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智能時代,作為應用型大學的老師要不斷學習,把創新思維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觀察體驗、想象體驗、挖掘體驗的習慣與能力,應對變化,塑造未來”。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武漢工商學院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李培根來到武漢工商學院,做了一場主題為《數字—智能時代的幾種創新意識》的講座。
“以前傳統自動化技術主要是針對確定性的、有固定模式的東西,而在數字—智能時代,通過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解決一些非固定模式的、不確定性的問題。”李培根院士以農業機械公司約翰迪爾、維尚家具、Google、海爾為例,告訴大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已幫助人類開啟了一扇認識整體聯系的大門,人類從以往的產品思維、工具思維進化到系統思維,“認識整體聯系或解決非固定模式、不確定性問題的基礎是數據,要獲得數據就要互聯,而要進一步解決非固定模式、不確定性的問題,則需要人工智能的幫助。”
大數據、人工智能開啟了我們進一步認識和駕馭客觀世界整體聯系、非固定模式及不確定性問題的大門,這主要體現在軟件應用上,也就是企業所具備的軟能力。當前,軟件與人工智能已經深度融入到政務、教育、醫療、金融、交通等各行各業,軟能力成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李培根院士認為,優秀企業的能力主體應該是軟能力,未來企業應該重視軟能力建設,注重跨界協同和生態系統創新,要有意識地讓軟件形成更強的軟能力,讓軟能力增強硬能力,讓軟件“定義”企業能力。
“如今的虛擬現實技術已在多個行業中廣泛應用,有效將虛擬空間跟現實空間融合起來,會讓工作更便捷、效率更高。”李培根院士認為,從現實空間思維向虛實融合思維的進化也至關重要,大家要有超越時空的意識。利用VR、AI、5G等技術,企業將能夠打破地理空間限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生活體驗、沉浸性視覺與互動體驗以及超現實體驗,目前不少公司已經把AR技術用到生產過程中,比如裝配、維修,乃至遠程維護;醫生可以利用5G混合現實云平臺遠程指揮手術進程;用戶戴上VR 設備,就能去感受宇宙的無邊無際;甚至大家以后足不出戶,在家中就能“感知”和“穿上”心儀的時裝。“這些挖掘體驗讓我們將擁有更多的探索空間,最終讓我們每個人不平凡。”
“作為老師本身,用勇于接觸新事物、體驗新技術,要善于培養學生觀察體驗、想象體驗、挖掘體驗的習慣與能力。而作為學校,要積極鼓勵老師們再學習,體驗數字技術、智慧技術應用的魅力。”講座最后,李培根院士特別就應用型大學在數字—智能時代的創新思維提出自己的看法:數字—智能技術與工科、商科等學科緊密相連,創新思維適用于不同的專業,但是這些技術最終都要回歸到教育本身,一所應用型的大學要學會把創新思維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啟發引導學生。
講座結束后,大家紛紛向李院士提問。在回答數字—智能時代應用型大學應該如何創新才能從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時,李院士指出,應用型大學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應用創新上做出特色,“如果把技術的發展看做是金字塔,技術的發現在塔尖,那么技術的應用就是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廣泛的基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用型大學就是要培養這些能夠應用新技術的人才。”
責任編輯:pj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42瀏覽量
239004 -
數字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4瀏覽量
25372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7瀏覽量
13753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