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0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暨IC WORLD學術會議”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發表了題為《中國芯呼喚產業導向的技術支持》的演講。
他提出,商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唯一標準,成套工藝是芯片技術水平的集中標志。后摩爾時代,產業技術發展趨緩,給了行業追趕者機會。要抓住機會,必須樹立產業技術導向的科技文化,而非簡單的成果應用。
“中國芯”產業注定艱難
來源:麥肯錫《中國與世界》
據麥肯錫《中國與世界》報告,在光伏面板、高鐵、數字支付系統、電動汽車等行業,中國企業本土市場份額超過90%。而在半導體行業,中國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占據的份額都很小,而且高度依賴國外技術。 吳漢明指出,當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面臨兩大壁壘:一是戰略性壁壘,二是產業性壁壘。從巴黎統籌委員會到瓦森納協議,都在警示我國必須擁有相對可控的產業鏈,特別是對工藝、裝備材料、設計IP核與EDA三大卡脖子制造環節進行重點突破,這就是中國“芯”面臨的戰略性壁壘。而集成電路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寬的特點給中國集成電路突破政治壁壘帶來極大挑戰。產業壁壘方面,我國集成電路基礎研究薄弱、產業技術儲備匱乏,而世界龍頭企業早期布置的知識產權給后來者的突圍造成障礙。 他總結說:“‘中國芯’產業注定艱難,尤其芯片制造工藝,挑戰極為嚴峻。”從芯片制造角度來看,硅單晶、制造工藝和封裝三大環節中,80%的裝備投入都在制造工藝環節,正是因為投資強度太大,投資回報慢,所以制造工藝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最大的瓶頸。而芯片制造主要面臨三大挑戰:圖形轉移、新材料與工藝、良率提升。
趨緩的摩爾定律給追趕者機會 回顧過去60年摩爾定律所走過的道路,2013年以來,芯片性能、功耗等指標提升速度顯著放緩,甚至達到飽和狀態,其核心原因就是單個晶體管價格已經幾乎無法下降,導致技術達到瓶頸。 據統計,2002年以前,晶體管性能平均每年提升約52%;2002年-2010年,平均每年提升約23%;2010年-2014年,每年提升僅約12%;而2014年-2018年,這一提升已經放緩至3.5%。吳漢明認為:“大概是從2012、2013年起,也就是28nm以后,就可以定義為后摩爾時代。而這一點給我們這些追趕者帶來一些機會?!? 以工藝節點為視角切入,從130nm到如今的14nm,我國芯片制造技術節點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呈現擴大趨勢。
注:全球代工市場不同工藝節點收入拆分 然而,2019年各工藝節點市場份額數據顯示,7nm和10nm只占17%市場份額,83%市場屬于10nm以上工藝節點。意味著相對成熟的工藝節點還有巨大的創新空間和市場潛力。
樹立產業技術導向的科技文化 回顧近60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歷程,事實上我國第一塊硅單晶誕生于1958年,比美國晚6年,比日本早2年;第一塊硅集成電路誕生于1965年,比美國和日本分別晚7年和5年。但其后隨著集成電路走向大規模產業化,我國與世界差距逐漸拉大。1996年我國實現年產6億塊硅集成電路,而美國在1972年、日本在1976年已經實現了這一生產規模,差距達到20年以上。 由此可見,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是產業技術。因此,吳漢明呼吁:“研究是手段,產業是目的。我們的研發一定要樹立產業技術導向的科技文化,而不是簡單的成果應用。” 他認為,商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唯一標準,成套工藝是芯片技術水平的集中標志。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所說:“實驗室技術是單點突破,一俊遮百丑,而產業技術不能有明顯短板……產業技術不是科研機構轉化后的應用開發,而是引導科研的原始動力?!?/p>
原文標題:吳漢明:摩爾定律趨緩給追趕者機會,必須樹立產業技術導向的科技文化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半導體投資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732瀏覽量
423278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7文章
11536瀏覽量
361676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305瀏覽量
218185
原文標題:吳漢明:摩爾定律趨緩給追趕者機會,必須樹立產業技術導向的科技文化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eb0fee55925b,微信公眾號:半導體投資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