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不想談那些太過玄乎、又很難落地的思維方式。
以下這3種思維方式都極具實操性,也是自己走了不少彎路、踩過很多大坑后,由衷覺得相見恨晚的,分享一波。
關于每種思維方式,我都會清晰地介紹:
1)它是什么?
2)適用場景有哪些?
3)具體該怎么操作?
1、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是以事物的結構為思考對象,來引導思維、表達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考方法。
這樣的解釋可能還不夠白話,那么看下面這張圖,你會一下get到結構化思維的本質:
這張思維導圖將產品經理原來散亂的工作職責,通過一定的維度,如立項、前期調研、項目迭代、運營、實施等進行了歸類分組,從而讓整體信息更有條理和邏輯,也更方便記憶和查找。
★適用場景:搭建知識體系、撰寫內容大綱、進行工作匯報
★ “結構化思維”運用到工作匯報中:
在這之前,先假設你是接受工作匯報的領導,你看到了這樣一段口頭匯報:
客戶希望我們針對他們的需求做一些改動,這個需求還是有點急的,希望領導能夠跟技術部門的同時協調下,我們這段時間可能會加班。客戶也已經決定采購我們的產品了。
這樣的一個口頭匯報,你作為領導,是不是很難第一時間get到重要消息。
用“結構化思維”進行工作匯報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這樣的:
1)先說主題/最重要的消息,比如:
客戶決定采購我們的產品了。
好消息、重要的進展、主題內容,一定要先說。
2)后搭架子,進行進一步解釋補充,比如:
但是客戶也提出了一點希望。希望我們針對他們的需求做一些改動。
請領導能夠跟技術部門的同事協調一下,我們這段時間可能會加班。
整個口頭匯報一目了解,先讓領導了解到你的工作成果,后續提出需求就更順理成章,領導也更容易接受。
如果是書面匯報,同樣可以采取這樣的策略。我自己就比較經常用MindMaster列匯報框架,然后有針對地往其中填充內容,也不用擔心遺漏匯報事項。
2、以終為始思維
以終為始,其實就是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之一,意思是說做事之前,認清方向。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愿景和目標,并據此塑造未來,全心專注于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及目標之上。
它本質上是一種逆向思維,是從最終的目標出發,逆向考慮實現目標需要什么資源/行動,并且制定計劃一步步實現。
★適用場景:制定月度運營規劃/年度工作計劃
★“以終為始思維”運用到月度經營目標制定上:
比如我們想要提升下月淘寶店鋪銷售額,根據 銷售額=流量*客單價*轉化率 的公式,我們可從流量、客單價和轉化率三方面著手。
以提升轉化率為例,我們可以將這單一目標具體拆解為詳情頁優化、主圖優化、活動促銷、品牌、客服等可行辦法。
以終為始,說成大白話,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目標導向,做的就是將大目標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
短期目標的拆解可能相較簡單,但當我們面對的是長期目標,比如1年、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目標時,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執行策略都會呈倍數增加,單純靠人腦想象,是很難完成細致拆解的。
所以我遇到這種長期目標的拆解,一般會用MindMaster思維導圖軟件先搭框架,然后再不斷細化。
值得一提的是,MindMaster思維導圖軟件有個云文檔功能,一個賬號登錄,支持PC、APP和Web共享文件,方便我們隨時調整導圖內容。
3、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顧名思義,它會給新知“開綠燈”。具有綠燈思維的人,往往能以一種以開放的心態去對待新知(即使顛覆自己原有認知),認為這正是自己成長和提升認知的機會。
有人指出: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說的其實就是一種綠燈思維。
與之相對的是紅燈思維。抱持紅燈思維的人其實很“危險”,他們會主動屏蔽其他不同于自己的觀點、可能性,也會經常因為觀點不合與人爭得面紅耳赤,總是想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在他人身上。
★適用場景:與他人溝通交流
★ “綠燈思維”運用到日常溝通交流中:
當別人在提出建議或者不同觀點時,我們可以把關注點轉移到問題/觀點本身,去思考問題產品的根本原因,去嘗試了解對方不同觀點的依據,而不是習慣性“奮起反擊”。
我們也可以多逛一些MindMaster思維導圖社區,去主動接觸更多不同的觀點,鏈接不同世界的有趣的人,而不是一直活在自己構建的世界里,固步自封。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