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期以來,圍繞核心科技的國際波瀾,讓我們開始想象逆全球化的種種可能。很多朋友問我們:面對數十年的科技封鎖,中國究竟應該如何突圍?
面對這么深刻的問題,大概任何人都沒有準確答案。但我想總有兩件事是確鑿發生的:一是技術在變;二是人才在成長。
從技術維度來看,今天物聯網成為了全球科技變局的主要變量。數字孿生、產業AI、智慧城市,一系列應用場景構成了物聯網的廣泛發展空間,并且物聯網技術能夠形成對計算、軟件、AI等核心技術的有效遷移。
而從人才維度看,具有普遍創造力與工程能力、產業洞察力的人才代際,往往是科技產業整體上升的最關鍵力量。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從2017年開始國家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一系列轉向行動,全力探索科技教育中的中國模式。
如果我們站在歷史長河中,追問中國科技的未來在何處,那么或許答案又是清晰的:在于技術變遷,在于人才成長,歸根結底在于教育。在物聯網的時代變局里,少年的創新創造能力即是強國之本。
基于一系列對于宏觀局勢與物聯網人才教育必要性的洞察,一系列產學研合作變化正在高速發生。比如說就在剛剛,由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指導,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承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華為杯)在上海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落幕。
這個全國大學生物聯網領域的第一賽事,不僅能夠展示出物聯網人才教育的特性與邏輯,同時能夠看出在“新工科“背景下,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力量如何看待教育,審視人才培養與產學聯動。
讓我們從物聯網的與當今大學生的聯接說起,審視這場能讓我們讀懂很多的比賽。
被歷史選中的少年物聯網與物聯網少年
根據權威數據機構Gartner的預測,到2021年,全球將擁有超過250億個IoT設備。未來五年內,全球IoT設備將產生不少于79.4 ZB的數據,并且IoT正在成為5G、云、AI技術的觸手,成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一個全新的溝通交互方式。
從任何角度看,全球所有國家、科技企業與科研機構都無法低估物聯網技術帶來的影響。而一門新技術的發展核心在于人才其基礎技術創新、產業場景落地、硬件生產制造、軟件適配等等環節都需要大量人才供給。可以說,致力于物聯網之路的少年,不僅受到ICT產業的廣泛歡迎,更是時代與歷史的選擇。
為了培養物聯網專項人才,我國早在2010年就在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設立了物聯網工程專業,并在教育部計算機類教組委成立了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研討專家組。而面向大學生物聯網技術教育與產業結合,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就成為了物聯網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意義的重要高校賽事。
尤其在如今我們所面臨全球科技逆全球化的可能性當中,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的意義又一次被歷史選中。教育部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組委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傅育熙教授表示,在企業界做好中國系統的同時,教育界也要培養好中國系統構造者及其生態建設者作出應有的貢獻,中國的大學生也應該肩負使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中國系統建造者。
中國的物聯網少年被歷史選中,也將建造新的歷史。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能讀懂這個夏天,這場賽事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物聯網少年的夏天:一場全新科技賦能的火熱賽事
讓我們進入到賽事本身,這個讓物聯網少年們奉獻了青春和熱血的舞臺上。
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及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研究專家組共同發起,競賽旨在為國內物聯網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鼓勵參賽隊伍利用物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設計并實現一個完整物聯網系統。
開始于2014年的大學生物聯網競賽,到今年已經是第7屆。而在過去三年,每屆的參賽人數都成功過萬,覆蓋高校超過五百所,成為了全國物聯網領域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賽事。
