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識別系統早已在機場、火車站和智能手機上使用,但它們的應用范圍正日益擴大到公共和私人空間。本期Nature探討了這項技術的力量和缺陷。從誤判到隱私、道德與人權,面部識別是否被濫用了呢?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威廉姆斯正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的家中,一通電話打進來:我們是警察局的,已經掌握了你盜竊的事實,你可以投案自首。
他不以為然,直到一小時后,警車駛來,在妻子和女兒的面前,威廉姆斯被戴上了手銬,以「盜竊罪」被逮捕。
茫然而憤怒的威廉姆斯被押上了警車。
在審訊室,威廉姆斯才知道了自己「犯案」的過程:偷盜了當地的高檔商品店鋪,偷走了5只價值3800美元的手表。
威廉姆斯當然喊冤,一位老老實實的上班族又怎么可能去偷東西呢?
可警察接下來拿出來的「證據」,卻讓他有口難辯。
這是一張監控畫面的截圖:畫面中的男子身穿黑色衣服,頭戴紅色帽子,那是一頂圣路易斯紅雀隊的隊帽。
畫面中的人與威廉姆斯唯一相同的點就是:他們是身材相似的黑人。
「這不是我!你以為所有黑人都長一樣嗎?」威廉姆斯憤怒地質問道。
「電腦說是你。」警察說。
根據人臉識別算法,系統給威廉姆斯定了罪。
用「面部識別」抓人,42人被標記,8人真有罪
人臉識別技術不只在底特律的警察局使用,事實上,這已經成為警察辦案的重要工具。
而且,深受警察們信任。
故事中的主人公威廉姆斯被證明了清白,因為他有比面部識別更強有力的證據——不在場證明。
但疑問也來了,面部識別真的奏效嗎?畢竟,誤判的后果會給被害人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
2016年至2019年間,倫敦的首都警察實驗室測試了實時面部識別技術,他們在一輛警車的控制室里監控一些試驗。
「這就像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樣,」 達拉格·默里說,他是爾切斯特埃塞克斯大學的一名法律學者。當攝像機掃描購物中心和廣場上的路人時,圖像會傳回貨車內的電腦。
系統在人臉周圍畫出矩形,并在直播中識別出人臉。然后提取出關鍵特征,并將其與觀察名單中的嫌疑人進行比較。如果有匹配,它就會從直播中提取圖像,同時從觀察列表中提取圖像。
圖源:《編碼偏見》
在查看對比結果后,警方會決定是否沖出去阻止這名「嫌疑人」,或者逮捕他們。
該系統由總部位于東京的科技巨頭 NEC 銷售,該軟件標記出了42個人;警察以「不可信」為由駁回了16個,但還是沖出去阻止了其他人。最后,其中4人在人群中消失了。在剩下的22人中,有8人被證明是的確有罪的。
警察們認為,考慮到系統已經掃描了成千上萬張面孔,其準確率還是不錯的。
2018年,計算機科學家 Timnit Gebru、當時還在紐約市微軟研究院的 Joy Buolamwini 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他們發現,在識別女性和有色人種的性別方面,領先的面部識別軟件包的表現要比識別男性和白人的表現差得多。
這引起了人們對面部識別的巨大爭議。
今年6月,全球最大的科學計算機協會——位于紐約市的計算機協會敦促私人和政府暫停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理由是「基于民族、種族、性別和其他人類特征的明顯偏見」。
深度學習引入識別系統,更準確但仍有偏見
十年前,「深度學習」被引入這個領域以來,從那時起,人臉識別的準確性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它足夠好,可以用于低質量的「野外」圖像,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
這大多數都涉及一個多階段的過程,使用深度學習來訓練大量數據集上的大規模神經網絡來識別模式。
人臉識別系統通過分析人臉的幾何形狀來生成「faceprint」,這是一種可以用來識別或確認一個人的生物特征識別系統。另一種用法是面部分析,通過性別、年齡、種族、情緒等標簽,給一張面孔下定義。
典型系統中的第一階段,定位圖像中的一個或多個人臉。
監控攝像頭拍攝的人臉,可能會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這使得他們比標準護照照片更難識別。算法將在數百萬張照片上進行訓練,以定位人臉上的「標志」 ,比如眼睛、鼻子和嘴巴,它將信息提煉成一個簡潔的文件,大小從小于100字節到幾千字節不等。
接下來的任務是將面部「正常化」 ,人為地將其旋轉成一個正面、光線充足的圖像。這樣就產生了一組面部特征,可以與從現有的面部數據庫中提取的特征進行比較。這通常包括在受控條件下拍攝的照片,比如警察的啞照。由于特征表示是緊湊的、結構化的文件,計算機可以快速掃描數以百萬計的文件以找到最接近的匹配。
將人臉與大型數據庫(稱為一對多識別)進行匹配是人臉識別系統的兩種主要類型之一。另一個是一對一的驗證,這是一個相對簡單的任務,確保一個人符合自己的照片。它可以應用于任何事情,從解鎖智能手機到國家邊境的護照檢查。
在進行了一些對比試驗后,得出結論: 大多數數據包對白人男性面孔的準確度往往高于對有色人種或女性面孔。特別是,在數據庫中被歸類為非洲裔美國人或亞洲人的面孔,被錯誤識別的可能性是被歸類為白人的面孔的10-100倍。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假陽性。
另外,戶外、光線不好或者圖像顆粒狀可能會影響匹配率。
「電腦說是你」,真假面孔誰來定?
