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0日深夜23點,《自然-生物技術》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小鼠和斑馬魚大腦快速體成像》的研究論文,來自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張江)、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共同完成了生命科學領域不可多得的“中國制造”,再度讓世人驚嘆。
簡單來說
就是來自張江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共聚焦光場顯微鏡(Confocal light field microscopy),可以對活體動物深部腦組織中的神經和血管網絡進行快速、大范圍的活體成像。
有了這項“利器”,科學家們就可以為腦部細胞拍攝“工作照”,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是如何展開工作的,為解開“大腦之謎”奠定基礎。
何為共聚焦光場顯微鏡?
在人類探索自身奧秘的旅程中,大腦的秘密是其中最難以攀登,卻又最令人向往的一座高峰。我們的大腦中有著數以億計的細胞,其中,神經元約有860億,這個數字比目前地球上人口總和的十倍還要多。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神經元看作是一個人,那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非常復雜而龐大的社會,它的正常運轉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分工協作。這些神經元到底是如何一起工作的,就是神經科學中研究的核心問題。
如果我們把每個神經元的活動軌跡都繪制出來,所看到的就像是一團亂麻,無法知道它們到底在神經環路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那么,應該怎樣去研究這個復雜的問題呢?
方法之一就是用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這些傳統的活體成像工具進行掃描,以此來判斷它們的運動軌跡??墒牵捎跁r間分辨率較低,它們難以捕捉到神經元的快速變化,當然也就不可能進行大范圍的研究。
因此,近年來人們一直致力于開發更快的成像方法。在多種新技術中,光場顯微鏡尤其具有潛力,得到了廣泛關注。這種顯微鏡的特點是可以在相機的單次曝光瞬間,記錄來自物體不同深度的信號,通過反卷積算法重構出整個三維體,實現快速活體成像。
這種方法已經在線蟲、斑馬魚幼魚等小型模式動物上獲得了初步應用,看上去似乎很完美了,是不是?其實不然。
傳統的光場顯微鏡
還存在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限制了它在生物成像上的廣泛應用
首先,重構的結果會出現失真;
其次,現有光場顯微成像技術缺乏光學切片能力,無法對較厚組織,比如小鼠的大腦進行成像。
連小鼠關都過不了,更別說應用于人體了。
那么,接下里的關鍵步驟就是如何克服重構失真問題以及讓光場顯微鏡具有共聚焦顯微鏡一樣的光學切片能力。
2017年,上述團隊的科學家們就研發了新型擴增視場光場顯微鏡,有效解決了重構失真的問題,并首次三維記錄了斑馬魚幼魚在完整捕食行為中的全腦神經元活動變化。
歷經三年的科技攻關,研究團隊這次又提出了廣義共聚焦檢測的概念,使其可以與光場顯微鏡的三維成像策略結合,在不犧牲體成像速度的前提下有效濾除背景噪聲,大幅度提高了靈敏度和分辨率。這種新型的光場顯微成像技術被稱為——共聚焦光場顯微鏡。
(上)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原理示意圖。
(下)不同于傳統光場顯微鏡,共聚焦光場顯微鏡采用片狀照明,選擇性激發樣本的一部分,在垂直照明的方向上掃描,采集到的信號被遮擋板過濾掉焦層范圍之外的部分。對采集到的圖像進行重構可以得到焦層內的三維信息。
為腦細胞抓拍“工作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惫ぞ邷蕚浜昧?,接下來就要去給腦細胞拍“工作照”了。
研究團隊在不同動物樣品上測試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的成像能力。
(左)斑馬魚幼魚捕食行為的一個例子。0s 為斑馬魚吞食草履蟲的時刻。(右)左圖斑馬魚捕食行為中,共聚焦光場顯微鏡記錄到的兩個不同腦區的神經元活動。箭頭所指為過程中激活的單個神經元。
首先,團隊成員對活體斑馬魚幼魚進行全腦鈣成像。對比共聚焦和傳統光場顯微鏡的成像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加入光學切片能力后,圖像分辨率和信號噪聲比顯著提高,可以檢測到更多較弱的鈣活動。
科學家們進一步將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和高速三維追蹤系統結合,對自由行為的斑馬魚幼魚進行全腦鈣成像。受益于更高的分辨率和靈敏度,可以識別出斑馬魚幼魚在捕食草履蟲過程中單個神經元的鈣離子活動的變化。
(左)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拍攝得到的小鼠視皮層中的復雜血管網絡。6個在不同深度拍攝的體積連接為一個深度達600 μm的三維結構。(中)100 μm到250 μm深度血管網絡的平面投影,顏色代表不同血管分支中血細胞的平均流速。(右)圖中箭頭所指的區域中五個血管分支在一段時間內流過血細胞數量的計數。
緊接著,團隊成員又開始驗證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小鼠大腦的成像效果。對清醒小鼠的視皮層進行鈣成像,不僅可以同時記錄一定體積內近千個神經元的活動,并且連續5小時以上穩定記錄超過10萬幀,沒有明顯的光漂白。
團隊成員進一步嘗試使用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鼠腦中的血細胞進行成像,同時記錄上千根血管分支中群體血細胞的流動情況并計算血細胞的速度,相比之前的傳統成像方法通量提高了百余倍。
研究團隊在自由行為的斑馬魚幼魚和小鼠大腦上的試驗證明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有更高的分辨率和靈敏度,這就為研究大范圍神經網絡和血管網絡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時,這項技術不僅適用腦組織的成像,還可以根據所需成像的樣品種類靈活調整分辨率、成像范圍和速度,應用在其他厚組織的快速動態成像中。
現代神經科學的奠基者、西班牙科學家拉蒙·卡哈爾曾經說過:“只要大腦的奧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將仍是一個謎。”
大腦是控制機體所有功能的中樞,“因為有了腦,我們才有了樂趣、欣喜與歡笑,才有了絕望、哀愁與無盡的憂思。因為有了腦,我們才看得見,才聽得到。因為有了腦,我們才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擁有了智慧,獲得了知識”。
這些張江科學家的最新發明讓我們離攀登腦科學的高峰又近了一步,而且是在科技最前沿的生命科學領域實現了難得的“中國制造”。讓我們為這些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科學家們喝彩!
-
成像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292瀏覽量
31472 -
聚焦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瀏覽量
8724 -
顯微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568瀏覽量
23076
原文標題:張江科學家發明新型成像技術,有望解開“大腦之謎”
文章出處:【微信號:zjpark,微信公眾號:你好張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