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尋找100位鋰電人,口述10年記憶”是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十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策劃之一,高工鋰電將挑選100位具有代表性的從業者,包括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企業領袖、技術研發、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代表介紹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個人視角管窺行業變遷。
“小電池,高科技,大有作為”。從863計劃到973計劃,鎳氫、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新型二次電池及其材料、裝備一直是國家層面關注的重大課題,現在更成為國家新能源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從龍,風從虎”,無窮的想象空間,無量的成功機會,無盡的市場容量,“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三十年里這個行業可謂風云際會,同氣相求。
政府、大學、研究院和企業,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投資人、投機者紛至沓來。國家與政府的大力資助,國內外企業的大量投入,投資機構和有錢人的積極介入,使整個行業取得巨大的進步和成功。積水成淵,點點滴滴的漸進成就了現在的繁榮。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行業,涌現了許多成功的企業,例如比亞迪、寧德新能源、贛鋒鋰業等;也成就了一大批院士、科學家和企業家,如王季三、陳立泉、吳鋒、楊裕生、王傳福、曾毓群等。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風云變幻,大起大落,時空的浪花淘盡了許多企業和投資者的行囊,有無數的企業“出師未捷身先死”,倒在途中或出發的路上,例如天津和平海灣、中山新四達、新鄉環宇、廣東沃特瑪等;還有許多企業或曾閃亮星空,或者始終默默無聞,為這個行業也做出過許多貢獻,提供過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尊重。
海四達生逢其時,雖不是行業里的最閃亮的星,卻是一顆歷久彌新的吉星。
在這風云際會的大時代里,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產品迭代層出不窮,設備升級周期愈短,面對蜂擁而入的競爭者,海四達能堅持到今天,除了有點運氣,主要依賴全體員工不懈的努力和堅持的毅力。
1994年2月開始試車。雖然十八所盡了最大努力,但由于它是研究所,缺少產業化的經驗,正極浸漬、負極涂布、滾槽、封口、檢測等崗位的設備或工藝都有較多問題,無法保證產品質量。面對這個“交鑰匙”工程,我們不去追究責任,雙方不分彼此共同解決問題。為此贏得了時間,取得了雙方長期真誠合作的信任。
試車成功后,1995年4月18日我們廣發“英雄帖”,不分厚薄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同行參觀我們產線,無保留地交流技術。這種在行業內絕無僅有的做法,為我們向其它企業學習帶來了方便。
不久,我帶領邵三妹、徐中元、李曉中等同事,赴廣東佳力、森萊、新四達、綿陽756、新鄉755等工廠參觀學習,收獲很大。二次電池行業內我們競爭和趕超的對手主要是日本三洋、松下、韓國三星、LG,國內企業應該互相開放,共同進步。可惜業內持有這樣觀點的人現在越來越少了。
投產后碰到的最大困難是產品決策“梯子靠錯了墻”,不符合市場需求。當時生產的AA型電池民用市場需求量很小,又不適合工業配套。1994年8月初,韓來友先生轉告我們上海新特浩電動工具廠急需SC型電池替代三洋進口。
為了生存,我們聞風而動。新特浩潘亞平董事長表態:只要質量合格,你有多少電池我要多少。連SC電池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的我和高洪亮當場答應對方只要三洋電池六折價錢,保證兩個月后交貨。
為了實現承諾,技術、供應、生產協同攻關,十月一日前必須拿出合格產品向國慶獻禮。在上海新宇電池廠孫揚成師傅等人的幫助下,經過50個晝夜的奮戰終于拿出了基本合格的產品。這次成功是海四達能否在初期成活的關鍵,1995年實現盈利1000多萬元,否則就會夭折在襁褓之中。當時的產品質量還不穩定,經常有漏液、爬堿等缺陷,但憑良好的性價比暢銷了兩年多。
去年潘總到訪海四達,我是懷著感恩的心接待他的,25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海四達在中國鎳鎘、鎳氫電池和電動工具行業內一戰成名。同期,銷售部門也慢慢打開了香港轉口貿易市場,在應急燈和小家電市場遍地開花,海四達經營進入了穩定期。
比亞迪和環宇電池的興起給我們增添了巨大壓力。它們正極使用泡沫鎳涂覆工藝,而我們采用羰基鎳粉燒結工藝,二者成本相差很大,前者設備投資也少很多。我們雖然有質量上的優勢,但不斷的價格戰讓我們的市場逐漸縮小。
為了尋求便宜的羰基鎳粉,2000年元宵節我忍受著兩根肋骨骨折的疼痛與馮國鈺奔赴俄羅斯。
這真是一次痛苦的幸運之旅!
