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當下科技圈最熱的名詞。習近平總書記就區塊鏈發展作出了指示,“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那么,什么是區塊鏈?發展區塊鏈將對國家、社會以及各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接下來小編為大家詳細回答這三個問題,十分鐘讓你全面了解區塊鏈!
什么是區塊鏈?
1、區塊鏈的定義
區塊鏈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的定義,不同組織機構對區塊鏈概念的定義存在差別。IBM的定義為“區塊鏈是一種共享賬本技術,商業網絡中的任何參與方都可以查看交易系統記錄(賬本)”。維基百科的定義為“區塊鏈是一個基于比特幣協議的不需要許可的分布式數據庫,它維護了一個持續增長的不可被篡改和修改的數據記錄列表,即使對于數據庫節點的運營者們也是如此”。產業界、學術界還存在很多不同定義,但從這些定義中可抽取的高頻關鍵詞包括:分布式賬本、密碼學、不可篡改、共識、智能合約。簡單地說,區塊鏈就是一個點對點的分布式數據庫。
2、區塊鏈的起源
區塊鏈起源于自稱日裔美國人的中本聰發明的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Bit Coin)。比特幣是一個無需權威機構背書的去中心化、多方參與并互相驗證、公開記賬的虛擬貨幣體系。比特幣系統的穩健運行、以及比特幣價值的不斷攀升(每比特幣由2009年的0.05$暴漲到目前的9610.4$),證明該系統底層技術在去中心化系統的信任建立、價值傳遞中的巨大優勢,吸引了大量技術研究人員的關注,逐漸將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提煉為比較完整的區塊鏈技術體系。因此,區塊鏈來源于比特幣,但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成功案例。
3、區塊鏈的三個發展階段
區塊鏈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創舉,而是點對點(P2P)通信、分布式計算、密碼學、信息安全、博弈論等技術的組合創新,其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區塊鏈1.0,以比特幣為代表、以分布式記賬為典型應用。在比特幣系統中,節點間以對等網(P2P)方式通信,確保交易記錄快速傳播和數據不丟失;用密碼技術保護交易用戶的權益,用共識算法實現數據一致性;用區塊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驗證避免數據篡改。
區塊鏈2.0,以以太坊(Ethereum)為代表、引入智能合約技術。智能合約是以數字形式表示的多方共識和承諾,它也像交易一樣保存在區塊鏈中,不可篡改、不可刪除的特性保障了合約安全性和中立性;一旦條件具備,智能合約即自動執行,實現合約規定的履約動作(如:賬戶扣款、資產轉移等)。智能合約的引入,讓區塊鏈在分布式記賬的基礎上,具有了“代碼運行”能力,可開發靈活多樣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產生了“code is the law”的效果。
區塊鏈3.0,即“區塊鏈+”、區塊鏈全面融入信息生活的方方面面。關于區塊鏈3.0的概念業界并未形成共識,但區塊鏈與網絡、信息、生活結合形成“區塊鏈+”趨勢已經非常清晰。
4、區塊鏈的技術特點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信任等優點。區塊鏈數據的傳輸基于P2P網絡而不依賴某個特定的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有交易的驗證、數據的記錄與儲存的職責。一個節點出現故障時,其他節點能繼續提供數據存儲和更新存儲,確保系統具有高可用性。區塊鏈系統運作公開透明,節點間無需相互信任,所有參與節點共同維護一本能夠保持數據最終一致性的公共賬本,依靠密碼學技術確保賬本數據的安全可靠。區塊鏈信任機制的建立、傳遞和維系過程,其基礎建立在密碼學。包括公鑰密碼體系、加密和哈希算法、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都需要可靠、安全的實現,一旦在安全上出現問題,信任就會瞬間崩塌。2016年在以太坊社區出現的the DAO事件,導致了以太坊整個體系的信任危機,最終逼迫以太坊做出了“硬分叉”的艱難決定。
5、區塊鏈的分類
區塊鏈系統根據應用場景和治理體系的不同,一般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
公有鏈是一個開放體系,任何節點只要遵照特定要求和協議,均可通過互聯網自由加入和退出網絡,并參加鏈上數據的讀寫,運行時以扁平的拓撲結構互聯互通,網絡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務端節點,典型的實例是比特幣、以太坊。
私有鏈是一個封閉體系,由單個實體運行,其中節點均由更改實體指派,各個節點的寫入權限收歸內部控制,通常用于同一主體內部的不同部門之間,與分布式數據庫相比優勢并不明顯。
聯盟鏈是一個半開放體系,多個機構/實體組織組成利益相關的聯盟,每個實體可指派自己的節點加入,通過聯盟授權后才能加入與退出網絡,聯盟中的節點共同維護區塊鏈的健康運轉,典型的例子是郵政銀行的資產托管系統,包括資產委托方、資產管理方、資產托管方以及投資顧問在內的多個不同金融機構合作運營。聯盟鏈是解決多方協作、共識信任、信息共享的有效手段,具有最廣泛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將會帶來什么影響?
