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影響一顆處理器性能的關鍵指標包括制程工藝、微架構和主頻等參數,其中工藝影響發熱量和功耗,工藝越先進就有機會挑戰更高的主頻;微架構決定IPC性能,Zen3之所以比Zen2強,就是因為前者的微架構更先進;在不考慮溫度和功耗的前提下,主頻就是“一力降十會”的保證,主頻越強性能自然也就越出色。
今天咱們主要聊一聊主頻,以英特爾旗下的酷睿處理器為例,它的主頻其實可以被細分為3個概念:
默認頻率——又稱基礎頻率,是一顆CPU在最差狀態下也能實現的基準頻率;
最高睿頻——又稱單核最高頻率,特指CPU內體質最好的一個核心所能跑出的最高頻率;
全核睿頻——又稱全核最高頻率,CPU內所有物理/邏輯核心能同時達到的最高頻率。
理論上講,最高睿頻越高,CPU的單核性能越強,在解壓縮等工作場景下的效率越高。但從更多高負載的應用環境來看,全核睿頻其實才是最影響一顆CPU性能輸出的核心指標。
烤機測試時,所有CPU框框都顯示100%滿載時可以達到的頻率就是全核睿頻
問題來了,無論是英特爾還是其他OEM廠商,在宣傳某款處理器時,只會強調它的核心數量、基礎頻率和最高睿頻,對全核睿頻一項參數總是諱莫如深,那我們又該如何查詢特定處理器的該項參數呢?
實際上,AIDA64就提供了這一功能,在該軟件右側目錄里找到主板→CPUID,然后CPU屬性的最后一項Max Turbo Boost Multipliers就是我們要找的睿頻信息了,1C對應單核最高睿頻,2C對應雙核最高睿頻,以此類推;用它們后面緊跟的“數字×100”就是對應的頻率。
由此可見,第10代酷睿i7-10875H的全核睿頻為4.4GHz;
第10代酷睿i7-10750H的全核睿頻為4.3GHz;
第10代酷睿i5-10500H的全核睿頻為4.2GHz;
第10代酷睿i5-10300H的全核睿頻為4.2GHz;
第10代酷睿i5-10200H的全核睿頻為4.0GHz;
如果你關注過英特爾最新發布的i5-10500H,不難發現它的規格與i7-10750H非常接近,同樣擁有6核心12線程,堪稱是“小i7”。雖然它的最高睿頻和i7-10750H相差500MHz,但在很多跑分軟件中的表現偶爾還能反超i7-10750H,這又是為什么呢?
正如我們前文所述,最高睿頻只影響單核性能,但絕大多數測試環境都考驗多核性能,也就是考察全核睿頻的輸出情況。
問題又來了,就當前游戲本的小身板,受制于其內部散熱模塊的設計和電源適配器的功率,根本“喂不飽”滿血狀態下的全核睿頻。
以i7-10875H為例,它的全核睿頻理論值高達4.4GHz,但當前游戲本最多只能為它開放75W~85W左右的功耗,此時其全核睿頻也只能跑到3.7GHz~3.8GHz左右。
想要跑滿4.4GHz的全核睿頻,參考桌面i7-10700的實測情況,至少需要150W功耗支撐,打死游戲本也承擔不了這么高的功耗以及對應的發熱量啊。
如果將這個結論發散一下,我們還能得出很多非常實用的結論。比如第11代酷睿i7-1165G7和i5-1135G7都是4核心8線程,如果你不是特別在意核顯方面的差異,小編只向你推薦i5-1135G7,因為無論它還是i7-1165G7,在45W的功耗內都跑不滿它們的全核睿頻,所以在絕大多數應用場景下的性能表現是趨于一致的。
既然如何,為何不將省下來的預算升級內存或SSD呢?
編輯:hfy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265瀏覽量
229672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55瀏覽量
211606 -
內存
+關注
關注
8文章
3020瀏覽量
74009 -
SSD
+關注
關注
21文章
2859瀏覽量
117374 -
Zen3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瀏覽量
278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