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觀點
1、海爾智家在市值上大幅落后于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彌補之路有兩條:一是私有化港股海爾電器;二是向智能家居生態轉型,尋求新的估值空間;
2、相比小米和華為代表的封閉和開放的兩種智能家居生態模式,海爾智家處于“半開放+半封閉”的中間狀態;
3、海爾智家作為轉型中的家電企業,發展智能家居并不具備入口和連接端的優勢,獨立生態并不適用。
很多家庭購買的第一個大件電器,就是海爾的產品,海爾的產品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
但是在資本市場,海爾的存在感不及格力和美的。即便它成名最早,也是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家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企業。
相比老對手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爾智家在市值上已經被拉開了明顯差距。目前,海爾智家的市值僅有1850億元,落后格力超過2000億元,落后美的超過4400億元。
近年來,智能家居風口漸行漸近,傳統家電企業紛紛轉型,家電龍頭的新一輪卡位賽正在進行,海爾也更加注重家居生態的構建。
2019年,原本的“青島海爾”改名為“海爾智家”,更體現了海爾公司轉戰智能家居的決心,甚至相比美的、格力更加激進。
已走過36年的海爾,為何要“聊發少年狂”?已經走上轉型之路的海爾智家,是否可以期待價值重估?從家電制造到家居生態,海爾智家的這次跨越能否成功?
市值差距在何處
截至2020年11月16日開盤,美的集團的市值超過6300億元,而海爾智家市值僅為約1850億元,落后前者超過一個格力。
從歷史緣由來看,海爾集團的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兩個上市主體并存已久。A股海爾智家的業務板塊主要承載冰箱、空調等家電業務;港股海爾電器則主要包括洗衣機、熱水器等業務,市值約為1060億港元。然而,即使將A股與港股的兩個主體相加,海爾與格力和美的的市值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其實,三家公司在經營狀況上可以說是旗鼓相當。2015-2019年美的集團在營業收入上均保持領先,海爾智家與格力電器則比較接近。2015年以來海爾的毛利率均高于美的,2019年也超過了格力,為三者之中最高。
真正將三家公司的市值拉開差距的是它們的凈利潤。過去三年,海爾平均銷售凈利率5.8%,而格力和美的為13%和8%。高居不下的費用率直接影響了海爾的股權價值,2019年,海爾智家的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分別為16.8%和5.0%,均高于美的和格力。
為了提升企業價值,海爾在2019年完成了兩項重要舉措:一是提出私有化港股海爾電器的方案;二是改名為“海爾智家”,由家電品牌向生態品牌轉型。
海爾智家私有化海爾電器,是為了解決兩地上市帶來的資源配置分散、利益無法統一等諸多問題。長江證券家電分析師管泉森認為,若私有化方案成功落地,海爾的少數股東損益、資金使用效率和費用率都將得到改善;海爾在業務上剝離低利潤環節(工業互聯網業務卡奧斯),高端、成套及物聯邏輯有望在數字化轉型助力下加速,實現“開源節流”。
在整合內部資源的同時,向智能家居進軍更成為了當前海爾確立市場競爭優勢的籌碼。正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CEO張瑞敏所說,“產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會被生態覆蓋”,海爾智家正在為用戶提供從單品到成套,再到智能互聯的生態產品。
如何構建起最有利的智能家居生態,對于以傳統家電制造起家的海爾智家來說,是當前轉型過程中的最大挑戰。
封閉與開放的“中間派”
中國智能家居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的智能家居滲透率僅為4.9%,明顯落后于美國32%以及歐洲國家20%以上的水平。對比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需求,智能家居在國內可謂是藍海市場。
2015開始,由于智能手機市場逐漸趨向飽和,諸多智能硬件廠商開始開辟新的增長點,智能家居市場投融資出現熱潮。2015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融資次數由2014年的94次猛增至174次,2015-2019年的融資事件總數達到747次。
資本大量涌入加速了市場競爭。
智能手機、互聯網和家電制造企業是智能家居領域的三類主要玩家。智能手機廠商擁有天然的入口設備,用戶基礎龐大;互聯網廠商的線上渠道以及多樣可供用戶選擇的產品是其優勢;而家電企業則在硬件制造上具有豐富經驗,品牌效應突出。
選擇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生態還是融入完全開放的平臺,是各類智能家居市場參與者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
在市場競爭中,國內優勢龍頭小米、華為的設備連接數量已經具備了規模起量的潛力。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的智能設備連接數量(不含手機、PC)超過2.52億臺,而華為目前設備連接數約為2.2億。二者在生態構建上,也正好形成了相對封閉和開放的兩種代表性模式。
小米以智能手機為入口,用生態鏈的打法鋪設AIOT硬件設備,用生態鏈產品獲取物聯網流量。其生態鏈的模式是:參股不控股、共享供應鏈。
這種相對封閉的生態鏈模式帶來的優勢是高性價比與統一標準。產品由小米統一銷售,減少了廣告費用、渠道費用,同時壓低自身和生態鏈硬件利潤率,造就出極致的性價比。小米智能設備也由統一操作系統米家App控制,具有統一的設計風格。
華為則采用了更開放的模式,側重通信協議統一,而不參與硬件生產。華為推出的HiLink平臺,扮演了第三方“非競爭”的角色,搭建互聯平臺,選擇與家電、家居等企業合作以助力其轉型。
華為模式的優勢在于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降低了傳統家電企業進入門檻;同時具備清晰的業務邊界,有利于吸引渠道資源,而不與硬件制造企業競爭。然而,由于通信協議的統一在前期投入所需時間較長,華為目前連接設備數暫時落后于小米,但在未來有望實現較快增長。
海爾智家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自身的“U+智慧生活平臺”,目前在全球擁有成套用戶近2000萬。對比華為和小米,海爾智家的生態模式,更接近于“半開放+半封閉”。
對于正在轉型中的海爾智家來說,打造一個具備全面覆蓋能力的獨特生態圈,還是加入全面開放的設備連接模式,未來它將向哪個方向前行?
