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11月27日消息(顏翊)北京市經信局近日發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公眾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桿城市”的發展目標。
《意見》顯示,北京將建立全市統一的地理編碼體系,構筑全市統一時空底座;推進智慧桿塔等可綜合承載多種設備和傳感器的城市感知底座建設;繼續擴大 5G 網絡建設規模,積極推進千兆寬帶接入網絡建設,加快基于 IPv6 的下一代互聯網部署,開展冬奧會(北京賽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的光纜建設。
推動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 5G 建設一體化發展;推動健康云、教育云等行業云建設,承載智慧城市惠民業務;支持發展混合云和邊緣云,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建設北京人工智能超高速計算中心和全球領先綠色數據中心,向全市提供普惠、共性 AI 算力支撐服務等。
《意見》還提到,要加快“三城一區”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超前布局 6G、量子通信、腦科學等前沿技術,開展 5G超高清視頻直播、自動駕駛、自動化物流等典型場景的示范應用,全面提升數字經濟技術創新能力。
以下為《意見》全文: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
(公眾征求意見稿)
為加快推動“十四五”時期北京智慧城市發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結合北京市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行動綱要。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七有”“五性”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推進北京大數據行動計劃,以融合貫通的數據為核心、以廣泛普遍的聯接為手段、以高效安全的新型基礎設施為支撐、以健康可持續的創新生態為原生動力,持續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健康、宜居、安全、韌性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樣板,助力提升城市法治、共治、精治水平。
二、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桿城市。城市整體數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全面泛在感知體系建設規范有序,云網和算力底座穩固夯實,重點領域的智慧化應用水平大幅躍升,“一網通辦”惠民服務便捷高效,“一網統管”城市治理智能協同,開放創新的城市科技新生態基本形成,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根基強韌、高效協同、蓬勃發展的新一代智慧城市有機體基本建成,全面支撐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感知、融匯數據,夯實智慧基礎
強化數據治理能力。推進和完善市、區、街三級數據目錄鏈管理體系,加強市級大數據平臺匯聚、管理和共享開放服務能力建設,持續推動政務數據全量匯通、高頻匯聚。以“城市碼”整合城市多維實體數據,打通線上線下的統籌管理和服務渠道。建立全市統一的地理編碼體系,構筑全市統一時空底座。積極探索建設虛實無縫、融合交互的城市數字孿生體,打造高精度三維地圖實景基礎服務。推動社會數據需求的統采共用、分采統用,積極探索構建政企協同、合作共贏的全市數據融合治理體系。
提高城市感知能力。建立感知終端行業統籌管理的工作機制,形成全市感知終端“一套臺賬”,推動行業感知終端全域聯通。推進智慧桿塔等可綜合承載多種設備和傳感器的城市感知底座建設。建設全市統一的感知管理服務平臺,實現感知數據匯聚匯通和共享應用。統籌視頻數據和傳輸網絡的建設和管理,強化城市感知的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能力,豐富智慧生活應用場景。
夯實網絡和算力底座。持續擴大 5G 網絡建設規模,積極推進千兆寬帶接入網絡建設,加快基于 IPv6 的下一代互聯網部署,開展冬奧會(北京賽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的光纜建設。推動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 5G 建設一體化發展。推動健康云、教育云等行業云建設,承載智慧城市惠民業務。支持發展混合云和邊緣云,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
推動建設北京人工智能超高速計算中心和全球領先綠色數據中心,向全市提供普惠、共性 AI 算力支撐服務。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城市服務(促進)中心等政企聯合模式,推動人工智能服務賦能千行百業。
(二)整合資源、通達渠道,便利城市生活
深化“一網通辦”服務。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統一入口、統一預約、統一受理、統一賦碼、協同辦理、統一反饋,繼續推進“一網、一窗、一門、一次”改革;進一步推動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更多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領域應用,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加速落實指尖行動計劃,分批實現交管、稅務、醫療、不動產等重點服務事項移動端辦理。推動政務服務進“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實現市民就近辦理和身邊辦理。
構建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線上智能客服體系,實現“一網通答”。深化政務服務“好差評”體系建設。推進京津冀“一網通辦”試點工作,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推動民生卡領域的“多卡合一”和電子卡應用。打造數據同源、多端同步、千人千網的個性化政務服務,從“人找服務”轉變為“服務找人”,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持續增強政民互動效能。圍繞“七有”“五性”要求,開展 12345 市民服務熱線綜合評價工作,完善全程監督、自助查詢、自動考核的“互聯網+12345”市民精準服務體系,傾聽群眾心聲,解決群眾訴求,實現“接訴即辦”。拓展公眾參與社會共治渠道,整合網站、論壇、移動端、“隨手拍”等多種政民互動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未訴先辦”,發揮市民參與和監督的作用。
