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企業數字化轉型上升至戰略高度,從選擇項變成了必答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之后,13部委聯合發布“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意見”,從管理、模式多維度引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落地。面對不穩定、不確定外部環境及內部變革需要,加快推動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建設和創新發展,打造高韌性智慧企業,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需求引領供給側改革方向,工業4.0的背后消費4.0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需求側消費升級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力。縱觀工業4.0的四個發展階段,可以發現客戶需求也隨之變化,呈現不同的特點。工業1.0時期,消費品多是手工定制,且批量化生產程度低,成本高,屬于短缺經濟,服務于少數人、富人,表現為“你有我沒有”,這一階段是消費1.0時代;進入工業2.0,資源普及、大量消費,企業的經營模式是以生產為中心,生產規模化、標準化,規模經濟成為時代特色,“你有我也有”,是消費2.0時代;90年代,消費進入了3.0時代,消費者重視品牌、喜歡名牌,通過品牌體現自己的差異化,“我的比你闊(派)”。但是,在消費2.0和3.0時代,客戶并不是沒有個性化需求,而是過高的制造成本使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被壓制。
進入消費4.0時代,消費互聯網快速發展,消費者對個性化的需求被激發,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追求逐漸弱化,更追求內心的滿足,“我不和你比”,企業的經營模式轉變成以客戶為中心。這一階段需求側最大的特點是個性化,而且是低成本的大規模個性化。
智能制造,以工業化效率低成本滿足個性化需求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從產品為中心向用戶為中心轉變,在保證效率的基礎上,個性化、低成本,實時感知、實時滿足客戶需求。如在連接客戶方面,客戶直接參與設計,從廠家直達客戶,消除中間流通環節,節省了銷售場地費用、渠道費用。在智能生產方面,柔性生產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降低了制造成本;C2M推動消費端與制造端直聯,降低了產成品和供應商的庫存成本。
智能制造,以低成本開啟大規模個性化生產的新模式,但并不意味著傳統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不再適用。其中規模經濟表現在產品的基礎硬件和部件仍然要模塊化、通用化,只有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產品,才能發揮規模效應,將生產成本降到最低。智能制造時代“范圍經濟”,體現在軟件定義,未來大量的個性化產品將由軟件來定義,千人千面,產品升級,用戶只需要下載軟件新版本就可以實現。
偉星集團通過與浪潮合作,打造了以客戶為中心的C2M的制造模式,客戶可以自由選配拉鏈顏色,材質和樣式,偉星可以按單制造,實現了拉鏈行業的“私人定制”。在建設過程中,還引入了實時訂單成本等管理會計工具,實現了由原來每天只能接400個單子到現在每天能夠接1500個單子,設備利用率由過去的60%提升到了80%,現在眾多拉鏈行業龍頭均向偉星學習。
工業互聯網,以連接為核心推動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的支撐平臺,其核心是連接,通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產生大數據,催生網絡化協同、規模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進而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
例如通過連接客戶,獲得客戶畫像,實現精準營銷和個性化定制;通過連接產品,遠程診斷、預測性維護成為現實,傳統的售后服務模式被顛覆,由“賣產品”轉向“賣服務”,制造服務化新模式逐漸成為主流;通過連接供應商,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實現網絡化協同生產、協同設計,同時,供應鏈金融也為企業融資提供新渠道,降低融資風險,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通過連接員工,為員工數字化賦能,打造敏捷、扁平化的組織,人機協作更加普遍,共享員工、技術浪人等就業新模式和零工經濟逐漸呈現,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將得以顛覆和重塑。
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作為全國十大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已面向企業、政府、園區三大主體形成了“云、QID、云ERP”全堆棧能力,已為裝備制造、機械制造、制藥、化工等在內的十大行業,九大領域,為超過120萬家企業提供工業互聯網服務。上海建工通過與浪潮合作搭建“營造商平臺”將供應商等連接進來,形成一個大的商業網絡,實現網絡化協同和鏈主企業的供應鏈協同。截至2019年底,平臺分供商從千家突破至3萬家,撮合交易額突破1000億;專業化商城提供包括建筑用品等200萬眾商品種類,商城交易數量完成59139筆,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B2B建筑行業交易平臺,推動上海建工由“工程承包商”變身“建筑服務商”。
數據驅動,加速邁入智慧企業新階段
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激發制造業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速社會經濟邁入智慧經濟新時代,也推動企業走向萬物互聯、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智能主導的智慧企業新階段。應對不確定、不穩定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高韌性,高韌性的智慧企業理想的架構是后臺相對穩定、有序,而業務一線、作戰一線的前臺是靈活的、敏捷的、扁平化的;企業以穩定的后臺支持靈活機動的前臺,以后臺的‘不變’應對前臺的‘萬變’。
當然,高韌性的智慧企業并不是一日練成的,而是要經歷“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的三步遞進。智慧企業是以AI為核心的大數據深化應用,數據從附屬產物轉變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并通過大連接從局部孤島走向系統貫通,數據驅動、智慧決策是關鍵特征。在該階段,企業不僅著力于降本增效,更強調企業形態的根本性變革,以及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等新模式以及零工經濟、共享制造等新業態鑄造。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是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但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管理問題、思維問題、戰略問題;以“技術+管理”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建設和創新發展,打造不確定性時代下的高韌性智慧企業,將進一步加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三新經濟”發展。
作者王興山,系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科技部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專家
責任編輯:tzh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44瀏覽量
53642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73瀏覽量
76388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3瀏覽量
941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