對處于行業龍頭地位的大廠來說,封閉模式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果一家公司能夠實現入口端、連接平臺以及智能硬件的全面覆蓋,則將有希望在智能家居市場獲得壟斷優勢,保證高額利潤率。
對于海爾、美的和格力這樣的家電企業來說,它們的優勢都在硬件制造和高國民度的品牌效應上。因此,硬件設備智能化升級,往往是家電企業進軍智能家居領域的第一步。
從硬件基礎上看,海爾智家構建自己的專屬生態具有較大潛力。
回歸硬件是“制勝之道”
根據2019年海爾智家、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的年報,相比空調在美的和格力的主營構成中分別達到42%和69%的占比,海爾在冰箱、洗衣機、空調、廚衛等產品上的分布比較均勻,覆蓋的生活場景更加全面。
多元化的產品結構,為海爾推行“一站式全屋定制”的產品策略打下了良好的硬件鋪設基礎。
那么海爾是否能夠由應用設備端向入口和連接端延伸,像小米一樣采用“生態鏈”式打法,爭取市場份額呢?
海爾智家雖然早在2014年就開始打造自身的智能家居平臺,但相比小米,其在入口端的缺陷仍然十分明顯。在智能手機高度普及的今天,小米和華為可以輕松地在其設備中添加智能家居入口,但家電類企業卻缺乏這樣的流量入口基礎。
為了彌補在交互入口上的弱勢,格力曾經嘗試過從智能手機市場“分一杯羹”。2015年,格力第一代手機問世。在處理器、攝像、版本均不如其他手機廠商的情況下,它仍然定價1600元,可想而知消費者并不買單。隨后其二代、三代手機銷量也只有數萬臺,并沒有取得太大突破。
在國內幾大手機龍頭廠商的競爭白熱化的格局下,家電類企業想要通過智能手機的流量入口,搶占智能家居市場份額,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在入口端之外,構建智能家居連接平臺也是很多企業瞄準的方向。海爾的“U+智慧生活”平臺能夠承擔起統一家居生態的重任嗎?
事實上,家電企業的優勢也并不在連接端。目前智能家居行業仍然未實現通信協議的統一,并且在連接方式上,Wi-Fi、藍牙、Zigbee以及更長距離的NB-IoT模式仍將同時并存,造成不同品牌的產品無法兼容,或者只能在自己的“小生態”中互聯互通。
連接平臺的統一雖然極具吸引力,但最終能夠完成這項工作的大概率不會是一家來自家電行業的公司。家電企業由于缺乏通信芯片、大數據及云計算領域的技術積累,在連接平臺、數據處理等方面更適合尋求外部合作模式。
此外,隨著智能家居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將不再局限于家電之間的互聯,還可能與安防、社區服務、車聯網等外部場景息息相關。未來通信協議和連接標準的統一將成為大勢所趨,“小生態”最終會融入“大生態”。
對海爾智家來說,回歸“智能硬件”才是其保持競爭優勢的最佳選擇。
過度“重連接”而“輕硬件”對于海爾這類轉型中家電企業來說是一個誤區。如果只是將更多的設備連接在一起統一控制,消費者擁有的其實并非智能家居,而只是一臺“多功能遙控器”。
TCL家電集團CTO認為,智能家居并不能局限于遠程操控和語音識別這樣的簡單交互,而更需要自動感應環境和人,自我學習、自我調整。
奧維云網(AVC)和騰訊家電聯合調查數據就顯示,目前用戶對智能家居的感興趣程度高達95.2%,但有87.5%的用戶對智能家居現狀不滿。
在智能硬件產品不能提升消費者用戶體驗的情況下,實行封閉的生態模式更有可能適得其反。
三星收購SmartThings后,就要求必須購買SmartThings中樞器,才能享受它的技術。但這種封閉的智能家居系統,一旦沒準備好,就成了“綁架”用戶的手段。
國美智能總經理徐燕松認為,智能家居行業產品都是面向C端的,但交付卻經常由B端企業來完成,因此消費者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匹配。
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在選擇家居產品時往往更偏好多品牌產品組合。
尾聲
海林節能董事長李海清指出:“現在消費者購買不同公司的產品,要裝不同公司的App,智能家居的本質是為了方便,但平臺無法兼容實際上帶來的是麻煩。”
智能家電產品與其他行業的聯動,到目前為止仍只是一個開始,生態“中間派”的狀態,顯然難以長久維持。
實現與其他家電品牌的兼容,將產品融入到更開放的生態中,對海爾智家來說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致謝
因篇幅限制未能將所有內容附上,但感謝多位專業人士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及豐富案例,特別致謝(排名不分先后):
海林節能董事長李海清、國美智能總經理徐燕松、TCL家電集團CTO、海爾云廚商務運營、長江證券分析師管泉森
參考文獻:
1.《三問海爾智家:私有化開啟新征程》,華創證券,龔源月
2.《智能家居行業走進了死胡同》,虎嗅網,曾響鈴
3.《對話海爾U+:三大核心技術 海爾智家如何構建智慧家庭新生態》,同花順財經
4.《2020中國智能家居生態發展白皮書—從全屋智能到空間智能化》,CSHIA Research
責任編輯:xj
-
家電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011瀏覽量
34413 -
海爾
+關注
關注
7文章
991瀏覽量
44680 -
智能家居
+關注
關注
1928文章
9581瀏覽量
18559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