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家使用圖神經網絡將流感病例識別為區域互連的簇。流感預測的這種扭曲使該團隊的算法可以發現區域內和區域之間的感染模式,從而幫助衛生官員進行決策。
新澤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岳寧博士及其同事說,他們的AI技術比其他現代系統所提供的準確性提高了11%。
他們聲稱,憑借這種優勢,該方法(包括“捕獲時空的相互作用”)可以預測流感在疫情到來之前的15周內爆發。
“我們的模型也是非常透明的,”寧說,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在其他AI預測使用“黑匣子”算法的地方,我們能夠解釋為什么我們的系統做出特定的預測,以及它如何認為不同地區的疫情會相互影響。”
Ning及其同事對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真實狀態和區域數據進行了算法訓練。他們對照歷史流感數據測試了其預測。
該研究所認為,這種新技術具有預測局部和區域COVID暴發的潛力。
責任編輯:lq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神經網絡
+關注
關注
42文章
4779瀏覽量
101052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29瀏覽量
93196 -
ai技術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89瀏覽量
2441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LSTM神經網絡在語音識別中的應用實例
語音識別技術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使計算機能夠理解和處理人類語言。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長短期記憶(LSTM)神經網絡的引入,語音識別的準確性和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全卷積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和應用
全卷積神經網絡(FCN)是深度學習領域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的神經網絡結構,尤其在計算機視覺領域表現出色。它通過全局平均池化或轉置卷積處理任意尺寸的輸入,特別適用于像素級別的任務,如圖像分割。本文將
神經網絡三要素包括什么
神經網絡是一種受生物神經網絡啟發而發展起來的數學模型,它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神經網絡的三要素包括神經元、權
基于神經網絡的全息圖生成算法
全息圖生成技術作為光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隨著神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基于神經網絡的全息
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的分類有哪些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是一種模擬人腦神經元網絡的計算模型,它在許多領域,如圖像識別、語音識
循環神經網絡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簡稱NLP)是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旨在使計算機能夠理解、生成和處理人類語言。循環神經網絡在自
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經網絡有什么區別
人工智能是一門研究如何使計算機模擬人類智能行為的學科。它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當時計算機科學家們開始嘗試開發能夠模擬人類思維過程的計算機程序。人工智能的目標是通過
神經網絡芯片和普通芯片區別
神經網絡芯片和普通芯片的區別是一個復雜而深入的話題,涉及到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定義 神經網絡芯片(Neural Network Processor,簡稱NNP)
如何設計人臉識別的神經網絡
人臉識別技術是一種基于人臉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技術,廣泛應用于安全監控、身份認證、智能門禁等領域。神經網絡是實現人臉識別的關鍵技術之一,本文將
人工神經網絡的含義和用途是
神經網絡在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包括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推薦系統、預測分析等。 一、人工神經網絡的含義 定義:人工神經網絡是
深度神經網絡模型有哪些
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s,DNNs)是一類具有多個隱藏層的神經網絡,它們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如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以下是一些常見
卷積神經網絡的基本結構
隨著大數據和計算機硬件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度學習已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而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簡稱CNN)作為深度學習的一種重要模型,已
神經網絡在圖像識別中的應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神經網絡在圖像識別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神經網絡以其強大的特征提取和分類能力,為圖像識別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本文將
基于毫米波雷達的手勢識別神經網絡
的特征。隨后,使用最大池化層對特征圖進行下采樣,減少了訓練時間,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后,使用一維細胞神經網絡將信道數量減少到原始信道的1/12,顯著降低了模型的復雜性。對于連續幀,使用TCN(時間
發表于 05-23 12:12
英特爾研發新型神經形態計算機Hala Point,為AI發展注入新動力
科學家對神經形態計算機抱有極高期望,因其采用人工神經元實現存儲與運算功能,避免數據在組件間頻繁傳輸,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