(三)統合力量、聯通各方,支撐高效治理
推動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以城市事件為牽引,統籌管理網格,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的市、區、街、居四級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應用體系,推動城市管理、應急指揮、綜合執法等領域的“一網統管”,提高城市公共資源配置優化能力,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創新,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提高城市科學化決策水平。提升市級大數據平臺分析、預測等能力,全面支撐領導駕駛艙迭代升級,構建以城市人口精準管理、經濟活動監測、城市運行感知、城管綜合執法等為核心的城市運行決策管理體系,實現全局統攬、精準服務、高效決策。
推動基層治理模式升級。利用市大數據平臺為基層進行數據和業務賦能,加速推進基層應用與垂直業務部門系統的融合集成,推動接訴即辦、吹哨報到、未訴先辦等業務應用在街道與社區全程線上辦理,構建“市、區、街、居”四級通達互聯網協同辦公平臺,推動“智慧平安小區”與“北京健康寶”等防疫成果融合應用,推動“黨員 E 先鋒”基層黨建業務全覆蓋,切實減輕基層負擔,不斷優化基層治理模式。
(四)開放共建、營造環境,繁榮產業生態
加強數據開放流通。深化重點領域數據專區建設,加大對金融科技、教育、醫療、科研、文化等領域的數據供給,為企業、科研院校和市民開展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數據支5撐。推進大數據交易所建設,建設數字貿易孵化平臺、服務平臺,推進跨境數字貿易發展。發揮北京數據開放優勢,培育和發展一批大數據企業,促進傳統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
推動政府開放場景。推動交通、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應用場景開放,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提升城市智慧水平。研究推進城市實驗室建設,創新公共項目合作模式,增強市民、企業、政府及研究機構在智慧城市方案上的參與程度。推動成立智慧城市政企聯盟,完善城市科技與政府治理的融合協同機制,營造多方參與、共同協作的智慧城市建設新生態。
加速城市科技創新。加快“三城一區”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超前布局 6G、量子通信、腦科學等前沿技術,開展 5G超高清視頻直播、自動駕駛、自動化物流等典型場景的示范應用,全面提升數字經濟技術創新能力。推進普惠 AI 戰略,建設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創新平臺,帶動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和產學研用協同。推進產城融合,引導重點企業參與智慧城市規劃建設。
(五)把握態勢、及時響應,保障安全穩定
強化新基建安全。營造安全可靠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環境,提升網絡信息空間安全策略管控、網絡監測預警、網絡內容與行為管理、網安聯動、應急協同調度等防護能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網絡信任體系。加強物聯感知終端安全監控,智能感知各類物聯網終端安全狀態。構建面向云計算的安全運營服務,建立事前防御、檢測,事中防護和事后響應的全方位云安全體系。
加強數據安全防護。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體系,明確不同數據安全級別的技術和管理防護措施,完善數據安全監測發現和應急處置體系。基于身份認證和動態授權、微隔離等手段,探索構建零信任框架下的數據訪問安全機制。強化對數據專區的安全管控,在深化數據融合應用的同時保障數據安全。
防范公共安全風險。實施智慧平安小區行動計劃,開展社區、樓宇安防系統智慧化改造。深入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建設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障重大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行。促進食品、藥品可追溯一致性標準實施,加強進口食品冷鏈監管。推動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智能化體系建設,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加強對交通、通訊、能源、供水等城市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全面提升城市運行安全保障能力。
(六)整體布局、協同發展,強化領域應用
深化體系交通領域整合。推動智能信號燈“綠波調節”,推廣公交信號優先系統,開展試點區域內特種車輛的“一鍵護航”,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優化出行體驗,推行“一碼通乘”,推動定制公交、預約出行、共享單車、汽車分時租賃等多樣化出行模式。持續提升全市交通綜合治理水平,推動交通領域“一屏統管”,保障冬奧交通管理指揮調度,提升交通綜合治理水平。擴大車聯網先導區建設范圍與規模,探索重點區域“全息路網”,建設交通公共數據專區,創新交通產業應用。
推動生態環保領域協同。加強感知統籌,建立生態環保“測管治”一體化協同體系,提升生態環保綜合執法效率。
提高重污染天氣、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場景一體化應急管理服務能力,加強水環境管理和水旱災防御應用。加快生態環保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建設,探索構建生態環保設施線上公眾開放平臺。建立生態環保數據開放專區,鼓勵社會企業創新生態環保應用,激活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動能。
