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源網綜合
首先,產品的開發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有什么樣的工程師,就有什么樣的產品。所以想先談談國外的工程師們。(這里的國外特指歐美發達國家)真要把外國工程師介紹清楚還真不容易,因為外國工程師與中國工程師實在有太多的不一樣。我不想以偏蓋全,給大家帶來誤導。所以,我會用比較大的篇幅談談這個題目。
一、國外工程師年齡偏大、團隊協作精神良好
加入國外的研發團隊后,第一眼看到的確實是外國工程師年紀都很大。我先后曾與40多位外國工程師共事過。只有2位小于30歲。絕大部分是中年人,還有幾位都過60歲了。外國工程師年紀大其實是有原因的。
第二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外國工程師們一個個快樂愛玩象孩子。下班時間一到人全跑光,因為他們要回家享受生活。12月份辦公室基本沒人,因為圣誕加新年一個長假,再加上一些個人的年假,很多工程師出國度假去了。我甚至還見到一個工程師停薪留職半年繞地球跑了一圈。
而當外國工程師們坐下來開始工作,那種敬業和認真,是讓人驚訝的。按中國的標準,我幾乎可以用下列詞匯來形容:固執,認死理,不通人情世故,不會變通。在中文里,這些可不是好詞。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如今中國制造因它的低價低質占領世界時,歐美制造卻好好的活在另一個更高的層次。工程師的認真可能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國外的工程師,專業分工非常細。每個人的知識面其實都不廣,但是在他所工作的一個小范圍內,絕對是專家。比如在我辦公室里的一個PCB工程師,坐在哪個位置畫了20多年的PCB。
只畫PCB,其他什么也不干,可能也不會干。但是看他畫的PCB,精品與專業分工細相對應的,是國外研發團隊里非常良好的協作氣氛,和非常友善的同事關系。
對每一個新來者,每個團隊成員都會對他說一聲welcome on board。原意是歡迎登船。在位于袖珍小島上卻同時是海洋大國的英國,這句話的含義非常深。團隊成員是在同一條船上,患難與共,生死與共。
二、國外什么樣的人做工程師
干工作當然是為了一份收入,一個飯碗,國內外都一樣。但是在國外從事工程師的工作,卻不完全是因為飯碗。這話在中國不太好懂。因為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系統的問題。
今天的歐美,按中國標準已經到了全民富裕的程度。據說70%的歐美人口是屬于中產階級的行列,貧富差距比中國小得多。發達國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福利保障機制,車間焊電路板的女工拿的是政府定的最低工資,也能夠買房買車。往上國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稅收制度,公司的白領高層基本上是每多賺10元錢,只能到手5元,一半給國家收去了。
在這樣的機制下,人們選擇職業,更多的是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收入當然也看,但是絕對沒有中國人看得那么重。對于從事研究開發工作的工程師們,這點尤其明顯。
當與人們,不管是工程師還是非工程師,談起做工程師的好處時,聽到比較多的是工作有趣,能夠一直去探索未知,每天不一樣,有創新。以及解決了某個難題后所感受到的愉悅,成就感,和榮耀。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諸如工作穩定舒適,受人尊敬,收入偏上等等,但收入真的不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在研發團隊里我經常能聽到enjoy,have fun。因為工程師們確實是從心底里熱愛這份工作。
這一點,可能也和歐美的文化及歷史有關。大學的平民化其實也就是最近幾十年的事。牛津大學九百年的歷史,可能有八百年是只對貴族開放的。
貴族們不用擔心飯碗的事,所以可以專心于某項研究,從中獲得樂趣,并享受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和榮耀。當然今天的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但是在英國仍然能感受到一點老貴族的遺風。
