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先后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由于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而且尺寸小,引起了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極大興趣。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于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然而,極性拓撲結構的形成是體系中靜電能、彈性能和梯度能之間在微小差別內相互競爭平衡的結果,如何實現局域外場對微區結構的精確調控以及相變過程的精細表征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中科院物理所通過發展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技術,自主研制出具有原子級分辨的原位綜合物性測量與調控裝置,最近,與北京大學、湘潭大學、浙江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單位合作,系統地研究了PbTiO3/SrTiO3超晶格中極性拓撲疇結構在外場下的動力學過程,測量了亞單胞尺度下極性拓撲疇的極化分布,利用原位電鏡電、力局域場方法實現了對單個極性通量閉合疇和渦旋疇的操控,并借助相場模擬揭示其背后的物理機制。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上,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研究生李曉梅、陳潘,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孫元偉、Adeel.Y. Abid, 湘潭大學譚叢兵博士,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暢為這些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詳見:
Atomic-scale observations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anipulation of topological polar flux-closure, 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07248117
Atomic imaging of mechanically induced topological transition of ferroelectric vortices. Nature Commun. 11, 1840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5616-y
Subunit cell-level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 in an individual polar vortex. Science Advances 5, 4355 (2019). DOI: 10.1126/sciadv.aav4355
01
成果1:鐵電通量閉合疇拓撲結構相變的表征與操控
利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原子尺度上觀測到PbTiO3/SrTiO3超晶格薄膜中的鐵電通量閉合疇結構(flux-closure)(圖1)在外電場和應力場下極化變化的完整過程,通過調控掃描針尖原位施加局域電場/應力場,實現了該結構在拓撲極化和普通鐵電相之間的可逆轉換。相場模擬方法計算出相變過程中幾種能量的演變與相互競爭平衡關系,揭示了外場調控極性拓撲相變的物理機制。
圖1. PTO/STO超晶格中的通量閉合疇結構 在外電場下(圖2),通過疇壁的移動實現了通量閉合核的橫向移動,極化方向與外電場一致的c疇逐漸變大,而極化方向與外電場方向相反的c疇逐漸減小至消失,伴隨著180°疇壁和通量閉合核的消失,形成中間態的a/c疇結構,進一步增大電場可以獲得單一的c疇。
圖2. 通量閉合疇結構在外電場下的演化過程 在外應力場下(圖3),垂直于界面的壓縮應力導致了通量閉合結構中c疇的收縮和a疇的增大伴隨著通量閉合核沿180°疇壁向界面的移動,當通量閉合核移動到界面并消失則變為中間態a/c疇,進一步增大應力則可以獲得單一的a疇。以上演化過程為完全可逆的,當撤掉外界刺激后則恢復到初始的通量閉合疇結構。
圖3. 通量閉合疇結構在外應力場下的演化過程 相場模擬結果可以完全再現實驗過程(圖4),獲得相變過程中不同能量的演化及其相互競爭的變化關系,揭示了鐵電通量閉合疇外場調控的物理原理。
圖4. 極性通量閉合結構相變的相場模擬結果 02
成果2:鐵電渦旋疇拓撲結構及其相變的表征與操控
利用球差校正電鏡integrated differential phase contrast (iDPC)成像技術揭示了單個極性拓撲渦旋疇的原子結構,并且精確測量出其極化強度不均勻分布特征(圖5)。在亞單胞尺度上測量研究發現,PbO面和TiO2面對極化的貢獻是高度不均勻的(圖6),其中具有部分共價鍵特征的Pb-O鍵是不均勻極化的主要來源。
圖5. 超晶格中單個鐵電渦旋疇結構的鐵電極化強度分布的精確測量
圖6. 亞單胞級極化分布的PbO面和TiO2面的極化貢獻 利用探針局域作用對渦旋疇施加壓力驅動渦旋疇轉變為普通鐵電疇。暗場像下,渦旋疇顆粒狀的襯度逐漸轉變成均勻的襯度,說明渦旋疇在外力作用下發生了相轉變。定量測量力的大小,發現渦旋疇轉變所需的力僅為3 μN,小于一般鐵電疇轉變所需要的力。
圖7. 極性渦旋疇在外力作用下轉變的暗場像 選區電子衍射顯示轉變過程伴隨著結構的變化。隨著外力的增加,面內方向屬于渦旋疇長程周期的衍射斑逐漸變暗消失,而面外方向屬于超晶格的衍射斑一直存在,說明渦旋疇發生了轉變。通過電子衍射表征出該過程晶格常數的變化,發現面外方向晶格常數減小,導致了c/a比小于1,說明最后形成的是a疇。
圖8. 渦旋疇力學轉變過程中的結構變化 更直觀的表征則依賴于原位原子分辨的觀測。在加力情況下,依然能做到原子分辨成像,使得在原子尺度上跟蹤極性拓撲結構的演化成為可能。通過一系列外力下原子分辨照片,記錄下渦旋疇轉變的詳細過程,發現渦旋疇逐漸轉變最終變成a疇。撤去外力,渦旋疇自發恢復,恢復過程是可逆的。
圖9. 渦旋疇力學轉變和恢復過程的原子分辨成像 03
總結與展望
該項工作通過國內外課題組在材料制備、結構表征、原位電鏡物性測控、理論計算等方面的通力合作,實現了鐵電極性拓撲結構的外場調控及其原子尺度觀測表征,揭示了拓撲相變調控的物理機制,為新型信息存儲和電子器件應用提供了原理性基礎。 理論上預言的極性拓撲結構還有很多種。如何在實際的鐵電材料中實現這些結構,原位電鏡研究啟示,除了依靠薄膜應力調控外,利用局域場技術來調控體系邊界條件為尋找新極性拓撲結構打開了新的思路;在物理表征上,極性拓撲結構在相變過程中場、荷、勢的實時演化過程以及拓撲序參量如渦旋手性等的測量仍然存在很大難度,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該工作由中科院物理所白雪冬課題組、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高鵬課題組、 湘潭大學王金斌課題組、浙江大學王杰課題組、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陳龍慶課題組合作完成。
-
顯微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565瀏覽量
23068 -
存儲器件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瀏覽量
9678 -
透射電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瀏覽量
5760
原文標題: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征與調控
文章出處:【微信號:zhishexueshuquan,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