而今年的競賽雖然受到了疫情影響,面對絕大多數高校2020年春季沒有正常開學等不利局面,最后卻依然有來自全國560多所高校的6500余學生和1400余名指導教師組成的1360支隊伍參加。從5月到8月在五大賽區展開了激烈的預賽角逐,最后有124支隊伍進入今年的總決賽。通過在線視頻答辯、6強爭霸等競賽環節的比拼,共有32支隊伍獲得了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其中西北工業大學的“環境俘能的城市地下管網實施監控系統”最終勇奪華為杯,成為今年大賽的最后贏家。
而本屆大學生物聯網競賽的另一個特點,是賽事本身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產品、線下線上融合解決方案來確保大賽在疫情時期有效、安全進行。比如說,此次大賽是是國內首個采用““5G+華為IdeaHub””的線上線下混合協作評審模式的重量級創新賽事。
由于疫情原因,參賽選手與評審專家組集中一地進行評審非常困難,但傳統線上視頻會議方式的交互效率太低,選手與評審老師間的互動交流有諸多限制。作為賽事冠名方的華為,第一時間為大賽提供了以華為IdeaHub為核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協作解決方案。
這一解決方案,通過華為IdeaHub搭載的智能云會議、遠程雙向協作、超低延遲白板書寫、無線投屏、投屏反向操作及專業級的音視頻體驗,在賽事交流中一站替代了傳統視頻會議、投影儀、白板等諸多設備。結合華為5G高帶寬、低時延的網絡承載,評審專家組能夠通過遠程高清云會議的方式,對線上展示的參賽方案進行評審。即使專家組成員身處不同城市,仍然可以隨時通過華為IdeaHub的遠程雙向協作功能對參賽方案進行標注、討論與點評,仿佛大家在同一物理空間內進行討論協作,極大提升了評審效率,獲得了專家組成員的一致好評。
事實上,華為IdeaHub作為集“超大智慧平板”、“旗艦級智能云會議”、“海量App應用”的辦公室新物種,背靠領先的華為云及華為終端生態,結合豐富的行業解決方案,已經在疫情中充分釋放了面向未來企業、機構、賽事等場景的遠程與本地混合協作辦公能力,在各行各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提升了諸如遠程診療、城市應急指揮、金融數字職場、智慧教育等場景的用戶體驗與效率。2020年8月,華為IdeaHub榮獲由權威分析師機構Frost & Sullivan所頒發的“全球團隊協作終端創新獎”,其創新的產品理念及強大的功能獲得全球范圍認可。
在決賽期間,使用“5G+華為IdeaHub+云”的解決方案,評委老師和參賽選手可以通過“華為IdeaHub+華為云WeLink”實現線上和線下面對面交流,還依托華為IdeaHub的遠程雙向協作能力,實現了彼此的實時高效互動。基于新技術、新承載方式的創新,大學生物聯網競賽2020成為了疫情期間全國最亮眼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也從多個維度上印證了產學研互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技術提升了了今天的賽事舉辦能力,也在激發物聯網少年們的未來與夢想。
“5G+AI+IoT”:變局中的渡河者
如果說,“5G+華為IdeaHub”帶來的賽事賦能,展現了科技為時代帶來的便利,那么大賽中選手、主辦機構與參與企業共同推動的一系列變化,則展現了科技對時代責任的承擔。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大學生物聯網競賽展現出了一系列新的特點。比如很多隊伍都高度面向行業應用,將云技術、IoT、AI、5G等技術進行融合創新,展示了智能物聯的全新可能性。與高度應用化緊密相連的,是選手們對科技局勢、時事熱點的緊密關注和參與。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今年大賽設置了5G、NB-IoT、AI、云等分賽道。而選擇華為IoT賽道和華為5G賽道的隊伍總數接近400支,遠遠超過了競賽組委會和華為準備的300套競賽套件的數量,幾經協調之后,仍有350支隊伍堅持選擇華為賽題。選手們對華為技術的關注,參與到華為技術創新與技術生態中來的強烈意愿,其意圖何在,在科技產業的大背景下不言自明。
與選手們關注未來、關注時事、關注應用的意愿相輔相成,今年大賽在一系列賽題設置、賽事輔導、產學聯動等方面,展現出了融合新技術,貫通產學研的全新思路。比如說,今年賽事與去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了最新銳的5G部分,鼓勵選手將5G納入考量范圍,提出5G原生應用。可以說,今年大賽首次完成了“5G+AI+IoT”的技術全融合。以華為賽道為例,在賽題與相關的賽事輔導講座中,融合了5G、IoT、物聯網操作系統Huawei LiteOS、華為云、ModelArts等諸多來自產業一線的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直接指向“5G+AI+IoT”通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可能性,全面面向未來科技變局培養創新性人才。
“5G+AI+IoT”的組合,是時代賦予的技術創新禮物,也是全球科技變局中的關鍵勝負手。與5G、AI的結合,是物聯網技術新紀元的開啟,也是國家新基建戰略下必然啟動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身處變局當中,每一位技術人才都應該思考如何利用“5G+AI+IoT”,成為時代的渡河者。而在開始橫渡IoT的銀河時,少年選手們首先需要最趁手的船槳——華為在IoT領域的基礎與產業積累,恰好發揮了關鍵作用,并獲得了選手們的最堅定支持。