1、大力推廣區塊鏈技術,是國家高科技領域核心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先后出臺了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產業發展策略,大力推進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也是整個推進鏈條的一環。從區塊鏈技術、應用及產業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和國際先進水平基本上保持平齊,雖然在核心算法(如:加密機制、共識算法、安全體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距,但我國在技術與產業應用結合上具有天然優勢,為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如能在大規模業務應用創新和產業推廣的同時,在核心技術(如:密碼學、操作系統、現代信息處理、信息與通信安全)方面取得突破,將為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新動能。在這方面,我國已經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比如:阿里的OceanBase、華為的人工智能芯片,都是應用和市場倒逼產生的核心技術原始創新。
2、區塊鏈技術不僅推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更推動生產關系、思維理念的革命。
“區塊鏈+”是對“互聯網+”戰略的落實和拓展,其內涵包括:
在社會生產協同方面:區塊鏈技術可改造升級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生產領域,通過信任和協作來加快產業發展、發揮市場優勢,進一步將創新、應用、價值、協同都建立在基于區塊鏈的信任、透明體系上,實現“一鏈通”,提升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域多要素協同,形成“化學反應”,降低信用、資金、質量、資源等方面的風險,提高協作效率,培育新的生產關系。
在社會生活方面:區塊鏈與數字政務結合,打通政務體系中的數字孤島,實現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區域共同維護和利用,促進業務協同辦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好的政務服務體驗;區塊鏈技術可打通并協調教育、就業、社保等方面信息共享,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的社會征信體系;區塊鏈與養老、醫療健康、公益、精準扶貧等領域的結合,將進一步加強我國民生工程的效果,減少因為信息溝通和協作不暢帶來的地域之間的差異,最終惠及全體群眾。
3、區塊鏈對金融體系的沖擊可控,可促進金融體系的改革和完善
區塊鏈天生具有“數字資產”的屬性,前期出現了以ICO為代表的融資亂象、出現了以比特幣、萊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為渠道的非法資金轉移、黑產交易。這也是美國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對Facebook發起的Libra疑慮重重的原因所在。但是,這本質上不是區塊鏈技術的原罪,是國家監管和金融治理水平沒有跟上技術發展速度導致的。我國政府和監管部門通過實踐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監管、疏導和治理經驗,比如:2013年12月,央行等五部委《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定性比特幣為“網絡虛擬商品”而不是貨幣;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發布了《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全面取締ICO;2017年10月,國內比特幣交易平臺全部清算完成并關停;2019年1月,網信辦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這些措施對于規避系統性風險、促進區塊鏈技術良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措施的有效執行,增強了國家對區塊鏈監管的經驗和信心。可以預見,監管手段將伴隨區塊鏈業務和技術的進步同步發展,整體風險可控。
區塊鏈天生的金融屬性,將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等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探索數字經濟模式創新,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各行業供需有效對接,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對這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區塊鏈金融項目的支持,必然會促進現有金融和資金監管體系變革,向著高效化、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這些變革必將惠及中國經濟發展。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48瀏覽量
103238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82瀏覽量
137403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1文章
15562瀏覽量
1059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