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跨界,也就是跨越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行為。在國外,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三星集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從手機到家電,從汽車到造船,從電池到芯片,幾乎無所不能。在國內也有這么一家企業,將跨界做到極致,堪比中國的“三星”,這家企業就是比亞迪。
比亞迪這個品牌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曾經對這個品牌嗤之以鼻,認為是低端,沒有品味的代名詞。不過對于企業來說,制造本身并沒有高低之分,看到的是技術和質量的差別。比亞迪從深圳的一個電池工廠起步,短短數年就橫掃電池行業,成為世界最大的電池工廠,如果當時比亞迪選擇繼續在一個領域繼續做下去,那么恐怕也就沒有了今天的比亞迪。
三次著名的跨界
比亞迪成立至今,歷經的跨界不計其數,像今年年初比亞迪就大規模生產口罩,成為最近的一次跨界行動。在國內很多人的眼里,對此很不理解,因為很多是完全不相關的行業。就比如比亞迪做手機,連手機外殼,液晶顯示模組,連接器,FPC,模具等都有涉足。從成立至今,比亞迪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跨界,第一次是從電池制造跨界生產汽車。
90年代,比亞迪在電池領域已經聲名鵲起,早年占據市場優勢的日本企業被迫退出市場。就像深圳本地所有的企業一樣,只有不斷進取,才能不被市場淘汰,為此,比亞迪決定開始生產汽車。拿下汽車生產資質后,比亞迪推出的曾經一度大受市場歡迎。
第二次跨界是則是進軍手機代工業務,比亞迪因為做手機電池而進入手機零部件行業,并順理成章進入了手機整機的ODM領域,也就是俗稱的手機代工行業。眾所周知,富士康一直是手機代工領域的龍頭,盡管OEM才是它最擅長的領域,不過沖突還是不可避免,富士康曾經先后多次發起對比亞迪的侵權訴訟。
第三次著名的跨界來自芯片領域。今天國人已經深知芯片的重要性,而比亞迪早在2005年就開始布局芯片產業,并且一出手就是全產業鏈,包括原材料,芯片設計,封裝測試,制造和應用等領域,與華為從芯片設計領域切入不同,比亞迪就是要做一個IDM,從一開始就將芯片制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據媒體信息,目前比亞迪IGBT芯片的晶圓產能約為每月5萬片,具備了8英寸晶圓的生產能力。IGBT作為一種功率半導體,有著電力電子行業“CPU”的美譽。
不是為跨界而跨界
比亞迪的跨界一直讓國內企業看不懂,雖然對國外大的企業集團來說,跨界并不是一件稀罕事。在筆者看來,比亞迪的跨界有兩個目的。第一,比亞迪的每一次跨界都伴隨著技術的演進和遠見。2008年,進入汽車行業才5年的比亞迪決定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從傳統汽車到新能源汽車,沒有人會想到比亞迪的轉型會如此堅決,即使銷量嚴重下滑也在所不惜。在這一方面,比亞迪與純電動汽車的龍頭特斯拉有著相同的遠見,特斯拉在同一年推出了第一款純電動跑車。
比亞迪在純電動車領域堅持了10年之久,最近幾年才逐漸獲得收獲。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IT代工領域,盡管比亞迪很早就預見到了這個行業的巨大商機,并且早在功能機時代就已經切入,不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比亞迪錯失了國際市場。不過對于比亞迪來說,IT代工承載著更大的夢想。如果能抓住機遇,打造一個像富士康一樣的萬億巨頭不是沒有可能。這也是比亞迪不斷跨界,擴大規模的另一個目的。
從零部件生產到IGBT芯片,是比亞迪的另一次技術飛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一領域基本被英飛凌,三菱等跨國企業控制,比亞迪的出現打破了西方企業的壟斷,使我國具有了新能源汽車的整套核心技術。由于擁有動力電池和IGBT兩大“核芯”,比亞迪也因此成為純電動車領域技術最全面的企業,即使特斯拉也不例外。相比之下,同樣擁有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的富士康,最近才意識到芯片的重要意義,傳出有意收購一家馬來西亞芯片廠。
墻內開花墻外香
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比亞迪的價值在國內長期被忽略,而在國外,比亞迪的技術卻不斷得到跨國企業的認可。目前與比亞迪合作成立合資企業的國外企業有德國的奔馳,日本的豐田,日野等。而且比亞迪的電動客車已經進入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國內曾經的跨界巨頭逐漸蛻變為真正的國際巨頭。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23 -
比亞迪
+關注
關注
19文章
2313瀏覽量
54245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936瀏覽量
128112 -
IGBT
+關注
關注
1267文章
3809瀏覽量
24935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