我曾在英國的大學里見到一個英國本地人。博士畢業后導師讓他留校,他不愿意。原因是留校做博士后工資太低。
于是他去附近的一家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但同時他讓導師在學校的實驗室里給他留了一張桌子和一臺電腦,每天公司下班后,到學校里繼續工作2個小時,而這2個小時是沒有錢的。問他為什么這樣,回答是他非常enjoy(喜歡)在學校的研究工作。
這就是國外的工程師們。收入中偏上足夠有一個很體面的生活,但是絕對算不上有錢人。他們更看重的是工作的樂趣,因為這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與此相應的,是工程師的工作態度和對工程師的管理,與國內有很大的不同。
三、國外工程師的就業和收入
國外大多數的工程師是以國內所熟悉的雇員形式就業的。即受雇于一個雇主,朝9晚5,月底領一份工資。到了工程師一級,大部分人簽訂的是無限期合同。國內有人把它說成是”終身職位”,不是100%準確但也差不多。
沒有意外的話是可以干一輩子的。因為國外有非常完善的勞工法,雇員的解聘手續會非常麻煩。所以除非自己活的不耐煩了或是公司本身出問題了,雇員工程師的工作應該是相當穩定舒適的。
當然雇員工程師的收入不會很高,并且還要負擔很重的稅。但是考慮到歐美已經普遍富裕,連拿最低工資的焊接工人都能夠買車買房,處于中上層的工程師當然更可以有一個體面的生活。
一個調侃的說法是一房子,二車子,二孩子,一條狗。當然房子是老百姓的小房子,車也大多是普通的家用車。但畢竟是可以衣食無憂又兼旱澇保收,所以確實吸引了一批心態平和,知足長樂的歐美白人,去enjoy這份工作,并快樂的在同一個位置一直坐到退休。
如果希望錢多些的話,歐美工程師還有另一種就業形式:自雇。這種形式在國內好象還沒有聽說過但在歐美已經很普遍了。很多專業人士,包括律師,會計師,醫生,和一部分的工程師是自雇的。
自雇工程師會注冊一家咨詢公司或設計事務所之類的小公司,小到可以一個人在家工作,或三五個人組成一個合作公司,去承接開發項目。但是與國內的項目承包又不同,國外工程師的設計事務所更類似于私人醫生診所和律師事務所,報酬是按工作時間算的。
比如一個自雇工程師承接了另一家公司的產品開發任務,按每周40小時算預計需用半年時間,他們就會簽訂半年的合同,基本上每二周工程師需要匯報產品開發進展情況而公司也必須按前二周工程師的實際工作時間按小時支付報酬。每小時的工資會比雇員工程師高出2-3倍。
并且因為自雇工程師注冊了自己的公司,稅收上也有很多好處。這一進一出,自雇工程師的實際到手的可支配收入會比雇員工程師高出很多。
國內很多人應該聽說過歐美的醫生和律師收入很高,原因就在于此。有一部分工程師也在這個高收入行列。
但是自雇的風險也是不言自明的。有合同時錢很多,合同一旦結束一分錢也沒有。所以那些愿意自雇并比較成功的基本上是歐美的中年白人,在業內已經打拼多年,在當地已經有了相當大的人脈,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名聲和信譽。
由于自雇的解聘很簡單,在實際操作中還出現了一種假自雇或更準確說是工程師”被”自雇。在工程師求職時,如果有些雇主對工程師的背景不太了解或是不太放心,或者公司本身前景不太明朗時,會要求工程師以自雇形式簽短期合同,盡管工程師本人可能更愿意成為簽長期合同的雇員。
表面上看這個工程師會和其他雇員一起朝九晚五,不細問外人可能都不知道他”被”自雇的。
但是一有風吹草動,他是第一個離職的。如果這個工程師本身不是很過硬,就會經常陷入失業找工的循環中,這就比較悲慘了。理論上雇主迫使工程師”被”自雇是受到政府監管的,而實際上在英國會管的比較嚴但在北美基本沒有人管,所以北美會看到很多”被”自雇的。這可能也是很多人認為北美工作壓力大的原因。
如果工程師能夠進入雇員或主動自雇的行列,那么日子就會好過的多。大部分人會選擇雇員,少數高手可能更愿意主動自雇。不管那一種,這是他自己選擇的最愛,所以我們能看到外國工程師是在快樂的工作著。
四、中外工程師的語言差異
如果你的英文足夠好能夠與外國人直接交談,應該注意到外國人,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外國人比如工程師們,說話是非常禮貌和含蓄的。但是大家是否想到過,當你能明顯感到對方的禮貌時,實際已經表現出你與對方的不同,很可能對方也明顯感到了你的不禮貌。
只是對方絕對不會當面告訴你。中國人的英語是個大問題,所謂的語言障礙,不僅僅表現在詞匯和語法,更多的是表現在說話的方式和習慣,是一個文化的障礙。
