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李國杰院士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的發言,即將發表于《中國科學院院刊》
中央決定,發展經濟以國內循環為主,形成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這是針對國際形勢變化做出的重大決策。根據這一決策,我國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路徑也應當做適當的選擇和調整。我扼要地講3點粗淺的認識。
1
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內改革
通過對外開放,中國獲取了全球化的紅利。在“去全球化”形勢下,我們仍然要堅持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但發展的動力更多地將從“對內改革”中獲得,應加大國內改革的力度。
40年前的改革開放來自思想大解放,現在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需要又一次思想大解放。面對新的形勢,對過去已形成定式的慣性思維要進行一次認真的清理和揚棄。
2016年,麥肯錫公司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金融行業的經濟利潤占到中國經濟整體經濟利潤的80%以上。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前10名最賺錢的企業中有7家金融類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的108家中國非金融類企業的平均利潤只有19.2億美元,只有美國上榜非金融類企業平均利潤的1/3。
這說明過去的40年中,國內的財富分配是向資本傾斜,沒有充分體現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許多企業都在為銀行打工,“錢生錢”比“技術生錢”容易,這必然會抑制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房價、高利率是內循環的最大障礙。
發展內循環為主的經濟,首先要改革的就是從“以資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一個國家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大力發展促進高就業和技術不斷進步的高技術公司,才能避免“內卷化”,帶動國內產業鏈和人均收入的提升。
內循環的主要貢獻者是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還有就是個體經濟。國內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淡化姓“國”姓“民”的所有制界限,努力形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密切合作的舉國體制。
2
更加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發展上游產業、基礎產業和工具鏈產業
以內循環為主發展經濟,短板在上游產業,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補好這一塊短板。
集成電路和基礎軟件是數字經濟的基礎,國家應將形成14—3 nm集成電路生產能力納入國家“新基建”計劃,將開發自主可控的EDA軟件、光刻機等集成電路專用設備和專用材料當成新時期的重要目標,啟動和組織數萬名科研人員參加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爭取早日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
發展上游基礎產業一定要有自信心。今年3月,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中美技術脫鉤,美國半導體行業總收入將下降37%,其全球份額將從48%降至約30%,必將失去該行業的全球領導地位”。歷史已經證明,凡是其他國家已經做成的事,不管多么復雜,迎難而上的中國科研人員一定能做成。
發展上游基礎產業,源頭是基礎研究,關鍵是人才。我國在引領性的基礎研究方面成功的案例不多,在知識的“無人區”探索的科研人員較少。
今后要激勵一部分有天分的學者做好奇心驅動的標新立異的原創性研究,通過發散的基礎研究開辟意想不到的技術途徑,我稱為“廣種奇收”。要鼓勵更多的科研人員做目標導向的研究,啃硬骨頭,為骨干企業提供“殺手锏”技術。
工具鏈是彌補人才缺口的重要幫手,要努力打造工具鏈和公共開發平臺,大幅度降低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高技術企業的人才門檻。
集成電路已經升級為一級學科,建議加快大學和科研機構相關學科與資源的優化布局,加強研究型大學和戰略科研機構建設,將增加的集成電路等專業的數萬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標,優先分配給承擔專項工程的研究型大學和戰略科研機構。
3
下大功夫培育生態系統,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
信息技術之爭本質上是體系的競爭,我國信息領域一直缺乏自己的體系。正因為沒有自己的體系,所以長期以來處于跟跑地位。必須清醒地正視我國在工藝和設計能力上的問題,應該揚長避短,采取用先進的技術體系彌補元器件落后的策略。
成功的產業生態系統大都是市場競爭中無數企業和用戶自發選擇演化而成的,不是某個企業按照預定設計“構建”起來的。從關注自我的輸贏升華到關注整個產業生態的發展,理念上要做重大調整。
一般而言,產生新的產業生態系統的動力來自新的應用需求,對現在流行的軟件全部重頭再來移植另造新的生態系統代價巨大,難以得到軟件廠商的支持。因此,明智的決策應當是已有的應用兼容主流生態系統,針對新的應用爭取培育新生態系統。
對后發國家而言,兼容國際主流生態系統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尊重人類文明進化歷史的務實選擇。由于兼容國外主流生態存在脫鉤和斷供的風險,采取兼容策略的國內企業必須以10倍的努力加強自主創新,準備好充足的“備胎”,在已引進的知識產權基礎上自主分叉發展。
培養一個能成為主流應用的生態系統需要巨大的投入,花費的人力、財力可能比建生產線還要多。國家應統籌規劃,把培育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系統作為信息領域的頭等大事,從人才培養、知識產權布局、標準制定、產業鏈銜接、政府采購和應用推廣多個維度下手,爭取早日見到成效。
4
發揮骨干企業的中流砥柱作用,構建企業命運共同體
過去一講發展科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大學和科研機構,我們常常講:科技強則國家強。我認為,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的路徑是,科技強則企業強,企業強則國家強。
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是有一批世界領先的高科技企業。國家應通過“新基建”計劃大力支持一些高技術企業的領先地位。要大力提升政府科研經費投入效率、優化投入結構,扭轉目前政府科研經費投入中研發經費(R&D經費)占比過低的局面。
發展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經濟,必須發揮骨干企業的中流砥柱作用。政府應支持企業做優做強,而不是盡力幫助企業做大。我國應向德國學習,大力提倡發展強而不大的企業,不要鼓勵企業攀比規模。
要在國際上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要在國內形成企業命運共同體。但是,目前科技界和企業界還是沒有形成一致對外的合力,同行企業之間還是在“窩里斗”。你死我活的同行企業競爭思想幾乎已經是每一個企業的行動指南,很少有企業想過如何與同行企業“共生”“共贏”,形成命運共同體。
中國培育不出一個有重大世界影響的開源軟件,沒有形成主流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不僅僅是技不如人,還有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國外的企業之間競爭也很厲害,但必要時企業之間還是能開展競爭前的合作,20世紀7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就是同行企業競爭前合作的結果(由垂井康夫倡導)。
中國企業現在最缺乏的是競爭前的合作,現在必須改變“同行是冤家”的傳統思維,樹立企業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才能讓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要注重發揮政府在企業競爭前研發合作的引導作用,改變目前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安排方式,按照激勵相融原則,引導企業在競爭前共性關鍵技術上進行研發合作、協同攻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核心技術研發上,強強聯合比單打獨斗效果要好,要在這方面拿出些辦法來,徹底擺脫部門利益和門戶之見的束縛。抱著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想法,抱著自己擁有一畝三分地的想法,形不成合力,是難以成事的” 。我們一定要落實總書記的指示,大力加強企業間的聯盟與合作,共同應對外部打壓,通過做強企業實現強國夢。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8文章
11541瀏覽量
361719
原文標題:李國杰:內循環為主條件下技術創新的路徑選擇
文章出處:【微信號:sugoncn,微信公眾號:中科曙光】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