技術、穩定映像平臺計劃和TSX-NI指令集等,只是這些與普通用戶關系不大,本文就不再進行贅述了。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348瀏覽量
230260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79瀏覽量
212194 -
散熱器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56瀏覽量
37606 -
銳龍處理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69瀏覽量
787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