曾經有寧波的一家廠給我寄了一份產品介紹,我去了email詢問其中的一個功能,第二天回郵來了,開頭第一句“I have told you yesterday,our detector can……”。
工程師們都學過英語,能看出這句話的問題嗎?我的英國同事看了以后的反映是聳聳肩。這是英國人的含蓄和禮貌,絕對不會當著我這個中國人的面說半句中國不好,但是他的反映明顯是在說這封電郵很沒禮貌。作為商務信涵,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國人到國外,不懂當地規矩,難免做些不該做的事。熱心的當地人會告訴你這不可以,英文如何說?記得我出國以前在上海的英文老師曾經教過“you are not allowed to……”,但是我在國外從沒聽人這樣對我說過。
到是有幾次有英國人很含蓄的輕輕對我說“you are not supposed to……”,大家能感覺出這二種說法的區別嗎?
這是因為中國人沒文化嗎?顯然不是。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普及,據說博士生的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這是中文的問題嗎?肯定也不是。
在與臺灣和香港人交流時我能明顯感到他們的文明禮貌比大陸要好的多,以至于有一次我和兒子開玩笑說建議他將來找個臺灣媳婦。另外同樣是大陸中文,不同省份的人說話的文明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尖刻的語言環境中處久了,也就麻木了。如果關起門來,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打開國門與外國交流,就容易產生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五、中外工程師的心態差異
國內的人似乎比較著急,容易把小事看大,國外的人則似乎比較心定氣閑,游戲的心態多一些。曾與朋友聊奧運,英文里把奧運稱為game,游戲而已,是讓老百姓開心的地方。
到了中國就會傾舉國之力,提到很高的高度。工作本就是一個飯碗而已,在國內我卻經常能聽到諸如事業,成功,人身價值等等大的詞匯,真的很有意思。
國內的人愛想大事,愛做大事,可能和從小的教育有關。記得我在國內讀書時,也看過這樣的名人名言比如“不想當將軍的不是好士兵”等等。作為少年勵志,一點沒錯。
人有理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如果宣傳過分到了極端不見得是好事。按此推理,我們是不是要說不想當老板的就不是好雇員了呢?
曾聽一個在國外創業的中國人說起過,說他本人是中國人但是不太愿意雇傭中國人。中國雇員從短期來說比外國人好用,勤奮肯干能吃苦。但是往往干上幾年,就會出去另起爐灶與原來的雇主搶生意。
相對來說,外國人則比較本份些,打工的會很滿足于打工,肚里沒有中國雇員那么多的想法。
辦公室一個同事開的是Honda civic,很舊了。有一次和他開玩笑說是不是想做點生意發財買個Ferrari開。他很認真的想了想說,“I’m happy where I am”,Civic性能不錯,上班開開足夠了,準備買新車但還是買Civic。
他從沒想過Ferrari,也不想過多的錢,就目前的狀態早九晚五,上班認真畫好電路圖,下班種點花草,他很滿足。
我打工多年,當然知道打工的艱難。但因為年數長了,有機會與老板有近距離的接觸,所以也知道一些做老板的艱難。其實各方都不容易。
外國人想得比較實在,工作是自己自愿的選擇,所以要尊重別人的工作,更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應該本份地做好它并enjoy這個工作。
按中國習慣,看門是下等工作吧,但是我看我們的門房大爺整天樂呵呵的非常enjoy他的工作。清潔工也是下等工作吧,但是我看清潔工過來給我擦桌子時沒有一點低人一等的樣子,反過來我們都尊重她。
每年清潔工過生日,辦公室全體工程師會捐款給她買禮物,感謝她一年來把我們的實驗室打掃得很干凈。
有人問我國外產品到底好在那里,我想了半天回答不出。說句大實話,我有時還真看不出國外產品---我是指我所見過的民用電子產品---在技術上有什么先進之處。但是國外工程師之間經常說這句話:the enemy is in the detail。
很多的訣竅其實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細節上。外國工程師會比較愿意很本份很耐心的坐在那里,靜靜的對著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琢磨半天。
