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的中國經濟猝不及防,很多工廠由于人手不足、原料運輸困難等原因被迫停產,但也有企業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在逆境中抓住機遇,按下了發展“快進鍵”。讓人頗感不解的是,原本預料中的智能機器人應用井噴并未出現,那么制約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更加廣泛應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3月11日,圍繞后疫情時代工業智能的機遇與挑戰,騰訊優圖、騰訊云與騰訊研究院聯合主辦了線上策略研討會,清華大學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總工程師王晨、明略科學院主任于政、格創東智OT業務總監&智能裝備事業部總經理王贇、天澤智云解決方案副總裁史喆、騰訊優圖實驗室工業AI項目負責人黃亮等多位工業智能領域專家、學者以及業內人士齊聚線上,就相關話題進行了深度研討。
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工業互聯網行業近日迎來諸多利好,隨著疫情的日漸好轉,在后疫情時代,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抗疫、復工,工業智能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格創東智OT業務總監&智能裝備事業部總經理王贇表示,每一家企業和每一個場景的應用情況都不一樣,那怎樣評判人工智能的價值呢?從甲方的角度看,要看投資回報。比如某解決方案可代替一百個工人,那么這些工人的成本是馬上可以算出來的,這樣體量的項目,如果在1.5年以內能收回投資的話,工業屆是愿意接受的。
在產品品質檢測上,使用大數據找到影響品質的因素,提升效果很好。王赟補充說,比如某一個產品出現品質問題時,傳統經驗是從Excel里導數據、抓因子,再找幾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檢查,需要5-6個小時,但是現在導入智能系統,在數據完善的前提下,大數據幾千個因素里能夠迅速鎖定可疑因子,30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中小企業工業智能化應從點開始
在討論中,清華大學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總工程師王晨認為,對于中小企業和民企,實現工業智能化應該從點開始,千萬不要從面鋪開。因為預想的方案到底能做到怎樣的成果,恐怕廠商沒有開始做的時候都不會知道。解決方案提供商可以提供過去在大企業做到的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在中小企業也能達到同樣效果。工業智能化跟企業的工藝、數據情況、數據存在的質量、數據存儲的周期、傳感器的精度都密切相關。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
對此,騰訊優圖實驗室工業AI項目負責人黃亮表示贊同。在他看來,人工與自動化結合,通用性和定制化相結合,工業場景解決方案的特點是高度定制化,不同的細分領域都有其業務特點,很難找到大而全的通用解決方案。如何在保障方案通用性的同時,又能靈活的適配不同業務場景,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問題,產業界都在在努力試圖兼顧二者。
人機協同尚存在諸多挑戰
參與討論的嘉賓一致認為,工業互聯網要想實現產業協同、平臺協同,未來在5G、大數據、云技術的支持下,需要打破數據壁壘才能在更多場景形成更加智能化的方案和應用。
人機協同最早在工業領域,協作機械臂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有很多安全傳感器,在系統上做了很多安全護手的功能,但是現在為什么在很多企業里面還沒有大規模的鋪開?對此,王贇認為,站在甲方的角度,最重要的考量還是安全。疫情期間,人工成本比較貴了,全自動機械手使用率增高,但畢竟還是在封閉空間里做重復性搬運動作。其實協作臂在機械部分,比如精度和穩定性,都已經做的非常好了,但協作臂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代替人去做工作,而是要代替人去自動判斷,接下來業界要思考:怎樣搭配智能化識別,幫助機器人去做判斷。
為何在疫情期間,人手緊張的情況下,智能化機器人沒有出現預期中的應用井噴呢?王赟指出,協作機械臂還有一個問題是,目前尚未大規模推廣移動式服務,大多只能固定在一個工位上代替人工做簡單重復性勞動。未來的趨勢是搭配現有裝備,實現路徑優化、算法優化、視覺優化,最終提供場景化的多元應用。
疫情帶來工業智能化機遇
那么這次疫情對工業智能界未來的發展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王晨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協同工作、供應鏈和智能化。
第一是協同,很多人必須遠程辦公,大量制造企業雖然工廠復工,但是總部還沒有復工,還在遠程辦公,這個過程中生產設計的協同是一個主要挑戰。目前主要解決手段是通過數字化、云計算的信息化系統來解決;
第二是供應鏈,也是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最大短板。以前建立起來的大數據平臺在疫情面前才發現,還屬于低水平運行狀態。很多企業不掌握實時運作情況,也不掌握上下游供應鏈情況。企業智能化生產要求對供應鏈實現整體掌握,但目前大數據短板仍然存在;
第三是智能化決策。以前老講機器替代人,制造業企業里第一個層次的機器換人,不是靠任何數字化和智能化實現的,而是自動化,比如把機械化、重復性的勞動交給機器人來干,干的比人效率更高、穩定性更高、準確性更高。今天強調的智能化替代人,代替的就不僅僅是這些重復性勞動了,而是企業里掌握專業知識的人和那些有經驗的老工匠、老師傅等,這條路還很長。
天澤智云解決方案副總裁史喆史喆則表示,疫情帶來的機遇就是倒逼工業智能發展,主要體現在技術代替人力繁復的工作、數據協同優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平臺化建設四方面。
第一,在一些產線上慢慢減少人力的參與,比如工業缺陷檢測;第二,數據協同優化,基于本地生產甚至是上下游產業鏈整體調配集中數據;第三,一定程度上倒逼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疫情后,產業界導入人工智能技術的考慮直接關聯到未來競爭力,更加長遠;第四,基于大平臺的發展方式關注度提高,如通過視頻會議,基于云的方式做管理,倒逼企業開發更多數字化的解決方案。相信未來在已有數字生產的基礎上,人工智能肯定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382瀏覽量
755827 -
數據存儲
+關注
關注
5文章
983瀏覽量
51001 -
智能機器人
+關注
關注
17文章
872瀏覽量
82468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8瀏覽量
13765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