在一對一的驗證方面,例如確認護照或智能手機的合法擁有者,人工智能已經變得極其準確,甚至與眼睛最敏銳的人類一樣嫻熟。
在這個領域,前沿的研究目前集中在偵測惡意攻擊上。例如,用于解鎖手機的面部識別系統,很容易被照片欺騙。
「3D 面部識別效果更好。」Jain 說,「但現在最大的挑戰是高質量的面具。」在一個項目中,Jain 和他的合作者正在通過運用皮膚紋理來檢測出「假面孔」。
但是,正如默里所發現的那樣,一對多的驗證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盡管有了足夠多的觀察名單,但被標記為假陽性的數量很容易超過真實的結果。
今年一月在英國加的夫舉行的一場足球比賽中,抗議面部識別的橫幅(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流感大流行之前)。
當警察通過面部識別監測犯罪行為,必須迅速做出阻止某人的決定時,這個問題就顯現出來。而在緩慢的調查中,面部識別同樣也會發生錯誤。
文章開頭所說的威廉姆斯被警察的面部識別辦案系統誤判的事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律師菲爾 · 梅耶爾認為,這項技術應該被禁止。「這種方法行不通,即使它行得通,對于政府來說,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結果,用這種方法來監視自己的公民仍然是非常危險的。」
在美國公民自由協會的投訴發生后不久,底特律警察局長詹姆斯 · 克雷格承認:如果該軟件單獨使用,「96% 的情況下」會錯誤識別案件。
出于對種族偏見和歧視的擔憂,在過去的18個月里,至少有11個美國城市禁止公共部門進行面部識別。但底特律警方仍在使用這項技術。
2019年底,警方采取了禁止直播監控的政策,并且規定只對靜態圖像和用于刑事調查的一部分動態圖像使用該軟件。
「而威廉姆斯是在該政策實施前被捕的」克雷格在6月份時說。
面部識別分析的其他方面研究,比如試圖根據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推斷出他的性格,則更具爭議性。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這種方法并不奏效ーー即使是最好的軟件也只能根據人猜測的圖像進行訓練。
但是世界各地的公司仍然在購買未經證實的技術,這些技術被一些企業用在面試中,根據求職者談話的視頻評估求職者的個性。
阿利坎特的計算機科學家紐里亞 · 奧利弗認為,政府應該規范面部識別和其他潛在技術的使用,以防止濫用。
奧利弗是一家名為歐洲學習與智能系統實驗室(European Laboratory for Learn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的區域網絡的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他表示:
「系統在未經適當評估其性能,沒有經過驗證和再現性的情況下就被廣泛使用,后果是難以預測的。」
「面部識別」濫用帶來對隱私、道德和人權的擔憂
一些法規提案要求當局建立準確性標準,并要求人類審查任何算法的結論。
但是,渥太華互聯網基金會 Mozilla 的技術研究員、專門審計面部識別系統的德博拉?拉吉(Deborah Raji)表示:基于 NIST 基準的標準本身太低,不足以證明部署該技術是合理的。
Deborah Raji 專長于審計面部識別系統
今年,Raji,Buolamwini 和 Gebru等人發表了另一篇有關商業系統性能的論文,他們指出,盡管一些公司在對淺膚色和深膚色面孔進行性別分類方面有所改進,但他們仍然無法準確猜測一個深膚色面孔的年齡。
「目前的評估過程非常不成熟,每當我們建立了一個新的評估維度,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行業的表現并不像它認為的那樣。」Raji 表示。
「重要的是,公司應該更多地披露它們如何測試和訓練面部識別系統,并與使用該技術的社區進行磋商。」
紐約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法律學者 Amba Kak 認為,技術標準不能阻止面部識別系統被用于歧視性用途。
「這些系統是否會成為警務中普遍存在的歧視做法的另一個工具? 」卡克補充說,「人類操作員往往最終只是確認系統的偏差,而不是糾正它。」
諸如蘇格蘭場的外部審查等研究表明,人類往往高估這項技術的可信度,即使他們看到了電腦的虛假匹配旁邊的真實面孔。
Kak和其他人支持暫停使用任何面部識別技術,這不僅是因為該技術還不夠好,還因為需要就如何防止其被濫用進行更廣泛的討論。
默里表示,「這項技術將得到改善,但是人們仍然懷疑對無辜的人們進行永久搜索的合法性,以及把人們列入觀察名單的標準。」
對隱私、道德和人權的擔憂正在增長。
印度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識別計劃,其中涉及使用面部識別來建立名為Aadhaar的巨型國家身份證系統。
生活在印度的任何人都可以去Aadhaar中心拍照,系統會將該照片與13億人的現有記錄進行比較,以確保申請人尚未使用其他名稱進行注冊。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體系,」曾擔任該體系顧問的賈恩表示,「它的美妙之處在于,它確保了一個人只有一個身份證。」
但批評人士稱,這項法案將非身份證持有者變成了二等公民。還有人稱,這項法案被用來在選舉前將合法公民從選民名單中清除。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家、現代人工智能研究所(AI Now Institute)聯席主任凱特?克勞福德(Kate Crawford)表示:
「在歷史的這一點上,我們需要更加懷疑那些聲稱我們需要更加精確的公共監控形式的說法。」
2019年8月,克勞福德呼吁政府暫停使用面部識別算法。
但與此同時,在宣布其試點項目成功后,蘇格蘭場在一月份宣布,它將開始在倫敦各地部署實時面部識別系統。
責任編輯:PSY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00瀏覽量
269333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2瀏覽量
81975 -
識別系統
+關注
關注
1文章
138瀏覽量
18816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04瀏覽量
12124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