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起,人工智能和醫療的融合在各個環節開始擦出火花。經過幾年的發展,醫療AI在2019年迎來商業落地考驗,紛紛進入臨床應用和醫生的工作流,并在2020年初開花結果。
2020年1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了科亞醫療的創新產品“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件”的注冊,成為了首個獲得AI影像Ⅲ類證的產品。
除此之外,2019年的AI產品有什么樣的新進展呢?
圍繞核心算法能力的醫療AI應用矩陣
根據依賴應用服務對象、使用醫療環節、醫療應用病種范圍,報告制作了醫療人工智能應用矩陣,并對我國醫療人工智能行業進行了總結,制作出了醫療人工智能行業圖譜。
醫療人工智能應用矩陣醫療AI在醫院端的應用場景分析
AI+虛擬助手:打通診療不同環節是關鍵
據丁香園調查,50%以上的住院醫生每天用于寫病歷的平均時間達4小時以上。《福布斯》曾報道,在門診室,醫生只花52.9%的時間在跟患者溝通,37%的時間在處理書面工作,還有10%的時間在處理瑣事。
排隊3小時,問診2分鐘。醫生病歷錄入工作量大、病歷質控難、患者門診服務缺失是就診階段的三大痛點。基于語音識別、語義理解、麥克風陣列三大核心技術,AI+虛擬助手可以應用于診前、診中、診后多個環節。
診前:智能導診機器人逐漸成為醫院的一道新的風景線。導診機器人主要是通過患者的語音輸入進行語義分析,然后給出分診和導診建議,節約人力,方便患者。更先進的導診機器人還能通過傳感器收集患者的生命體征信息,進行預問診,提前將患者的基本體征、病情摘要反饋給門診醫生。這使得醫生在見到患者之前,便已獲得患者病情的部分信息,從而提高醫生問診效率,減少誤診。
診中:AI病歷助手可以直接將語音轉為結構化的電子病歷。智能語音錄入全過程由醫療語言數據模型進行支撐,能夠實現檢查、診斷和病歷錄入同時進行,避免了醫生診斷總是被打斷的情形,從而節省醫生的時間,使其能專注于診療本身。AI手術助手可以讓手術醫生利用虛擬屏幕、語音識別,手勢識別等技術,隔空操作電子設備。這有效減少了手術時間,降低感染風險。
診后:在患者離院后,AI虛擬助手可以對患者進行回訪以及滿意度調查,推送醫囑事項、復查提醒、醫學科普等。
編輯:hfy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90瀏覽量
206943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762瀏覽量
26890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7瀏覽量
238280 -
智慧醫療
+關注
關注
9文章
1064瀏覽量
4648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