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知情人士介紹,創建于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巢生實驗室(Nest.Bio)已于 11 月落地北京,將于近期試運營。這家生命科學領域的新型實驗室孵化機構近年來在波士頓、新加坡以及杭州等地迅速擴張,沿襲波士頓的傳統,巢生實驗室不僅運營模式上依托于高校背后的產業集群效應,地理位置上也靠近清華、北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微生物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發機構,位于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
與傳統孵化機構大不相同,巢生是集研發、孵化、商業驗證、投資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巢生實驗室作為平臺的一部分,不僅提供場地和資本服務,還配備了設備齊全的中心共享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培養實驗室、成像平臺等多類型、多功能的實驗室,支持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多學科領域實驗要求,企業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所需要的實驗儀器和實驗空間,支持工業訂制化的 Lab-as-a-Service(LaaS)新型模式。
與此同時,巢生還擁有專業的實驗室背景運營團隊,為入駐企業配備專業的實驗器材和可定制的實驗室、一站式的企業落地服務,以及巢生全球化生態網帶來的優質資源和投資。
成立至今三年的時間,巢生實驗室平臺平均入駐率均達到 90%,北京實驗室也已蓄勢待發,將于近日正式揭幕,目前已經全面開啟招租。
日前,生輝專訪了北京巢生實驗室負責人、巢生資本投資人周悅欣博士,對這家低調的機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知。
周悅欣博士向生輝表示,巢生實驗室最早源起波士頓,如今選擇回到中國,正是因為看到了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的高速發展和對技術創新的極大支持和鼓勵。
首先是對創新技術的迫切追求。以中國創新藥產業為例,2015 年啟動的藥政改革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改革大幕徐徐拉開,新藥的臨床試驗速度加快。優先審評政策、上市許可人制度加速落地,中國的新藥審批與國外的時差急劇縮小。與創新藥產業鏈緊密相關的生物技術、原料供應、研發與生產外包等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迸發之態。
此外,在很多研究領域,中美之間的技術代差逐漸減小,國內的生命科學領域開始強調源頭創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勇于做出有益的嘗試。
同時,海外人才的大量回流和本土人才培養逐漸進入收獲期,為中國的創新技術企業輸送了關鍵人才。上世紀 80 到 90 年代的公派出國潮中,一大批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接受先進的生物醫藥教育并留在國外,進入世界頂級藥企的管理層,積累了大量新藥研發全流程經驗。而這些海外人才在 21 世紀初開始陸續回國,成為國內生物制藥創業潮的拓荒人。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在國內人才政策以及國際形勢的雙重作用力下,生命科學行業掀起了又一場歸國創業潮,大量擁有海外學歷和就業背景的高端人才加速回流。在當下和可以預見的未來,他們將成為中國創新藥研發的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周悅欣也指出:“隨著中國第一批創新藥產品逐漸獲批上市,部分國內創新藥企高管也積累了豐富的新藥研發、臨床研究和上市的實戰經驗,這些高管也成為了新一批初創公司的人才來源之一。”
中國生命科學產業前景向好。巢生實驗室首先在杭州落地,孵化了一批創新技術企業;如今來到北京,也得到了中關村科學城的大力支持。
據介紹,即將在北京開幕的巢生實驗室,空間面積近 3000 平方米,位于北京海淀區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這一生命科學創新核心腹地,毗鄰清華、北大等頂級科研院所及創新機構。
圖丨巢生北京實驗室——辦公空間(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生命科學領域,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合作正在變得日益常見。早在 20 世紀初,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就曾深刻指出:“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從物理到化學,從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學的連續的鏈條,這是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如今,交叉學科正不斷激發著生命科學的源頭創新。
從波士頓到北京,巢生選取高校周邊區域作為實驗室的所在地,正是有意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之上推動“學科集群”的進一步形成和完善。從社會機構的角色出發,促進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三方更緊密地結合,使學科集群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集群創新的需要。同時,落地中關村地區還為來自各個高校、不同學科的跨學科人才間的交流和協作創造了一個便捷的物理場所,生命科學領域內更多的思維碰撞也將在此孕生。巢生希望這里成為生命科學領域與其他領域碰撞的樞紐。
從實驗室切入,解決“從 0.1 到 1”的行業痛點
客觀來說,國內生命科學行業還存在一些尚未得到解決的痛點,某些行業痛點也正是巢生實驗室所希望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國內生命科學的源頭創新相比部分發達國家而言,仍然相對缺乏。
