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志
文 | 《財經》記者 柳書琪
編輯 | 謝麗容
從1.0升級為2.0,是給原來簡單狹義的飛天云平臺,裝上一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對于阿里云來說,它的面孔更親和,內核更完備;對于釘釘來說,它從一個入口,變成了一個系統
阿里云第一次露出了心里想著的“所有人”。在此之前,阿里云僅與技術人有直接連接,而今天之后,只要會用電腦、或許就會用阿里云。
9月17日,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云棲大會上發布了第一款云電腦和第一臺物流機器人,并宣布阿里云升級到2.0時代,通過云釘一體和云端一體構成的一個操作系統,讓每個人都有了觸達阿里云的途徑。
“云是基礎、端是手段,未來每個人在云上都會有個空間。”張建鋒并不是第一次談及阿里云的戰略轉變,但確實第一次明確提出“每個人”的概念。在他看來,釘釘是觸達企業的端口,新推出的云電腦也是一個端口,未來可能還有其他觸達個人的產品。
阿里云的服務對象,從數千萬中國企業擴展到了幾乎所有人。這樣的轉變或許從三個月前就能看出端倪,張建鋒在于財經主編何剛的對話中,首次提出“云釘一體”的概念,將其類比為PC時代的“英特爾-微軟”(WinTel)。
但在那次對話中,張建鋒并沒有詳細說明從阿里云迭代為云釘一體后的戰略版圖。這個“操作系統”只有模糊的臉孔,知道今天兩項產品亮相,才揭開了阿里云2.0的面孔。
簡單理解,在1.0時期,云像一個“DOS系統的計算機”,需要掌握一套復雜的代碼指令來運行;2.0時期,更像一個“Windows系統的計算機”,它的使用者不需要懂代碼,點一點圖形界面就能搭建自己的應用。
換句話說,阿里云希望利用釘釘、云電腦等端口,給原來簡單狹義的飛天云平臺,裝上一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提供類似Windows窗口式的界面,讓不懂代碼的人也能用云的能力。云釘一體的系統是“窗口式”的,企業無需看懂代碼,也可以通過點擊鼠標、拖拉拽圖標完成應用程序的開發。這意味著,云計算應用的開發門檻將大大降低,“就像在App store下載安裝一樣簡單”。
“啟用釘釘的企業用戶很有可能不知不覺就云化了,因為釘釘背后全是云。”釘釘CEO陳航告訴《財經》記者,企業的數字化進程需要終端作為承載,而釘釘就是云服務的這個容器。
此時,阿里云在進一步狂奔的道路上。阿里集團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2021財年第一季度,阿里云營收超過1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這一增速在全球云計算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陣營中位居第一,超過市場預期。2020年上半年,阿里云營收超245億元,在過去五年間增長超10倍。經過這一輪增長,阿里云進一步坐穩了全球第三、亞太第一的位置。
業績發布后,高盛在最新評估中將阿里云的估值上調至930億美金,這距離摩根士丹利報出770億美元估值僅過了兩個月。作為中國最大的云科技公司,千億美金估值對阿里云來說已近在咫尺。
阿里云再進化,2.0比1.0高在哪?
“今天的云已不單只是飛天系統,云的概念變得相當寬泛。”張建鋒告訴《財經》記者,“云計算從本質上是一套新的體系,阿里云要做的創新是基于云,做新型的端,云釘一體,云端一體。”
阿里云,乃至整個阿里集團,此前極少涉足硬件。9月17日當天,張建鋒向外界推薦了兩款新硬件終端,云電腦“云影”和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云電腦在是一個僅有名片大小的終端,但它可連接云服務,相當于擁有了一臺無線算力的超級電腦。小蠻驢采用的是基于云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與阿里的電商、物流等應用場景進行高度融合,既是能力,也是服務。
《財經》記者獲悉,小蠻驢已經進入量產日程。阿里巴巴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透露,大約一年之后,小蠻驢就有可能投入商用。按照規劃,它將在阿里旗下的菜鳥商用落地。用戶在菜鳥裹裹等App上預約,小蠻驢就會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將快遞送到門口或者樓下。
王剛預計,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市場,未來數年之內,可能有10億個訂單需要去配送,那這個量巨大且誘人。“阿里最大的特點是去解決一個問題,而不是去做一個技術。”
