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彎彎)9月1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談到,“曠視科技是我們在八年前投資的一家企業,在曠視創立早期,我們幫助他們尋找合作伙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
李開復這番”人臉數據共享“的言論,迅速引起市場熱議,數據隱私原本就是用戶關心的焦點,也是企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而李開復的言論,無疑會讓用戶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人臉等身份數據原來如此不安全。
雖然針對該事件,曠視科技,螞蟻金服已經發布聲明,表示并沒不存在數據共享的事情,李開復也發微博表示,上述發言屬于口誤。不過關于數據隱私的問題還是進一步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曠視科技、螞蟻金服接連回應,李開復表示“發言口誤”
9月12日晚,針對李開復在上述峰會上提及螞蟻金服和曠視科技的合作,螞蟻集團在官方微博澄清了幾點:
1、螞蟻集團在與曠視科技合作事宜上從未與李開復先生有過接觸;
2、螞蟻集團從未提供任何人臉數據給曠視科技,雙方過往合作僅限曠視科技授權其圖像識別算法能力給螞蟻單獨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和傳輸。目前雙方已無相關業務合作;
3、我們再次重申,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螞蟻的生命線,遵守法律法規、遵循用戶明確授權原則和最小化原則,是我們采集、留存和使用數據的三條紅線,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
截圖自螞蟻集團官方微博
針對李開復的言論,曠視科技也在官方微博上回應了兩點:
1,在客戶合作的過程中,曠視始終尊重并致力于協助客戶確保數據安全。我們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戶的任何個人信息,這是我們的一貫原則。
2,數據安全是人工智能企業的立身之本。曠視一直高度重視“數據隱私安全保護”問題,并已在企業內部制定、實施了完善的數據隱私保護制度。
截圖自曠視官方微博
針對該事件,李開復12日晚在微博上表示,曠視和螞蟻金服不存在數據共享,并對因自己口誤給幾家公司造成困擾深表歉意。
李開復在微博上是這樣表示的,“初期我曾經建議并幫助曠視團隊尋找更多應用合作伙伴,以增強技術水平,提升模型識別率。合作中,曠視提供AI技術給到合作方,我理解數據一直存在合作方客戶服務器中,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與傳輸。我的口誤,給三家公司帶來困擾,深感歉意。”
截圖自李開復微博
該事件是否會影響曠視科技IPO
曠視科技成立于2011年,專注于人臉識別技術研發與落地,與商湯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被稱為AI四小龍。
資料顯示,曠視科技截至目前已經完成9輪融資,總額達74.6億元,估值達40億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87億元)。2013年,曠視科技獲得李開復擔任董事長和CEO的創新工場100萬美元的A輪投資,2014年,螞蟻集團對曠視科技進行戰略投資,創新工場、螞蟻集此后還多次參與過曠視科技的融資。
2019年8月,曠視科技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不過受疫情影響及美國實體名單等原因,直到今天曠視科技的IPO仍然懸而未決。
2019年10月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把中國28家實體增列進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其中大華科技、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廈門美亞柏科信息有限公司、依圖科技和頤信科技有限公司8家公司在列。
如今李開復無意中透露人臉數據存在共享問題,可能也將影響曠視科技、甚至是其他AI企業的IPO進程。
因為用戶原本就對人臉數據安全非常關心,這也是AI人臉識別技術在推進落地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可以預想,如果企業與企業之間真的存在數據共享,那么說明用戶的人臉等數據毫無隱私安全科研,那么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就是會更加謹慎,AI技術的落地也會更加困難,AI企業融資、IPO之路也極有可能受到影響。
不過曠視似乎并不急于IPO ,在今年7月29日的一場媒體溝通會上,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表示,“曠視目前現金流很充裕,會選擇在更好的窗口期穩步推進上市”。
印奇表示,“我們希望上市之后股價堅挺穩定,需要選擇一個更合適的窗口來上市,上市是業務運營和公司治理自信的表現,但上市本身只是方式不是目的。”
AI企業需重視用戶數據隱私安全,建立用戶信任
雖然李開復、曠視科技、螞蟻集團已經對數據共享的言論做了回應澄清,不過很多用戶還是會對曠視科技、螞蟻集團,甚至是其他AI企業在數據隱私保護方面存在質疑。
在人工智能時代,企業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獲取用戶數據,并且通過這些數據攫取非常多的商業價值。亞信科技高級副總裁祝剛此前就談到過,這些數據里面就會涉及到很多客戶的隱私,企業甚至可以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客戶隱私做很多事情。
目前中國的隱私保護法還不夠成熟,所以企業必須要避開誘惑,確保不濫用客戶隱私,從而建立起客戶信任,使自己成為一個可信任的企業。一旦信任丟失,那么企業的價值將永遠無法彌補。
而此次李開復的口誤言論,無疑是會使一些用戶對曠視、螞蟻集團在隱私保護上失去信任,不過如果這兩家真的如回應中表述的一樣,堅決秉持保護客戶數據安全的原則,相信用戶對其信任度還是會跟上,不過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企業和整個產業在用戶數據保護上需要加大重視力度。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網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添加微信號elecfans999。
-
安全
+關注
關注
1文章
340瀏覽量
35710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07瀏覽量
238913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2瀏覽量
820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