在涅瓦河上掉進冰洞,感冒發燒到40度,無醫無助命懸異國他鄉。幸運的是聯系到了俄羅斯最大鎳粉生產商NORILSK,隨后以每噸10200美元鎖定價格訂了800噸羰基鎳粉。后來幾年鎳價一路飆升,國內價一度高達人民幣45萬元/噸。執行這張合同過程中,我公司取得市場差價5000多萬元。
公司利用這筆差價降低了產品成本,維持了市場銷售份額,同時也優惠了客戶。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時間段我們實現了圓柱電池正極泡沫鎳工藝改造,提升了成本競爭力。要是沒有這樣的運氣,也許海四達難以度過那個鎳價高揚的寒冬。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不同于堿錳等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要反復充放電、安全使用數百上千次后還要保持特定的性能。公司初期因理論和經驗的缺乏,質量體系也不太健全,產品合格率比較低,特別是幾次批量質量事故,如電池爬堿漏液,小電流浮充性能差,自放電等曾嚴重影響企業效益。這些教訓讓我們明白必須盡快提升海四達的技術和裝備水平。
1995年10月,經袁樹人先生介紹,我和田思民、邵陽電池廠的李慶之廠長等赴以色列塔列蘭公司談判引進電沉積設備。該設備的引進,極大地提升了負極強度,使海四達的圓柱鎳鎘電池品質成為國內最優。以色列商會副會長阿姆斯.猶丹全程陪同我們考察談判,參觀耶路撒冷、戈蘭高地,巴勒斯坦治理區域。在他私人花園的夜空下跟我們講述中東地緣政治、教派起源與紛爭,中以傳統友誼,從另一個層面提升了我們對宗教、政治、經濟的認識與思考。
為提升燒結電池性能,2000年9月,我在余國華總工的陪同下到德國VARTA公司購買燒結電池技術和設備。結果以非常低的價格把他們的技術、設備連鍋端了回來,直至今日它還是國內之最。我們依靠它生產了大量的地鐵電池,航空和出口極板。引進設備時,同以色列、德國專家的交流對我們技術人員的幫助也非常大。武漢大學李國棟教授為我們請來了俄羅斯、烏克蘭、法國SAFT的專家進行技術交流,也是受益匪淺。
更不能忘記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高效岳、唐定驤、邱德瑜三位教授以比較正規的方法培訓了我們第一批研發人員,為工程技術中心的成立打下了基礎。為提升工程技術中心的人員素質,中科大教授鄭化桂、季明榮親臨公司,花了一年多時間面對面指導,共同搞產品研發。以技術進步提升產品質量是海四達的生存之道!
“科技為先導打造核心競爭力”,是我們堅定的選擇。二次電池的技術和產品在不斷升級迭代,海四達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每年投入科研、新產品開發和技改的經費超過銷售額的10%,三十年里公司承擔863計劃專項、國家火炬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等省部級項目40多項。
建廠初期,許多原材料和零部件都是外購,價格很貴,供貨也不及時。為了降低成本我們決定延伸產業鏈。化學工程師徐中元、施玉昌等搞循環經濟,回收廢鎳、廢水中的氫氧化鎳、氫氧化鈷再生產硝酸鎳、硝酸鈷,消耗降低了三分之一;洪寶昌、曹云康、顧正東等機械工程師自己開發沖孔鍍鎳鋼帶、電池殼、蓋帽等。不僅保證了質量,大大降低了成本。
沖孔鍍鎳鋼帶原來從德國進口訂貨周期6個月,14萬元/噸,自己生產成本不到6萬元,電池殼、蓋帽等也降低價格10%以上。效益就是這樣被公司的能工巧匠點點滴滴摳出來的。
海四達和國內許多企業一樣,對鎳氫電池的發展曾寄托巨大希望。我們也投入過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僅建設了產線,產品質量也相當好。很可惜,它“生不逢時”!
