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夏天的社會人,每月心疼著大幾百的電費,但并不了解“智能電表”。
在網絡上搜索智能電表,最常看到的詞條是:“為什么裝智能電表后電費多了?”“為什么智能電表跑得快?”盡管供電公司常常追在提問者后面辟謠,消費者是否相信卻始終要打個問號。
再看企業層面,9月1日,寧波迦南智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迦南智能)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9月10日,浙江萬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勝智能)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在相鄰的時間,兩家主要從事智能電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相繼上市,原因或都與近年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其下屬網省公司在對智能電表的集中招標采購有關,此項舉措大幅刺激了公司業績的增長。另外,智能電網的投資建設還在繼續,公司或將繼續持有新的增長機會。
如同迦南智能董事、總經理章恩友表示的,未來智能電表的需求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
一是國家電網從2009年開始安裝的智能電表已到輪換期,需逐年進行大面積輪換;
二是新增用戶的需求逐年增加,包括新增城鎮住宅的安裝需求,新增農村住宅安裝需求、新增工業用戶需求;
三是智能電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需求,包括充電樁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等。
如今,包括炬華科技、林洋能源、海興電力、科陸電子、威勝控股、三星醫療、科林電氣、迦南智能、萬勝智能等行業企業,都在關注智能電表、用電信息采集終端這類公共事業型產品,積極面向海內外開拓市場并提供服務。
你見過幾代電表?
與產業鏈公司跟隨智能電網投資項目成長壯大一樣,普通民眾對于電表的記憶也是豐富多樣的。
1882年,中國第一盞電燈在上海外灘一帶點亮,國內第一家發電公司——上海電氣公司正式投入商業化運營。盡管當時清政府上海道臺認為“電燈有患”,并下令禁止國人使用,但時代的創新浪潮已經無法阻擋,中國的電力事業或許就在那時萌芽。
談到用電,必然要有電力的計量及計費。
早期,國內安裝使用的電表都是從英國、德國、瑞士等國家進口得來。直到1978年,以上海為代表的各地才開始大量采用國產電表。那個時代,對于居住在彎彎繞繞弄堂里的上海市民來說,關于電表的記憶就是“大、小火表”了:
最早只有公共大火表,一個門洞里十幾戶人家合用一只,電費按人數分攤,哪戶人多就要多出。
后來,總表下的各家各戶自行安裝了小火表,電力公司仍然按大火表上的計量數值收取總電費,各家再按照各自電表計數分攤電費。但因為各表計的計量精度等問題,大火表與小火表之間的數常常對不上。所以每到分攤日,因為“火表”而導致鄰里間“上火”的事時有發生。
因為飽受“分攤電費”帶來的不便,民眾對“獨立電表”的需求越來越高。
1993年,上海電力開始推行“一戶一表”。到1998年,上海市區基本實現“一戶一表”的目標,安裝電表量達到近130萬只。
再到2001年,上海開始啟用分時電表:家庭用電在“平時段”(6:00-22:00)以每千瓦時0.61元計費,而在“谷時段”(22:00-次日6:00)僅收取原有電價的50%左右,以每千瓦時0.30元優惠計費。這種市場化的手段加強了電能的商品屬性,在老一輩精打細算過日子的中國人面前,有效實現了供電公司“削峰填谷”的期望。
上海地區使用的第一代分時電表
圖片來源:人民網,《四十年,看見上海電表的前世今生》
2009年,國家電網開始大力推進智能電表改造工作,所強調的功能一般是在基本的計量電量以外,還有遠程抄表、實時監控及控制、防竊電、用電信息安全防護等功能,以及滿足階梯電價、分時電價、峰谷電價等需要,給用戶和供電公司帶來雙向利好。
供電公司便在那時加大力度為民眾免費更換智能電表。據悉到2014、2015年,國家電網的智能電表招標數量都超過9000萬臺,達到歷史高峰,直到2017年國網招標總量降至低谷3777.9萬臺,預示這一階段的智能電表改造工作基本結束,而此時國網已經累計實現用戶采集4.47億,采集覆蓋率達到99.03%。
從大、小火表到一戶一表,從分時電表到智能電表,從背著工具包走街串巷的抄表員到在家用手機繳費的用戶,電表產業就是這樣朝前走過來的。
電力物聯網的未來充滿想象
雖然前文提到國家電網2017年智能電表招標數量下降,智能電表初裝階段在那時基本結束。
但從可查數據發現,2018年、2019年,國網智能電表招標總量仍在增長而呈回暖現象,這與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提出有必然關系。
據了解,國家電網規劃預計到 2025 年接入終端設備將超過10 億只,到 2030 年接入的終端設備數量將達到 20 億只,整個“泛在電力物聯網”將成為接入設備最大的物聯網生態圈。
在生態圈中,從芯片、模組、到平臺、測試、應用,都應有清晰的布局和有序的推動,抓住各自的機會。
另外,如果將智能電表與智能水表、氣表進行比較,筆者認為智能電表滲透率之所以較水表、氣表更高,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的“強勢控制、均衡協調”大有關系。很明顯的一點是,在智能電表行業,單個企業市場份額往往不會超過10%,一定程度限制了表計企業在國內業務的規模增長。
但是,這樣的舉措也在促進行業的融合共進,更多挖掘新的價值空間。
比如2019年國網杭州供電公司與城市大腦推出的電力云計算服務老人獨居模塊,是泛在電力物聯網應用在社區共治中的一次試水:
在杭州市拱墅區小河街道326戶獨居老人家中,通過老人家中的智能電表,用電數據以每15分鐘為頻段,回傳至電力云端數據庫。
經過應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云端計算,結合歷史數據比對,實時輸出計算結果。
運算結果不僅能研判獨居老人家中用電是否異常,反饋與正常情況的偏離率,還可以通過神經網絡算法,智能化判斷老人是否在家等情況。
簡而言之,智能電表會記錄下老人平常的用電數據,一旦數據出現異常波動,會上報信息至社區和家人,以作及時預警。
說到這,筆者想起物業群里有鄰居抽水馬桶漏水,悄無聲息地一個月用水量達30余噸,到月底才被前來抄表的抄表員發現異常。所以如果我們的水電表都能“更聰明”一點,是否也是一大進步呢?
參考資料:
億歐,張繼文,份額不足3%,迦南智能為何在智能電表市場中脫穎而出?
國家電網報,邱實、蔣翎,上海:小小電能表見證時代變遷
電網頭條,全國首個電力云計算服務獨居老人模塊,在杭州上線
責編AJX
-
電力
+關注
關注
7文章
2138瀏覽量
50173 -
智能電表
+關注
關注
25文章
933瀏覽量
109030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0瀏覽量
23826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