長期以來,華為都聚焦打造IoT領域的基礎設施,構建肥沃的產業黑土地。基于華為云、AI、大數據等核心技術,華為構建的統一開放的全棧式物聯網解決方案,以“聯接+云+智能”,提供一點接入、全球可達的云服務,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并為消費者帶來極致體驗,實現了可信、可靠的萬物互聯。
截至目前,華為物聯網已在車聯網、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慧交通等領域聚合了3000+合作伙伴、覆蓋50+細分行業,其中已有1000+伙伴的聯合解決方案實現了規模商用。此外,華為生態大學通過華為ICT學院已與全國270多所院校開展了校企合作,通過專業建設、創新訓練營實踐、企業公開課、校企共編教材、實訓室建設、師資培訓、競賽等多種方式助力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
5G、云、AI、IoT,一系列新一代數字技術正在成為新基建周期中,國家經濟與千行百業發展的全新動力。或許未來某一天當我們回溯歷史,會發現很多驚人的新基建創新,根源就來自某位大學生選手此刻的創造。
華為的人才觀:依靠少年建設未來,先把未來世界帶給少年
在愈發緊密的人才培養周期與愈加重要的人才培養任務中,企業應該與高校找到共識,達成產業與教育之間的平衡點與溝通機制。產業要幫助高校搭建舞臺,給選手最新的道具,但演出的主角始終是高校,是千萬初出茅廬的少年英雄。華為與高校之間,既不是強耦合,也不能解耦。而是彼此尊重,高效溝通,扮演好各自擅長的角色。
華為中國區戰略MKT部長陳亞新認為,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持續推進我們產學研融合,使得培養新一代創新人才。從華為公司角度人才方式,選育用留這四個流程,但是高校人才可能是育是放在第一位,指導指引放在第二位,練是第三位,送是第四位,這兩種不同人才觀對于人才的訴求期待是一樣的。未來世界變化使得我們不得不認出一個問題,產業、行業和技術迭代變化實在太快了,而且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應該是常態,在這種背景之下進一步產學研融合是企業界和高校界坐在一起的理由,也是未來持續合作的動力所在。
在這種判斷背景下,我們可以發現從冠名高校物聯網大賽,到全面的賽題定制、賽事賦能,其實展現了華為在產學研融合領域以及人才培養觀念上的一貫體系。其核心在于面向應用,面向未來、面向生態,同時高度尊重和支持高校教育應有的邊界。既發揮自身優勢,又理解高校教育與科研活動的本質。總體而言,華為在科技變局中的人才培養觀念,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1、主動擔負創新使命,播撒華為技術因子。
無論是以大賽促進校企合作,還是與高校教育的多種方式結合,華為始終注重在高校師生間進行華為技術的普及與傳播。比如將華為云、5G、IoT與AI等技術在本屆大賽中進行普及和推廣。這些正向引導,將直接培養在校大學生中涌現帶有華為基因的物聯網領域人才,正向引導學生學習華為物聯網技術、考取華為認證,從而推動華為人才生態生機勃發,源源不斷。
2、為產業鏈、ICT生態廣泛培養人才,蘊育中國科技人才整體儲備。
根據計世資訊的報告的預測,2020年全球ICT人才缺口已經達到了1200萬。華為推測,未來很長時間中各ICT核心領域都將出現人才緊缺的狀況。所以華為已經將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由為華為培養人才提升為為ICT生態和全產業鏈培養與儲備人才。只有ICT人才不斷涌現,填補各個環節弱勢缺口,才能最終實現中國科技的自立與突破。
3、適應高速變化,將最新技術帶到高校,推進基礎科學和產業應用促進融合。
在時代的高速變化中,人才培養與技術應用、科研體系三大系統的耦合能力受到了極高挑戰。人才培養與產業應用高度接駁,必然建立在高校有能力讓學生學到最新、最具價值的新銳技術與產業工具基礎上。在產學研融合實踐中,將最新技術帶到高校就成為了華為的獨特優勢與社會責任。5G、云、AI、IoT領域的最新成果與應用體系,通過華為與高校的合作,多種賽事、教材、認證體系的推動,源源不斷走入了校園,成為學子們直面未來挑戰的工具。
從今年特殊的大學生物聯網競賽,到華為規劃的產學研融合方式與人才培養觀念。或許我們可以看到,在科技產業的關鍵變革中,相信少年們的創造力,讓他們勇敢開創未來,是贏得未來唯一的方案;但在此之前,產學各界要先把未來世界的圖紙與工具交到少年手中,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光,見識未知的偉岸,察覺肩頭的責任。
物聯網的銀河,只是智能世界的一道風景;而面對更廣闊的未知,我們今天猶如稚兒。真正去開拓未來的今天的少年學子們,而產學各界需要為他們做的,僅僅是準備一顆星辰當作方向,把今天最好的技術裝入他們的行囊。然后告訴他勇敢去闖,正是少年,且放長歌。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622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490瀏覽量
269915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5瀏覽量
97582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30瀏覽量
197368 -
ai技術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89瀏覽量
2441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