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還是醫藥行業的數字化決策、騰訊醫典的內容開放,都釋放了一個信號:C2B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很難短時間內見成效。 醫療,是被騰訊寄予希望的一步棋,也是騰訊“數字化助手”的角色體現。 從2018年被整合到騰訊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后,醫療成為騰訊的一塊戰略要地。 而在今年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醫療C2B的戰略沒有變。 圍繞這個核心的是兩大發力方向:一方面,幫助個人打通資訊、掛號、問診、購藥、支付等健康服務環節,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健康服務;另一方面,幫助政府、醫院、醫療機構、醫藥企業實現升級,通過數字化的解決方案,實現供給側的創新。 2018年11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CSIG事業群總裁湯道生曾說過,未來20年互聯網的重要發展來自ToB領域,騰訊有決心集公司全力迎接產業互聯網的到來;同時,產業互聯網不僅是ToB、ToG的,歸根結底是要服務用戶,也是ToC的。騰訊將用C2B的方式,服務產業,也服務于人。兩卡一平臺的B端效應。
C2B這一模式的邏輯在于,整合騰訊在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上積累的用戶,利用AI技術幫助B端企業、G端場景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 因此,用C2B的思維來看待騰訊醫療業務今年的幾大解決方案布局,主線會顯得更加清晰。 在接受雷鋒網《醫健AI掘金志》采訪時,騰訊醫療副總裁吳文達說到,“美團知道你喜歡吃什么外賣,但醫生不知道你到底有怎樣的醫療需求,這是因為大家以前把看病看作很簡單的交換,我有需求,醫生幫我服務。” “但是,沒有有效運行的家庭醫生制,醫患關系是割裂的,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幫助一個病患跟某一個醫生、某一個社康、某一個醫院,建立更長久的關系。不管是連接、溝通、還是通過技術AI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 這也是騰訊電子健康卡的初衷:憑借騰訊的“連接”能力,讓醫患雙方能更精準地對接,并且將用戶的檢查報告、個人檔案沉淀下來; 而面向支付環節的醫保電子憑證,則是打通線上線下支付流,縮短患者就診購藥的等候時間。 在最新的數據中,微信醫保電子憑證,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31個省;電子健康卡落地20個省、接入1500多家醫院。此前,在接受醫健AI掘金志采訪時,電子健康卡產品負責人吳一凡表示,健康卡團隊本身的定位就是to G、to B再to C,幫助政府和醫院將醫療服務延伸到健康服務,讓用戶通過這張卡管理自己的健康。 而to G、to B的一大特點是要做“重”:跟各個地方的衛健委和醫院合作,考慮怎么跟醫院系統打通、怎么獲得各個地方衛健委政策的支持。吳文達將其比喻為“鋪水管”:基建服務不是以前QQ、微信一鋪就可以覆蓋全國人,還是要埋頭苦干,一個個縣、城市、醫院慢慢去做。 ”所以,騰訊投入很多精力與三甲醫院、基層醫院合作,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擺脫純線上的單線關系(這點區別于其他的O2O或者B2C平臺)。” 吳文達設定的一個遠期目標是:不管用戶在哪里,都可以掛到所在地的號源。“如果我在北京,醫生在深圳,對我來說意義很小。” 據動脈網的一份抽樣調查中顯示,47家開通預約掛號的醫院中,有44家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在線預約掛號,22家醫院開通了多個預約掛號端口。
吳文達也坦言,“(發掘B端能力)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不著手做就不能解決‘讓病患跟醫生建立長期關系’的問題。但是,這件事情還處于早期,目前團隊正在準備。”怎么發掘B端能力?他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騰訊醫療健康開發出的專科腫瘤助手,這是騰訊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多年的成果,吳文達稱之為“To B端的新嘗試”。2018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院門診量達到了144.72萬人次。“但是,他們發現一個病人來掛號,只有10%的病人是這個醫生想看的、擅長看的。” 吳文達說到,“我們利用AI進行配對和整合,患者按照平臺要求實名上傳病史資料,AI引擎通過計算分析判斷患者病情,并將專家號匹配給病情重、急需專家診療的患者。