加強規劃管理應急聯動。摸清城市運行、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等監測基礎設施家底,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提高應急狀態下城市一體化指揮調度與應急救援處置的能力。基于“時空一張圖”推進“多規合一”。探索試點區域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規、建、管、運”一體聯動。構建基于統一網格的城市運行管理平臺,加強城市管理“一網統管”。健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機制,利用隨手拍、政務維基、社區曝光臺等方式,快速發現城市管理問題。
豐富人文環境智慧應用。推動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延伸服務能力進基層,建設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和設施運營管理平臺,推進文化惠民。通過特殊人員畫像優化社會幫扶救助。構建就業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拓展扶農助農手段,利用電商平臺促進農產品直播帶貨、直銷社區。推動開展線上文旅展出和線上演出活動,加強云轉播、沉浸式觀賽、多場景“一臉通行”等智能技術在冬奧場景的應用。
強化執法公安智能應用。建設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大數據平臺,整合執法過程數據,強化跨區域、跨部門協作,實現8執法事項四級貫通,提升執法聯動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構建科學完備的執法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市、區、街鄉各層級的執法監督全覆蓋。進一步提升智慧法院建設水平,實現司法審判、訴訟服務和司法管理等業務全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進一步促進治安防控和基層治理智能化,聚焦服務 2022 冬奧會等重大活動,提升多部門整體協作、突發事件實時預警、警務決策扁平指揮等能力。
優化商務服務發展環境。落實政務服務大廳智慧化建設升級,開展“秒批”、“無感審批”等智能場景應用。建設完善 “互聯網+監管”體系,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支持平臺型企業建設商業服務平臺,實現商家互通、消費場景間互通以及線上線下互通。優化商務服務統籌監測與調度體系。支持服務貿易轉型升級,促進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
匯聚終身教育領域資源。推動“百千萬”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推動“互聯網+教育”,加快智慧教室建設。探索教育大數據創新應用,面向社會公眾提供教育數據服務。對接“學分銀行”,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認定機制。持續優化產教融合模式,打造實訓基地。推動基于互聯網的教師在線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聯合高校、研究機構建設教育科研數據專區,提供公共政策設計與仿真、政府管理創新等方面的支撐。
激發醫療健康領域動能。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推動以社區智慧家醫為抓手的 7×24 小時9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完善分級診療服務支撐體系,推動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等數據在不同層級醫療衛生機構間的授權使用,探索人工智能基層輔助診療系統建設。強化重大疫情跟蹤體系,完善傳染病監測網絡,運用大數據支撐重點人群排查。開展醫療健康數據專區建設,推動“1+N+1”互聯網醫院綜合平臺建設,助力醫療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四、支撐保障
(一)創新體制機制,構建順應時代的發展模式
創新信息化管理體制。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統籌領導,建立市級統籌協調機制、分工協作機制和工作會商機制。落實深化改革要求,優化調整形成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城市治理體系。
強化智慧城市統籌建設機制。以智慧城市行動綱要為藍圖,建立政府、社會等多方協作機制,圍繞統一框架分解和落實任務,形成整體推進路徑,探索統建分簽的實施模式。
建立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全周期“數評”機制,構建閉環的評估監督體系。建立區級投資信息化項目備案機制,推動市區統籌一體發展。
(二)完善政策標準,形成科學全面的規則秩序
加快推進大數據立法。出臺大數據相關地方法規,明確各方主體在數據確權、共享、開放、應用等方面的義務和責任,確立數據安全管理規范,保護個人隱私,為數據在全社會范圍有序流動創造條件。
完善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相關標準規范,構建覆蓋公共數據開放、數據交易、大數據安全體系等大數據標準體系,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標準保障。
(三)落實支撐保障,確立統籌務實的實施策略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探索政府、高校、企業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對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等領域技術人才和領軍人才的扶持培養力度,構建高層次智慧城市建設管理人才隊伍。
營造多方共贏的生態模式。吸納、引導高科技企業和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深度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營造政企合作、開放共進、多方共贏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新生態。
鼓勵產業上下游整合資源、深度合作,為應用開發者提供開放、友好的應用孵化環境,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企業帶頭作用,通過“應用孵化+商業合作”創新推動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xj
-
通信
+關注
關注
18文章
6069瀏覽量
136286 -
量子
+關注
關注
0文章
480瀏覽量
2553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