這基于阿里云對未來趨勢的一個重要判斷。
張建鋒認為,未來有一件事情必然會發生。以后每個人在云上會有一個賬號,因為以后所有的信息都會在云端。人們不用去考慮電腦硬盤里數據要拷到哪里,手機上的東西要放到哪里。云端不是一個簡單的網盤幫你保存資料,還需要有分析能力。例如,你存了很多照片,當你需要一張特定照片時,怎么精準快速找到它?對于阿里云來說,這需要提供云端分析能力;對于普通人或企業來說,這是知識精準管理的能力。
“這一個大趨勢,是云端一體的初衷。”張建鋒說。
歷經11年,阿里云親歷了中國云計算市場的數度變遷。從最初簡單的IT基礎設施形態,到近兩年提出的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協同辦公,到為各行各業提供解決專屬方案。張建鋒的感受是,云的基礎之上疊加的多種不同的形態,可以為城市、企業和個人帶來深刻變革。
2009年,當阿里云開始自主研發超級計算機“飛天”時,傳統IT業還牢牢占據著統治地位,外界對阿里云的探索還心懷疑慮。11年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云計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落地。很多企業第一次意識到,數字化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有別于以往的實踐,這一次的轉型不再只是簡單的“全面上云”,而意味著企業從筋骨上需要全面重構。全面上云只是把原先的基礎設施從非云轉向云,而全速重構則意味著更深層次的升級,包括理念、組織和經營模式。
張建鋒說,“過去阿里云通過飛天系統解決了資源優化的問題,在算力、存儲、網絡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這樣是不夠的。”數字化時代不像信息化時代,只是簡單的采購和交付。企業不僅需要IT基礎設施,更需要解決應用的智能化、數據化、移動化問題。這對于從前的信息系統是全新的挑戰。
“云計算本質上是一個新的體系,不僅是硬件,也是整個生態。我覺得阿里現在要干的事情,基本上的創新都是基于云在做新型的端,”張建鋒說,包括釘釘也一樣,就是基于云在做一個新型的端。
但今天的云,又不僅僅是端。
張建鋒強調,阿里云是一系列數字技術的組合應用,形成一個新的體系,不是單一的技術。
不過,這個體系中,每一個技術都要有核心點的突破。例如,大數據,今天處理大數據的方法和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現在更多依賴于所謂人工智能統計分析的方法。這又牽涉到算力,算力需要一個新的支撐平臺,阿里云今天正在布局離線計算、在線計算及異構計算。再比如云計算分布式趨勢已經十分明朗,但服務器做虛擬化是不是效率最高的,所以阿里云又接著做神龍服務器,由硬件、軟件結合來做。
“根據需求,我們一層一層在布局點狀技術。”他說。
但他轉而又強調,這些點狀技術之上,阿里云目前更強調的是框架性的技術。到底哪些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技術?哪些需要布局?阿里云有沒有缺的?比如連接,阿里云的5G是不是做得不好?比如窄帶物聯網,窄帶物聯網連接問題阿里云解決得非常好,但缺少合適的芯片,所以也投資一些公司做芯片,今天這個問題也都解決了。
張建鋒強調,解決點狀技術問題,為的是解決框架性的戰略問題。比如要解決智慧城市的問題,智慧城市是很多種技術的組合,是解決復雜系統整體智能化的問題。這里面可能我們更多的是有一整套解決方案,既需要有云解決計算的問題,也有大數據平臺解決數據的問題、利用IoT平臺把城市各方面信息收集上來的問題;還需要有釘釘這樣的平臺,讓人們可以有平臺進行組織流程創新,點狀創新不可或缺,體系性創新基于點狀創新。
“但歸根究底,阿里云還是平臺創新為主,是平臺化整體性思考的邏輯。”張建鋒說。
從1.0到2.0,張建鋒認為,最大的進化,也是根據市場改變的。今天客戶要求解決問題,不僅是IT的問題,還要解決流程創新、業務創新、組織創新,乃至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問題,這已經遠遠超越技術范疇本身。
結合這樣的變化,阿里云需要做什么?張建鋒認為,阿里云需要具備兩種基礎能力。
一是咨詢能力。要有洞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阿里云今天擁有一支強大的、分布在不同行業的行業專家團隊。
二是創新能力。用新的數字技術去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定義客戶的能力;要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創新力,是把現在的數字技術組合性應用的能力。如何解決?和合作伙伴一起解決是最優路徑。
釘釘怎么做?
