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第一顆基于可重構計算的人工智能芯片誕生于清華。該成果曾發表在《IEEE 固態電路期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也報道過該芯片。
這是清華可重構計算實驗室 “十年磨一劍” 的成果。2006 年起,清華開始研究可重構計算并成立實驗室。
2018 年,該實驗室開始走向產品化,并成立清微智能公司。兩年來,公司已在語音識別、視覺識別等領域研發出規模化應用產品,并和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建立合作。如今,清微智能將最新技術運用于 AI 編譯工具鏈中,并服務于其量產芯片 TX5 系列中,通過編譯優化,全球首款多模態智能計算芯片TX510 用于人臉識別時,其處理速度能夠提升一倍。
DeepTech 近日聯系到清微智能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教授尹首一,就該公司的主要產品、和他本人近日以通訊作者發表的新論文進行了深度交流。
自 2018 年以來,清微智能針對終端產品的語音和視覺兩大應用場景,量產出貨兩款芯片產品:超低功耗的智能語音 SoC 芯片 TX210,已應用至多款 TWS 耳機、電子產品及多種智能家居產品中;TX510 芯片于 2020 年 7 月實現量產,在金融支付、智能安防、工業機器人、航空等領域也已分批交付客戶,出貨量已超十萬片,并承擔多個國家重大項目的建設。
圖|TX 510 應用領域
以清微智能的 TX510 智能視覺芯片系列為例,該芯片的休眠功耗為 10uW、支持中斷喚醒,冷啟動下的人臉檢測識別時間小于 100ms,典型工作功耗為 350mW,算力達 1.2T (Int8)/9.6T (Binary),AI 有效能效比達 5.6TOPS/W。
TX510 還擁有可重構 AI 引擎,其支持 AlexNet、GoogleNet、ResNet、VGG、Faster-RCNN、YOLO、SSD、FCN 和 SegNet 等主流神經網絡,可實現人臉識別、物體識別和手勢識別等功能,適用于 AIoT、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制造等領域。
TX510 內置 3D 引擎,支持 3D 結構光、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和立體視覺,誤識率千萬分之一的情況下識別率大于 90%。
在接口方面,TX510 支持市面上主流的視頻接口、存儲接口和通用接口,可保證產品兼容性。
盡管從硬件層面芯片性能已經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尹首一告訴 DeepTech,業界向來有一個共識,光有芯片架構還不夠,編譯工具和開發工具等軟硬件體系也必須做好。否則,很難完全把硬件功能的優勢發揮出來。
在軟件上面,其團隊已經有新進展。
做芯片要軟硬結合
在近日的第 16 屆 ACM/IEEE 國際嵌入式系統會議 上,清華微電子所魏少軍、尹首一教授團隊的論文《面向神經網絡處理器的非規則網絡結構高效調度技術》(“Efficient Scheduling of Irregular Network Structures on CNN Accelerators”) 獲得最佳論文獎。
尹首一表示,這是中國完成單位首次在 AI 編譯優化領域獲得國際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該研究成果填補了大規模、非規則神經網絡編譯映射這一技術空白,可大幅提升神經網絡處理器的計算性能。
該成果解決的痛點在于,隨著 AI 算法的不斷普及,以 AIoT 為代表的嵌入式系統應用,給 AI 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可靠性和可編程性等提出了嚴格且迫切的需求。為此,基于可重構架構、專用指令集架構、存內計算架構等技術的神經網絡處理器應運而生。
相比 CPU/GPU 等傳統架構,神經網絡處理器可將 AI 算法的計算能效提高 1~2 個數量級,目前其已在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智能傳感器等應用場景中獲得廣泛的應用。
但是,神經網絡處理器的應用離不開編譯器的支撐,編譯器一方面實現了 AI 應用到芯片的自動化部署,另一方面通過優化算法到芯片架構的適配,能為 AI 應用的執行效率帶來大幅提升。
當架構設計經過工藝制造并固化為硬件電路后,硬件電路的運算行為則由編譯器所生成的機器碼來指揮,執行速度和能量開銷也將因此而確定。因此,編譯器的優化程度是研發 AI 芯片的關鍵所在。
然而,當前最先進的神經網絡模型,仍舊具備不可預測的非規則網絡拓撲結構,在編譯層面表現為錯綜復雜的數據流圖、和呈指數增長的解空間,而這給編譯器中的表達式優化、算子調度、資源分配、循環優化、自動代碼生成等關鍵技術環節帶來嚴峻挑戰。
現有的深度學習編譯框架,如 TVM、TensorRT 等僅針對網絡中的某些特定模式進行優化,它們沒有處理任意結構的能力,因此未能有效解決上述難題。
