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北京時間 11 月 11 日凌晨開了一場發布會,發布了搭載最新自研 M1 芯片的 Mac mini 、 MacBook Air 和 13 寸的 MacBook Pro 。
關于這三臺新電腦,這會兒大家應該已經從各個地方都足夠了解了。
不過呢,如果你看了發布會,應該也能感受到,這次的主角其實并不是它們,而是它們身體里的 M1 芯片。
這兩天大家討論的無非也是“蘋果全系上 ARM”啦,“英特爾被暴打”啦這些說法。
這些說法都沒錯,不過關于這塊小小的芯片,差評君還有一些想和各位聊一聊的:
在那一場短短 40 多分鐘的線上發布會里,蘋果到底做了什么?
在我們的一般印象里,大部分人的電腦 CPU 用的不是英特爾就是 AMD 的。
AMD 和英特爾設計生產的 CPU 的指令集架構是英特爾發明的,被稱為 x86 指令集架構。
雖然最近在市場上這倆打得火熱,但 AMD 和英特爾有許多 x86 的交叉專利,一起在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上玩兒開心農場。
指令集是什么?就是計算機軟件使喚這些芯片做運算時,所用的計算機語言。
在以往,蘋果的 Mac 系列產品也不例外,無論是桌面電腦還是筆記本,用的都是英特爾的 CPU 。
而在移動端,則是另一個指令集架構—— ARM 的天下,我們熟悉的高通、三星、華為,以及蘋果等后起之秀都在這個陣營里。
蘋果這次做的事情,就是將以前用英特爾 x86 芯片的電腦,都給換成用自家 ARM 架構芯片 M1 。
不同指令集架構的芯片,幾乎對應了一套不同的軟件生態,從英特爾換 AMD 簡單,但是從英特爾換成 ARM 架構的 M1 麻煩可不少。
為什么蘋果要做這么麻煩的事情?
事實上蘋果不是第一次這么干了……
在 2005 年的 WWDC ,喬布斯宣布蘋果公司生產的電腦會從 IBM 的 PowerPC 芯片改為使用英特爾的 x86 架構芯片。
沒錯,這個 PowerPC 就是當年的 Xbox 等游戲主機在用的那個 PowerPC 。
坊間傳言喬布斯當時對這個決定糾結了很久,因為英特爾的 x86 架構用的是 CISC ——復雜指令集。
而與之相對的 PowerPC 用的是 RISC ——精簡指令集。
CISC 需要用大量簡單指令來指揮電腦做事,優點是靈活和完善;RISC 是把一些常用的指令集包裝好,用少量指令來指揮電腦做事,優點是輕松高效。
雖然現在這兩者孰優孰劣各有討論,有些技術甚至混搭起了 CISC 和 RISC ……
但在當年業界不少人覺得 RISC 比較優越,喬布斯也不想“ 越用越回去了 ”。
可是 PowerPC 實在是太不給力,性能迭代拉垮擠牙膏不說,功耗也壓不住,當年的 Power Mac G5 蘋果電腦還用上了風冷 + 水冷。
而且壓不住的不止是功耗,還有價格。
再看看隔壁英特爾,性能高功耗低,迭代還快……
一咬牙一跺腳,蘋果就這么和英特爾稱為了緊密合作伙伴。
看完了上面的故事,你大概明白蘋果這么折騰的理由了:老伙計的產品不能再滿足需求了,為了追求性能功耗性價比,換新的吧。
英特爾當年是給力的代名詞,近幾年我和你說“ 牙膏 ”兩個字,你馬上能反應過來我在說誰……
盡管這兩年英特爾有些醒悟,但蘋果可不只是醒悟那么簡單了。
再把時間放回 10 年前,蘋果公司啟動了一個項目—— Apple Silicon ,自己研究 ARM 架構芯片。
一方面來說,蘋果當時覺得移動端生態是未來,而低功耗 ARM 架構很適合智能手機,而且用的還是 RISC 架構。
于是我們看到蘋果借著 iPhone 的爆炸銷量,順勢成為了最有錢的科技公司之一, A 系列芯片在移動端地位超然。
另一方面,蘋果不想再受制于芯片合作商了,他們不想因為別人擠牙膏而沒辦法做出想做的產品了。
于是在前天,他們發布了 M1 芯片,并且逐漸替換掉了入門款 Mac 上的英特爾。
這是什么感覺呢?本來 ARM 架構的芯片優勢在功耗上,放手機上夠用,但性能可以干死現在的 x86 的話還得再等等……
結果蘋果在 2020 年率先發布了這樣一款性能足夠強,功耗還低的芯片,小伙伴們都驚了。
之前有沒有其他人覺得 ARM 能耗比優秀,嘗試做 ARM 電腦的?
