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整體打包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近日引起了吃瓜群眾的熱議。
參考定價達到了1000億至2000億人民幣,也使得大家對背后的買家高度關注。
無論是聯想、神州數碼、TCL或者背后的幾家國資機構甚至小米,各種消息眾說紛紜。
11月17日,靴子終于落地,多家企業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后,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有人說是斷背求生,也有人說是一舉兩得。
這次聲明,其實已經說明了榮耀剝離的背景,收購方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
聲明中已經明確指出:
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這次雙十一狂歡節,或許不少群眾已經發現,小米手機和蘋果手機依舊戰力十足,華為和榮耀則比以往低調了許多。
華為最能打的,搭載麒麟9000芯片的號稱地表最強的mate40系列手機,則是一機難求,每臺mate40需要加價1000至數千元,很有當年蘋果手機、小米手機的加價、秒殺、搶購套路風范。
去年,美國對華為的禁令,讓華為一度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不是因為創始人任正非高瞻遠矚的備胎計劃,提前十年以上就開始做相關的戰略儲備,恐怕現在的華為,面臨的就不是剝離榮耀的問題,而是如何生存的問題了。
從去年5月開始,華為購買元器件都開始困難重重,以一己之力對抗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僅挺堅持到了現在,而且依舊能夠保持穩步增長,已經創造了上甘嶺戰役般的奇跡了。
如果還有人質疑,那就大孔一聲:誰還能打?恐怕應者寥寥吧?
如果榮耀手機獨立,在購買芯片、操作系統、零部件等方面將不會再受到禁令的影響。
如此一來,榮耀手機業務可以更好的生存發展,華為積累了足夠多的現金作為“過冬的棉襖”,也能堅持很長一段時間,畢竟,國產周邊供應鏈體系的完善,國產半導體芯片產業向7nm以上高端領域進軍,鴻蒙系統的生態建設等,都需要3-5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技術積累。
這個時間點,如果出售榮耀,既可以讓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繼續發展下去,也有利于供貨商和中國電子的發展。
華為出售榮耀股權的舉措,既是規避禁令,也是無奈之舉。
不過,在東方林語來看,從華為的發展歷史分析,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面臨這樣的危機。
早在2001年,任正非就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著名文章《華為的冬天》。
也是2001年,華為電氣100%股權以7.5億美元賣給了世界500強企業艾默生。
為了打跨華為,早在2003年1月,美國通信巨頭思科就使出了大招——向美國法院起訴華為侵犯知識產權。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理念,在2003年3月,3com和華為結合,成立合資公司“Huawei3com”公司(H3C),也就是現在的新華三,總部落戶杭州。
2015年5月,清華紫光斥資25億美元從華為手中收購了華三51%的股份,而惠普企業(HPE)占另外49%的股份,賜予了華三夢寐以求的國資玩家身份,華三為了紀念這個浴火重生的時刻,將公司名稱改為了新華三集團。
所以,華為成立以來,尤其是2000以后,其實一直是在戰火中歷練,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在積累過冬的棉襖。
在組織架構上,華為也是不斷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而頻繁調整。
華為在組織架構的最新調整中,將Cloud&AI列為繼運營商 BG、企業BG、消費者BG之外,華為的第四大BG。
此前,“Cloud&AI 產品與服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在華為組織架構中屬于BU部門,但層級與BG并列,同屬華為的一級部門。
據了解,下一步華為汽車業務將與消費者業務整合,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之前華為表示:華為不造車,但能幫助車企造好車。
具備芯-端-管-云協同優勢,可提供自主、可控、可管的核心部件與解決方案,這將會是未來華為一大方向!
所以,華為下一個戰略方向其實也很明確: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汽車業務。
這三個領域,都是潛力無邊的業務。
編輯:hfy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17瀏覽量
251550 -
榮耀
+關注
關注
6文章
1970瀏覽量
392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