2020 年發布的《自然》雜志指數顯示,中國對高水平科研產出的貢獻很大,尤其是中科院在化學、物理、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的產出均居全球首位;然而,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的實力尚需提升,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產出量前十名的榜單中,沒有一家中國機構或高校上榜。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科學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趕發達國家,在一些領域,國內科研界和產業界的理論研究和技術轉化都日漸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其次,國內資本市場成熟度仍然不高,一級市場退出渠道仍然相對單一。一方面,一級市場對新藥的大規模投資肇始于近五年,二級市場的大門才剛剛被叩開;另一方面,國外中小型 Biotech 被國際大藥企收購、投資機構通過并購退出已是尋常事,這種行為刺激了整個市場的再循環,而國內一級市場的退出路徑仍然集中于 IPO。目前,國內藥企的并購能力與國際大藥企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并購活動并不活躍。
最后,科研成果的商業轉化渠道仍然不完全通暢,初創項目缺乏扶持,處處掣肘、分身乏術。這也是國內生命科學行業長期以來的“痼疾”,其根源在于早期技術孵化環節的相對滯后。
在生命科學產業的“搖籃期”助力企業成長的機構和角色,目前國內主要是孵化器和產業園兩種模式為主。然而,這兩種業態大多聚焦“從 1 到 10”、“從 10 到 100”的階段,也就是創業項目的成長和商業化階段,涉足到“從 0.1 到 1”的階段,關注科研成果商業轉化、關注科研本身的價值的仍屬少數。這就造成了生命科學企業起步階段的服務缺口。
“生命科學項目需要專業的場地、實驗室和器材,在起步之初投入就非常大,和互聯網初創項目有很大的差異,這意味著‘車庫創新’在這個行業是行不通的。”周悅欣告訴生輝。
如果在創業初期,初創項目能夠擁有一個“管家”來幫助科學家們打點好器材、場地和實驗室這類瑣事,讓科學家甩開包袱、專注于科學本身,創業的第一步就會走得更快、更穩健。
圖丨巢生北京實驗室——實驗室區域(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巢生實驗室的空間內,既有百平米獨立實驗室可面向一定規模的企業,也有共享實驗平臺向需要驗證科研想法的科學家開放,充分靈活適配科學家與創業者在不同階段的差異化需求。讓科學家們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進行科研轉化,促進生命科學領域加速發展,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
除了專業實驗設備和專業實驗室之外,已經在波士頓、新加坡、杭州實現成熟運營的巢生實驗室,還擁有著全球化的獨特軟實力,大大有別于其他常規實驗室:
在技術轉化和創新創業咨詢方面,巢生與國內外高校頂級專家合作,為項目提供技術轉化/創新創業相關咨詢服務;
在項目落地、工商注冊、政策申請、運營管理方面,巢生得到中關村科學城的大力支持和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深度參與,多方協助初創項目快速落地;
在資本支持方面,巢生依托自身資源,與業內多家頂級機構以及國際藥企研發中心合作,為初創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本支持;
在專利申請,授權和分析方面,巢生已經成功幫助多個項目進行跨境專利引進,長期與國內外各大一線律所深度合作;
在組建團隊和人才引進上,依托巢生生態系統的國際資源、緊密聯系國內高校,協助項目招聘和人才引進;
在業務開展、上下游合作方介紹上,巢生聯合旗下投資/合作項目,對接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鏈合作資源。
“我們希望在中國生命科學行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填補尚未被滿足的市場空白,助力初創項目完成從 0.1 到 1 的起步階段,為國內科研成果鋪平商業化的道路。” 周悅欣介紹道。 多重背景創始團隊,打造強大綜合能力 在中國,除巢生實驗室之外,同樣專注“從0.1 到 1”階段的還有高校的“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技術轉化辦公室)、國際大藥企的創新中心,以及知名產業園區的早期孵化器。 和多個不同的玩家站在同一條跑道上,巢生實驗室的信心來源何在?這或許要歸結于巢生的多元化團隊所具備的全球化、綜合型、專業化背景構成。 巢生核心團隊大多畢業于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學府,擁有創業、投資、投行等多重背景。 懂技術、懂創業、懂投資、懂實驗室管理運營的巢生核心團隊,不但對于實驗室的管理、運營十分了解,同時對于生物醫藥領域技術轉化、科學家創業時的需求和痛點更加清楚,對于科技研發與創新十分支持,因此與入駐企業溝通更加順暢,能夠在技術研發、投融資、公司戰略規劃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我們在科研、創業和投資方面的多重背景以及全鏈條的產業資源,讓我們能夠幫助企業走得更快更好。”周悅欣對生輝說道。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沒有明顯短板,這樣的實力是國內許多其他專注于 “從0.1 到 1” 階段的玩家所并不具備的,也意味著巢生有能力快速、高效地打通整個鏈條,為初創公司提供更好的助力。 以張鋒、David Liu 以及 J. Keith Joung 三位 CRISPR 領域的 “大神級人物” 聯合創辦的新公司 Beam Therapeutics為例,這家公司 2018 年入駐巢生位于波士頓的實驗室,并渡過了起步階段關鍵的 9 個月,平穩地過渡到其獨立實驗室,于今年 2 月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目前為止,巢生作為第一輪投資機構,參與孵化了高誠生物(HiFiBio Therapeutics),呈源生物 (Rootpath),Engine Bio,Paq Therapeutics,恩和生物 (Bota Biosciences) 等多家生命科學創新技術企業。研究領域包括單細胞技術、TCR-T 合成免疫學、蛋白質降解,以及合成生物學等,覆蓋了生物科技創新的最前沿領域。這些公司與多家國際藥企包括 Gilead,Bayer,Amgen,Takeda 等都有深度合作。對前沿技術的學術敏感性以及國際化的視野,讓巢生團隊敢于突破性技術進行獨立判斷和長期投入支持。巢生參與孵化的項目在過去 3 年時間的總募資額超過了 3 億美金。
“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促進生命科學行業里的極度創新和有效轉化。”巢生創始人 Cheryl Cui 向生輝表示。 成立短短的三年時間,巢生極度創新和有效轉化的商業邏輯得到了初步驗證。而現在,在北京,巢生期待幫助中國本土的優秀企業創造更多生命科學領域的顛覆性創新。 -End-
責任編輯:lq
-
實驗室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9瀏覽量
19184 -
麻省理工學院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瀏覽量
6883
原文標題:源起波士頓,三年孵化項目總募資超3億美金,巢生實驗室正式落地北京!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