有。
微軟干過,但失敗了,只能跑 32 位軟件不說,根本沒有好用的硬件設備。
差評君就是當年運行 Windows RT 的首批產品—— Surface RT 的受害者,有圖為證,懂的都懂,我先去哭一會兒。
沒有好用的硬件產品,啥都不好使。
惠普、戴爾、華碩……等等一眾 OEM 到底是看你微軟臉色還是看英特爾臉色?(微軟后來也明白過來了重要性,各種 Surface 系列產品開始跟上 )
但蘋果不一樣啊,硬件生態全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不僅如此,蘋果產品做架構遷移的時候,對開發者非常友好:Universal 幫助開發者簡化編譯, Rosetta 幫助還沒來得及遷移的軟件先在新電腦里用起來。
當年 PowerPC 轉英特爾 x86 就是這么干的,如今 x86 轉 ARM 也先把準備工作做好,迎接開發者。
說完蘋果為什么要上 ARM ,為什么能成功用上 ARM ,咱們再聊聊蘋果到目前為止到底做了什么。
Mac 換 ARM 芯片,策略和開發者生態做好了只是輔助,最關鍵的還是性能到位。
而 M1 強就強在,蘋果先給它定好了一個功耗標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推性能,明明有功耗限制的大前提下,還愣是推出了前代英特爾產品的好幾倍算力……
呈現在結果上,就是我們可以買到性能和續航都吊打前入門款的新版 Mac 。
你可能會說它挑的對手太弱了,但問題是搭載 M1 以后的入門款 Mac ,能耗比大幅提升,價格依然是入門款的價格……
說實話,差評君現在最好奇的是,假設蘋果把功耗限制拿掉,做在不考慮續航的 iMac 和 Mac Pro 里,它的性能會是個什么水平?
放開了手腳和英特爾、 AMD 打,又是個什么情況?
這個只能看明年的發布會了,到時候芯片是不是 M 系列都不一定。
突破 ARM 以往性能是一方面, M1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就是高集成性。
這本身也是 ARM 系列芯片很流行的特點,把 CPU 、 GPU 、內存等計算機組建做在一塊板子上,封裝成 SoC 。
據蘋果在發布會所說,這么做會顯著提升數據在內存間轉移的效率,對速度和功耗都有不少提升。
但,高度集成的缺點也很明顯:要壞一起壞。
說白了就是可維修性也許不高,稍微哪個部分出了問題就得整個換掉。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還有個很有趣的思考:對于需要更高 GPU 性能的高端機器,蘋果會怎么處理?
因為安裝獨立顯卡很明顯是違反這個高集成度的思路的。
我更期待 ARM 版的 Mac Pro 什么時候會到來了……
但總而言之,蘋果產品以后的體驗會更加一致,因為現在終于連 Mac 的芯片都是自己做的了。
最后,我們來想想接下來蘋果產品會發生什么。
因為和手機越來越接近,也許 Mac 電腦可以用上 FaceID 和 5G 。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個印象:
電腦是需要關機或者重啟的,而智能手機卻很少需要這么做。
也許是前者更容易死機、內存管理、資源調配等更為復雜……
如今,電腦用上了和手機一樣的架構,有了媲美手機的續航,說不定以后都不用關機了?
同時,因為蘋果所有產品從最底層開始都會變得高度一致,也許以后你的所有蘋果設備會變得高度一體化。
iPad 上的事情做一半換 iPhone 處理,回頭扔電腦上修改,無縫銜接,它們唯一的區別就是屏幕大小和鼠標鍵盤觸控板不同。
合著這是把鴻蒙的思路提前完成了?
同時,現在人們都在熱烈討論 Mac 可以用 iPhone 和 iPad 的 App ,是不是反過來,以后 iPhone 和 iPad 也能反過來做 Mac 的事情,無非就是卡了一點?
還是回到 M1 的核心賣點——能耗比上來看,這東西塞進一個頭盔里做 VR/AR 頭顯豈不是挺香?
總之,能打的 ARM 個人電腦被蘋果搗鼓出來以后,可能性其實是相當無限的。
看著廚子這一通操作,隔壁的納德拉,劈柴哥,還了債的老羅應該看得口水都該流下來了……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886瀏覽量
424178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72瀏覽量
211999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18瀏覽量
198985 -
Mac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07瀏覽量
5151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