今年疫情期間,阿里云先后多次為釘釘緊急擴容,最快時在2小時內完成了1萬臺云服務器的緊急擴容。這意味著,以阿里云為根基的釘釘,擁有更高的彈性、性能和發展空間。
同時,阿里云的迭代也需要以釘釘作為容器,二者相輔相成。陳航告訴《財經》記者,企業在數字化過程中需要有端作為承載,而釘釘很好地發揮了這個承載平臺的作用。“客戶總說,上釘釘就是上云。”
9月17日,釘釘CEO陳航在接受包括《財經》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釘釘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云釘一體了。一開始,是中小企業用釘釘,這背后都是看不到的云。目的是通過釘釘幫助中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在零成本、零門檻的情況下直接進入云計算時代。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使用釘釘的一個好處是,完全零基礎,不懂軟件,不懂技術架構,CRM、ERP都不懂的個人,但通過釘釘會不知不覺完全計算化了。這是因為,釘釘背后的支撐是云,只是釘釘將云變得唾手可得而已。
中國與美國在這塊差距較大,中國99%的企業都沒有信息化,而美國99%企業都信息化了,美國軟件公司、SaaS公司非常大,10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的一大堆。中國真正能付費做信息化的企業數量都是中大型,可能不超過10萬家,而中國中小企業超過了4300萬多家。
不過,云釘一體戰略清晰之后的釘釘,面對的又不完全是中小企業,要開拓更大的市場。比如,中大型企業、政府、學校,甚至大企業、央企。有了阿里云深度加持的釘釘,可以提供更深、更廣的解決方案去解決,這些企業在生產制造、協同辦公、運營上的問題,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陳航說,進入中大型企業之后,釘釘團隊發現,企業有很多需求,這些需求需要釘釘與阿里云其他系統更加精密深度連接在一起,甚至需要打造一個全新貫穿企業內部所有系統的平臺,比如將生產系統、制造系統等系統連接起來做協同,這就涉及到云解決方案的設計。
所以,對于阿里云的客戶來說,云釘一體的積極變化是,面向一個接口(釘釘)去解決所有問題,至于收入部分,陳航透露,釘釘目前在做大量不同的商業化探索。
另一個關鍵在于,此前釘釘直接提供能力,上面有很多應用,從最早的溝通和組織在線化開始,現在,阿里云希望大量開發者將釘釘作為一個新型開發平臺,開放釘釘更多底層能力,培育繁榮的開發者生態。
這一直是搭建操作系統的難點。歷史的經驗中,許多操作系統只是小范圍內的自娛自樂,陷入“沒人開發——沒人使用”的惡性循環中。而成功生長起來的操作系統,都需要經歷從冷啟動到臨界點的驚險跨越。
云釘一體的方式是,通過界面革命大大降低應用開發的難度。在此次云棲大會上,張建鋒表示,阿里在釘釘平臺上有超過1500個應用,很多企業擁有上千個釘釘應用,而這本身是需要耗費巨大心力的事情。
阿里云的一個解決辦法是,大幅降低開發難度。在云釘一體的框架下,開發應用的難度被大大降低,通過簡單的圖形拖拽、點擊即可完整開發。率先采用了這一模式的杭州市政府,在疫情期間僅花了兩天時間,就上線了健康碼。一位接近釘釘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了一組最新數據:目前,釘釘開放平臺入駐開發者超過20萬,企業級應用服務數量超過30萬個,開發者服務的企業組織數超過500萬家。
釘釘的開放性和可定制性讓各行各業根據自身需求定制App成為可能。張建鋒說,在專屬釘釘產品上,企業可以定制自己的App,與企業內部的業務系統深度融合。企業可以調用釘釘的視頻、文檔等智能化能力,在這些能力上進行組合性開發,“需要的成本不到原來(自行開發應用)的十分之一。”
升級后的戰略版圖
不只是阿里云和釘釘,構建IaaS層之上的云生態已經成為全球頭部云廠商的共識。
微軟在云戰略上打出Azure+Office365戰略,將Office的企業客戶優勢引入云計算服務。這項戰略出臺后的兩年內,微軟市值翻倍,目前已超過1.5萬億美元。默契的是,谷歌云也將云與辦公軟件相結合,前者為GCP,后者為包括Gmail和GoogleDocs服務的GSuite。同樣,這一模式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將近14倍市售率估值。
阿里云的做法與微軟和谷歌既有相似,又有區別。它的構想是在“云+辦公軟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從簡單的實現IaaS與PaaS或SaaS產品的加總,向“云+新型操作系統”的有機結合轉變。
在阿里云構想的藍圖里,云和操作系統是未來發展的核心,以此二者為抓手,向下可定義硬件,向上可發展軟件生態圈。
在今年6月的阿里云峰會上,張建鋒給阿里云提出了戰略生長的三大方向:“做深基礎”,從飛天云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做厚中臺”,將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與阿里云進行深度融合,實現“云釘一體”;“做強生態”,基于云和新型操作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從基礎到中臺再到生態,這項戰略被外界稱為阿里云的“三駕馬車”,而云釘一體正是基礎與生態之間不可或缺的中臺。
在云釘一體的構想中,釘釘的角色還被賦予了更高的期許。只要使用釘釘的企業足夠多,在釘釘上的協作就將突破企業邊界,拓展為供應鏈、上下游等多個不同主體間跨部門、跨組織的協作。
“未來企業可以變得更敏捷、更容易試錯、更有創新性。人們常常以為只有技術可以帶動生產力,但企業組織結構的進化也會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張建鋒說。
通過“飛天云平臺+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的2.0版本,阿里云正在嘗試定義軟件開發方式,定義新型組織,以及改變社會協同的方式和效率。
為了實現構想的藍圖,今年4月,阿里云宣布3年再投2000億元,投入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并且在今年再招聘5000位工程師加入阿里云。“這個投資看上去很大,但是對于全社會的數字經濟的新基建來講,其實并不大。”張建鋒在6月接受《財經》主編何剛專訪時表示,考慮到服務器、新型網絡、大規模IDC、芯片研發等等的投入,“看起來2000億好像很多,3年內可能還不夠。”
-
阿里云
+關注
關注
3文章
952瀏覽量
4301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