鋰離子電池技術的迅速成熟與進步,對它形成了性能上的碾壓,鎳鎘電池成本上的優勢又有效阻擋了它對市場滲透。它在“嚼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不冷不熱中度過了寶貴的三十年。最早那批專注鎳氫電池的企業,基本上都走向關停并轉。海四達也只能移情別戀鋰電。
1992年天津CIBF展會上我第一次看見鋰離子電池,是日本SONY公司的18650電池和極板。
陳景貴所長說:那是二次電池的未來。那時起她就成了我們追逐的夢!從高能鎳鎘起步,到鎳氫電池,再開發鋰離子電池,我們追逐的腳步從未停歇。各種極板工藝,燒結、刮漿、浸漬、壓延、干粉、電沉積、轉移涂、擠壓涂,我們都曾嘗試;各種形態,圓柱、扣式、軟包、塑鋼鋁方殼,我們都曾做過;各種正負極材料,羰基鎳粉、球形亞鎳、鎘球、氧化鎘、稀土儲氫材料、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三元鋰、石墨、硅碳我們都曾用過。“技管并舉,理實交融”,海四達已成為國內二次電池品種最多,規格最全、產業鏈最長的企業。
早在2001年我們就在先期研發的基礎上籌建鋰離子電池生產線,雖然產能只有200萬Ah/年,設備也比較簡陋,但也算得上國內較早的產線。期間,集聚和鍛煉了唐琛明、王興威、沙永香、徐荷蓮、宋金保等公司第一批鋰電技術人員。鋰電開發初期曾得到過郭鳴鳳等老師的指導,隨后的技改時,業內秦興才、王金良等許多專家都給予過我們幫助,應該對他們表示感謝。
經歷了多次的搬遷、改造、擴產、新建,我們現在的產能已經超過5億Ah/年,增加了250倍。而且正在開辟新廠區,再建一套2億Ah/年的生產裝置。這里還要提一件耿耿于懷的事,2012年公司的上市申報被發審委以“募投建設2000萬Ah/年鋰離子電池項目有市場嗎 ?”的疑問被否決。一直被詬病的上市審批制度由此可見一斑。海四達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超額20倍完成了建設任務,徹底實現了鎳電池向鋰電池的升級。
生產軍品電池是海四達的一個亮點,充滿了光榮與艱辛。緣起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前駐港部隊急需一批手持機電池,而原庫存電池性能無法保證。海四達非常幸運而光榮地承擔并完成了這個任務。
但我們沒有資質!我們不是國有企業,更不是軍隊和電子部直屬的企業,從編外進入軍隊采購體制內,談何容易。
投筆從戎保家衛國曾是我中學時代的理想,這件事重新點燃了我為國防事業做一份貢獻的激情。誓言不惜代價、不計成本,盡最大努力取得軍品生產四證,生產我國武器裝備所需要的優質電池。
為了做好“智能化電池”,專門把黃鐘琪從南京調回啟東,隆力公司的電子和BMS開發部門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鎳鎘到鎳氫再到鋰電,20多年里我們始終是軍品二次電池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已成為國家級軍用電源保障基地。
市場的爆發式增長,能源政策的調整,過度放大了人們對鋰離子電池的期望。前幾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高額補貼政策,使企業、政府、投資人、投機者風起云涌般進入這個行業。產能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至今未了。
放衛星般的鋰電指標大躍進,更是對整個行業的重大傷害,重大安全事故頻發。過猶不及,我希望行業內的專家、企業,特別是制定國家政策的官員以更科學的態度認識鋰電,幫助它健康發展。
長風破浪會有時
李宗盛在《希望》里唱道:“她們是我的希望,讓我有繼續的力量;她們是未來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樣”。海四達就是我們的孩子,她的未來就是我們的希望。
我們希望的海四達不在乎規模大小,發展快慢,是內在的好!好就是對社會有貢獻,對客戶有價值,對員工有擔當,對股東有回報,這才是企業存在的理由。能否做好,除了時勢,最重要的是人。在過去的年代里,我們曾經赤著雙腳,以無產者的姿態踏過崎嶇山崗,穿過攔路荊棘,逐步靠近心中做好的理想。但那是在春天來臨,天地開闊、江河匯聚成川、萬物肆意生長的年代,更慶幸的是我們看對了大趨勢。
半個世紀的的旅程中,海四達每天都在進步,無論文化、技術、管理、資本都有了點積累,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更寶貴的是一大批年輕人為了實現“百年企業,全球前行”的目標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他們更有理想、更具活力、更專業。
但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時移世變會快速顛覆昔日的規律和記憶中的圖像,昨天的五彩繽紛,也許明天就黯然失色。
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對我們的人才知識結構、管理理念構架產生巨大的沖擊;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貿易保護、技術壁壘、改革開放深度等經營環境都會給企業的未來增添新的變數和考驗。
企業在發展與競爭中如何把握行業和商業大趨勢,不斷超越他人和超越自我,把海四達做得更好,行得更穩、離理想更近,是海四達新的管理團隊需要思考的最重要課題。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前進的途中永遠不會一帆風順,依靠團隊和集體的力量戰勝困難是海四達的傳統。祝愿海四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可以期待,海四達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直到她的一百年越來越強,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lq
-
鋰離子電池
+關注
關注
85文章
3243瀏覽量
77802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35瀏覽量
107637 -
二次電池
+關注
關注
0文章
39瀏覽量
9780
原文標題:十年記憶 | 海四達董事長沈濤:風云際會三十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