針對上述問題,魏少軍、尹首一團隊在本次研究中,研發出支持任意網絡拓撲結構的端到端深度學習編譯框架(下稱編譯框架),相比同類編譯映射方法實現了 1.41-2.61 倍的計算加速。
圖|支持任意網絡拓撲結構的端到端深度學習編譯框架
具體來說,本次編譯框架有三大創新性技術貢獻點。
第一, 針對結構復雜的數據流圖,提出了基于計算節點深度聚類的編譯方法,該方法可對圖結構進行復雜度降維和搜索路徑生成,進而可求解到具備全局最優特性的圖調度方案,在硬件處理器上表現為多級存儲系統間的數據傳輸開銷、與額外計算開銷之間的最佳平衡,即推理計算性能達到最優;
第二,針對非規則網絡結構導致的解空間指數增長,提出了一種基于回溯搜索和參數匹配的啟發式資源分配方法,并對神經網絡基本算子在時空域上的分布進行聯合優化,從而實現硬件層面上處理器緩存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第三,針對新型網絡結構的循環優化問題,該團隊推導得出最小循環變換粒度,并在編譯框架中建立了最優陣列映射機制,使得嵌套循環的運算與計算資源達到最優匹配。
由于該編譯框架的優化方法具備通用性,因此它也能用于專用神經網絡處理器以外的其他架構。
對于研究該問題的初衷,尹首一表示,這來自該團隊親身經歷的痛點。過去,在開發神經網絡處理器時,人們往往只考慮到處理單元陣列的搭建和底層的數據復用等問題。而對于神經網絡算法編譯,由于當時的模型結構簡單、調度空間有限,僅僅采用常規編譯優化就已足夠。
然而,在面對近年來基于神經架構搜索(NAS)等方法所生成的復雜網絡結構時,之前的設計范式不再能提供具備接近最優性能的解決方案,從而大大制約了算力的發揮。因而該團隊認識到,必須要有針對性的軟件編譯工具,才能對新型 AI 應用進行充分的優化和加速。
尹首一告訴 DeepTech,在編譯方面他們并非 “新人”。他和團隊十多年來一直研究通用可重構處理器編譯問題,已具備較為深厚的研究基礎,因而在面對神經網絡編譯這一新問題時,能迅速把握問題本質,從而得以快速完成研究。
據他介紹,目前由其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清微智能,已經將該論文的技術發明運用在 AI 編譯工具鏈中,并已服務于量產芯片 TX5 系列中。對終端客戶而言,這意味著可用同樣的費用買到更多的算力。例如,通過編譯優化,TX510 芯片用于人臉識別時,其處理速度能夠提升一倍。
目前,清微智能的 AI 編譯工具鏈還在不斷升級優化中,旨在使實際運行中的神經網絡處理器逼近其理論算力上限。
AI 芯片公司應 “軟硬” 結合
尹首一認為,和所有初創公司一樣,AI 芯片企業要想構建成功的商業模式,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得扎實細致地研究客戶實際需求。
當前,AI 芯片的客戶多數是整機和應用開發相關企業,這類客戶主要面向算法和應用來開發神經網絡模型,他們急需的是將生成的模型、便捷高效地在硬件設備上進行部署,因此他們不太關心硬件的底層架構和編譯細節。
但是,芯片公司光有先進的硬件和架構是不夠的,因為這無法讓客戶快速用起來,也無法將硬件算力轉化為可觀的計算性能。這時,AI 芯片公司就得提供軟硬件全棧式解決方案。參照英偉達在圖形加速領域的成功經驗,有兩點值得其他公司學習:其一是先進的 GPU 硬件架構,其二則是 GPU 開發工具鏈的成熟和完善。
目前,尹首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前沿研究上,這些研究成果不斷支撐著產品的競爭優勢。以清微智能 AI 編譯工具鏈為例,它集成了模型自動量化、定點訓練、通用算法計算和網絡調度映射等多方面的先進技術,可高效處理神經網絡和及其他 AI 算法,并且兼容主流的深度學習框架,因而實現了從應用算法、到可重構計算硬件的端到端部署。
通過這套 AI 工具鏈,開發者可在不改變編程習慣的情況下,快速高效地部署 AI 算法。以已經量產出貨的視覺智能芯片 TX510 為例,開發者可以僅僅通過調用功能級 API,就實現包含剪枝參數和權值位寬參數在內的最優模型壓縮策略,以及包括數據流圖優化、算子時空域映射在內的最優調度結果。
尹首一最后總結到,和操作系統一樣,編譯器也是核心基礎軟件,它是一切可編程芯片的靈魂,應當受到國內公司的更多重視。做 AI 芯片的公司,應當從開發伊始就對軟硬件兩方面的技術路線進行充分布局,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End-
原文標題:AI芯片公司,架構、編譯兩手都要硬!搭載清華最新深度學習編譯研究成果的芯片已商用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10瀏覽量
424514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42瀏覽量
26939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78瀏覽量
238882
原文標題:AI芯片公司,架構、編譯兩手都要硬!搭載清華最新深度學習編譯研究成果的芯片已商用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