” 例如,通過分析病史資料,初步判斷為需要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比單純想要做甲狀腺體檢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頭頸外科的專家號,從而提升專家號的利用效率。 從2018年3月試點精準預約到2019年6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共有11個外科科室、83位醫生,每周共計875個專家號接入精準預約功能。問診、分診類的應用也在深圳南山醫院開展。 南山醫院是深圳市首家通過國家標準復評的三甲醫院,是全市十七家區域醫療中心之一。2018年,南山醫院完成門診量303.65萬人次,出院量51119人次。 在電子健康卡應用方面,該院網絡技術科副主任呂周平說到,目前醫院采用了騰訊優圖實驗室的人臉核驗能力,為醫院的實名就診提供支撐。 此外,南山醫院使用了AI分診技術,在南山醫院所有的科室,都可以分時段預約到半小時以內。 “我們在進行分時段預約時,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矛盾:患者的醫療知識跟醫生是不成比例的。很多人不知道肚子痛該掛什么科。因此,我們利用了AI的方式,把每一個醫生的知識圖譜構建出來,在患者輸入肚子痛的時候,只要勾選幾個簡單問題,就會分診到合適的醫生。這樣的分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連接”醫藥,提供數字化決策。
醫藥其實是今年生態大會上的一個新話題,也是今年騰訊擴大醫療布局的體現。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騰訊宣布推出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云深智藥”。目前,云深智藥已經和多家藥企達成合作、將AI模型應用到實際藥物研發項目中。 當然,云深智藥背后,是騰訊旗下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而站在騰訊醫療健康團隊的角度來看,C2B戰略更多的是面向藥企和藥店的流程改造。騰訊智慧醫藥行業總經理劉運霆說到,智慧醫藥解決方案主要是幫助企業建立IT與數字化能力平臺、醫生數字化管理平臺。一方面,是提升藥店在平臺服務的寬度,從一個單門店服務變成一個全天候的服務,24小時地幫助藥店去提供相關的健康服務。另一方面,是拓展業務場景,不光是從賣藥這些簡單的事開始,而是通過小程序、會員體系以及各種不同的復購健康管理方案,將藥店變成一個線上、線下健康管理平臺。 未來藥店的功能或許會有所改變,承擔一部分社區中心的功能。因為在處方外流的趨勢下,藥店勢必要對員工進行醫療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才能滿足用戶對醫學知識的需求。 海王星辰是騰訊醫藥合作的代表案例。 海王星辰在全國70多個一二線城市設立了3200多家健康連鎖藥房,線上線下擁有8000萬+會員。通過對線下門店進行電商化改造,患者通過海王星辰微信小程序在線商城購藥,可以享受到最快25分鐘送藥到家的便捷服務。 在《醫健AI掘金志》的實際走訪中,海王星辰市場部總監劉承龍向我們表示,海王星辰的微信公眾號有1000萬用戶,可以更好地運用私域的流量進行數字化營銷。幫助醫生更好地管理患者,是提給藥企的一個數字化問題。 在去年的進博會上,騰訊與諾華共同推出“護心小愛”。在這個案例中,騰訊會基于互聯網的技術,幫助諾華通過互聯網的手段管理重度心衰患者,連接患者和主治醫生,并且提供醫學知識和疾病預警。 當然,不管是海王星辰還是諾華,在劉運霆看來,騰訊的思路仍然是針對醫藥類客戶,提供聚焦的營銷工作、學術支持工作以及相關的客戶管理工作。醫典的大變化:內容“開源”
相比于去年,騰訊醫典的“變化”非常大,C2B的思路更加清晰。 2017年12月29日,騰訊對外宣布成立醫療資訊中心,旗下首款互聯網醫學科普產品企鵝醫典正式上線。 此后,企鵝醫典更名為騰訊醫典。作為騰訊旗下的醫學科普資訊平臺,騰訊醫典成立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打造一個可持續、可信賴的內容平臺。 在去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醫健AI掘金志也曾寫到:騰訊醫典是一個和其他產品屬性完全不同的“另類”,完全面向C端,未來會積累大量的用戶群。 而現在,這句話需要“更新”了:騰訊醫典正式發布內容開放計劃,以API開源形式,向合作伙伴輸出權威科普和智慧工具。目前,騰訊醫典已經與超過5000名專業醫生建立合作,內容覆蓋1萬個病種,涵蓋85%以上常見疾病,并在腫瘤等慢性病建立覆蓋單病種診療全流程的知識圖譜。 如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所言:做一個中立、沒有商業色彩、比較實用的醫學知識圖譜。但是在C2B的戰略下,醫典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要與其他B端廠商產生“化學反應”。 API(應用程序接口)的核心特質是分享、標準、去中心化、開放和模塊化,能很好地滿足科普過程中對于內容質控和精準觸達兩個關鍵需求。