而很多這種小事堆積起來,可能就會造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拿著一個國外的產品,實在說不出它有什么好,但它就是有點不一樣。
六、國外工程師的管理
工程師是不太好管的。我曾在90年代在上海的一家企業擔任技術部經理6年,深知其中的痛苦。工程師們往往有比較多的書生氣,自我中心,心高氣傲。
而中國近三十年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又有些矯枉過正,很多人把叢林法則當成了適用于一切領域的真理。但是對于工程師這個特殊的群體,簡單地用叢林法則來管理是懶政,是經理的失職。
到了國外后,發現國外對工程師的管理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盡管他們也有一些問題,但總體來說我覺得還是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首先在工程師的入職上,就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前面的文章已經談到過。歐美已經普遍富裕,只要有份工作,哪怕是最低工資也能買房買車。
同時歐美人民有非常強烈的民權意識,從國王到平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工作也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只要自己喜歡,就是好工作。
在這樣的理念下,如果不是因為對工程師工作的興趣,實在是沒有必要去做工程師的工作。而那些最終選擇從事工程師工作的,則基本上是那些從小就喜歡把玩具大卸八塊的主兒。
反過來,那些愿意從事工程師工作的,也并不是人人都能當得了工程師的。這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叢林法則是有用的。
前面的文章談到過,北美有很多“被”自雇的,英國對”被”自雇監管得比較嚴,但是可以有各種形式的短期合同,同時對新入職的有比較長的試用期,少則半年,多的據說有3年的。
如果工程師本身不是很過硬,就會經常陷入失業求職的循環中。幾個循環下來,其中的很多人就退出工程師的行列了。不能說他們被淘汰,實在是因為有太多的路可走。如果在工程師這條路上走得辛苦,說明自己并不適合做工程師,也就沒必要委曲自己在這條路上硬走下去了。
而那些適合做工程師的人,大多數人最終會獲得一份無期限合約,這是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地方。前面的文章用了”終身”職位這個詞,引起了一些誤解,可能有網友聯想到了中國過去的”鐵飯碗”。
不是這么回事。如果用一句完整的話說,應該是:這份工作是可以干一輩子的,如果能滿足2個條件,第一,工程師是按規矩認真工作的;第二,公司沒有災難性的變化。
而在實際上,這二個條件是肯定能滿足的。能得到”終身”職位的都是經過大浪掏沙的精品,對工程師的規矩肯定是了如指掌,不守規矩那真的是屬于自己活得不奈煩了。
而對于這些精品,公司肯定也是當寶貝的。就象一位老總說的:if something is wrong,you will be the last one let go。大意是如果公司不景氣要裁人了,拿“終身”職位的工程師是最后走的。
個人認為,這是歐美管理工程師很成功的地方。歐美的理念是把那些最適合做工程師的人挑選出來,給他們條件,讓他們安安心心在同一個位置上干一輩子,往專家的方向發展。這點可能是值得中國的經理們思考的。
工程師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一個高手可以頂十個新手,這個說法用在工程師上一點不夸張。如果一個中小型企業能有三五個專家非常穩定地長期坐鎮,這個企業可以很多年不需要招聘新人。技術人員頻繁的進出對于企業來說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因為那些沒能拿到”終身”職位的基本上都會離開,所以各公司的技術部門唱主角的基本上就是這些拿”終身”職位的工程師。對他們的管理,叢林法則就不合適了。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71瀏覽量
685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