手機健康APP和語音搜索應答內容接入目前,騰訊醫典已經與搜索入口、內容平臺、移動應用、智能硬件等不同類型的平臺建立合作。 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透露,騰訊醫典最近與一款美食類APP建立合作,在菜譜中標注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及搭配建議。 這樣一來,通識性知識因為考慮到場景化特異訴求,做到精準適配,與用戶產生深度連接,融入到健康生活方式中。 除了體系化知識圖譜的構建,騰訊醫典還將醫學與AI進行結合,推出多個便捷工具,如基于光學字體識別技術的體檢報告解讀、基于視覺感知技術的血氧測試工具、基于關鍵點識別的體態評估等。 就以血氧測試工具而言,血氧飽和度是呼吸循環的重要生理參數。監測血氧飽和度可以對肺的氧合和血紅蛋白攜氧能力進行估計,以便了解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是否正常。 希波實驗室主任范偉博士說到,在新冠期間,實驗室運用光體系測量技術,通過手機的攝像頭去檢測病人的脈搏包括血氧。在線下,實驗室也進行了與醫療專業設備的一致性檢測。 除了脈搏、血氧之外,實驗室也開發了呼吸音監測,包括通過呼吸音,判斷有什么樣的肺部感染。
而這些功能同樣可以通過API的形式,向生態合作方開放共享,為用戶提供資訊相關的輕量級、可交互的智慧工具。 此外,騰訊醫典還可開放醫生在線咨詢服務,滿足平臺上的用戶對于長尾資訊內容的需求。 “騰訊醫典的體系化知識圖譜及專業醫生資源,能夠與可穿戴設備等硬件廠商形成很好的補充,將用戶的生活習慣,與信息、專業醫生等資源形成串聯,便捷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因此,智能硬件也是騰訊醫典API開放合作的重要一環和未來持續深耕的方向。而B端的合作形式更多是基于渠道合作,例如騰訊視頻對視頻類醫學內容的需求。 至于與手機廠商的合作,張猛則表示沒有太多的商業屬性,在內容上騰訊也沒有進行獨家授權,只是讓手機用戶更方便的調用接口。 對于騰訊醫典來說,這也是擴大影響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醫健AI掘金志》看來,騰訊醫典是實現健康管理到問診就診的一個“轉換器”,基于內容建立起的用戶信任感,會給未來的下游服務帶來更多的粘性。張猛也透露,未來在醫學科普方面,騰訊醫典會實現一個“T”形結構: 一橫是提升大眾認識,解決基本問題; 一豎則是常見、復雜的慢性病領域,把內容做透,解決用戶在診前、診中、診后跟臨床貼近的醫學內容,讓用戶和醫生討論時,更了解治療方案的選擇。 同時,為了能讓內容做得更深,未來騰訊醫典會在內容上更加開放,更多地是輸出質量標準,剩下的交給生態合作伙伴去做。C2B戰略:是過程,而非結果。
不管是從上面所說的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還是醫藥行業的數字化決策、騰訊醫典的內容開放,我們都可以看到,C2B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很難短時間內見成效。就如吳文達所言,作為一名醫生,自己也很想一套工具走天下。但是,還是需要慢慢豐富醫療知識,這不是慢,而是謹慎。 張猛也說到,一件事情的發展是階段性的,從一窩蜂涌入到真正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需要時間的驗證。 “我始終覺得醫療不是暴利,或者快速能夠實現盈利的商業模式,需要大家都有一顆長跑的心、解決用戶問題的心。” 最近幾年,幾十家醫療科技企業被納入騰訊的生態圈下:丁香園、微醫集團、卓健科技、醫聯、好大夫在線、企鵝醫生、晶泰科技、碳云智能等。 去年,騰訊與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了“數字醫療創新聯盟”,今年,騰訊又推出了“杏林計劃”,面向主管部門、醫療機構、ISV服務商、信息化廠商、醫療器械企業、投資機構等。 不管是自建還是拉起一個“朋友圈”,在醫療這一高度細分門檻較高的領域,騰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原文標題:騰訊醫療 C2B “駛入深水期”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IoT科技評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智能醫療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83瀏覽量
74472 -
C2B
+關注
關注
0文章
2瀏覽量
6031
原文標題:騰訊醫療 C2B “駛入深水期”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_talk,微信公眾號:醫健AI掘金志】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