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席卷全球的疫情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更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當我們習慣了云辦公、視頻會議、網上打卡等等工作常態的時候,對雙十一從零點開始的瘋狂剁手、搶購下單習以為常的時候,對物流剛剛下單尾款還沒付完就收貨的場景已經見怪不怪的時候,在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力量在支撐著我們日常生活的變化,而這一切的背后又是什么在發揮作用?直到最近一則消息打破了這一切的看似平凡:中國數據庫終于打入世界第一梯隊了,這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一、殺入世界第一梯隊的中國數據庫
根據環球網的報道,11月24日,國際知名行業研究機構 Gartner 公布 2020 年度全球數據庫魔力象限評估結果,阿里云首次挺進全球數據庫第一陣營——領導者(LEADERS)象限。數據庫與芯片、操作系統并列為全球技術三大件,也是企業IT系統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術,銀行、電信、制造、互聯網等主要行業都依賴于數據庫技術。
“阿里云擁有豐富的數據庫種類覆蓋度和完善的產品布局,為用戶提供了多種關系型和非關系型數據庫產品,還提供了混合云環境部署,同時集成了備份、數據遷移與同步等能力。”Gartner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
阿里云在數據管理及數據分析領域都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比如云原生分布式數據庫PolarDB既解決了傳統數據庫容量有限、擴縮容時間長等問題,又提供了分鐘級擴容、彈性變配、超高并發等能力。今年雙11,PolarDB再度刷新了數據庫處理峰值紀錄,高達1.4億次/秒。數據分析方面,阿里云MaxCompute和E-MapReduce提供了安全、穩定、高性能的計算平臺,并融合生態,提供流批一體、機器學習、數據洞察等多種分析引擎與工具。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的感覺還是不明覺厲,但是這其中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
二、數據庫產業的突破到底意味著什么?
阿里云此次的突破,讓人不禁想起聯想的創始人之一著名的倪光南院士的那句經典說法“目前我們國產各種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軟件或硬件,整體的水平已從不可用到可用,而且正在從可用向好用的方向發展”,作為與操作系統、芯片并列的世界IT三大件之一,數據庫在中國經歷了太多太多,這背后也蘊含了太多的心酸和不易,而其意義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40年的艱苦中國追隨。
40年中國數據庫發展歷程終于擠進了世界先進行列。在這個互聯網盛行的時代,數據是一切的基礎,是互聯網時代最寶貴的資產,而數據庫則支撐起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回顧中國40多年的數據庫發展,我們看到了三個階段:一是恢復高考之后薩師煊引領的艱難探索。薩師煊作為中國數據庫的奠基人在1978年就提出了數據庫的理念,但是中國的數據庫一直在艱難的探索中摸索前進。二是盜版盛行后甲骨文的江湖稱霸。上個世紀90年代,著名數據庫巨頭甲骨文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商機,并且發現在中國存在著大量的甲骨文盜版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下,甲骨文決定用低價搶占市場,甲骨文把數據的價格降到了只賣500美元幾乎和盜版一樣,結果短時間內形成了在中國的擴張,當時幾乎所有企業的數據庫都是甲骨文數據庫+IBM小型機+EMC的模式,為了維護這套體系中國企業都必須每年支付高額的費用,市場亟待更加便捷、安全、便宜的解決方案出現。三是互聯網云時代的中國突破。進入21世紀,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面對著每年的巨額數據庫賬單,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終于開始邁出了更重要的一步,自己研發數據庫并且是更先進的云數據庫,通過去“IOE”的策略,讓自己不要用國際巨頭卡脖子交保護費,更通過自主更新數據庫,逐漸有了屬于自己的云數據庫產品,比如說我們前文看到的阿里云的PolarDB和螞蟻的OceanBase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經過40年的苦苦追趕,中國的數據庫產業終于逐漸由市場的跟隨者,市場巨頭的小弟逐漸發展成為市場的競爭者,并且在第一梯隊中出現了自己的身影。
其次,突出國際重圍的中國聲音。
國際市場激烈第一梯隊競爭中終于有了中國的聲音。好不容易在中國有了屬于自己的云數據庫的時候,我們縱觀全球,全球的數據庫江湖中,有甲骨文、IBM這樣的老牌巨頭,有谷歌、微軟、亞馬遜這樣的互聯網領袖,卻沒有中國的聲音,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默默無聞中一步一個腳印地耕耘著自己的土地,眾所周知,數據庫不是一個簡單的業務,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通過大規模的燒錢就能夠建成,這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海量的資本投入所一點一滴積淀起來的東西,就以前文的阿里云舉例,阿里巴巴每年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上千億元,自研飛天云操作系統、神龍云服務器、云原生數據庫PolarDB、OceanBase等,也正是這些不斷的投入和開發,讓我們中國自己的云數據庫成為了可能。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騾子是馬還是要拉出來溜溜,所以在實現了從無到有之后,中國的數據庫還要實現能打硬仗,能和國際巨頭競爭。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了中國數據庫的逐漸開源,從原先的私有云變成了公有云,在經歷了雙十一的高并發洗禮,經過了全民網上辦公、網上上學的考驗之后,中國的數據庫才敢說擁有了競爭力,而且在和國際巨頭的競爭中開始展露出我們的鋒芒。
第三,實現自我盈利的中國道路。
中國數據庫終于打通了屬于自己的道路,但是這也還是初級階段,再往后數據庫要逐漸具備自我的造血能力,這就是數據庫盈利的挑戰,世界上有眾多企業投入巨資建立數據,但是還沒等到數據庫的服務能力能夠實現自我運轉,就倒在了半路之上。而中國的數據庫企業們不僅開始將云端數據庫用于自身,還開始用于開放,將運算能力輸出出去,給互聯網、金融、汽車、政府、醫院等等多個領域使用,在不斷對外輸出的時候,自我的造血能力開始出現,虧損開始不斷降低,根據阿里巴巴Q2的財報數據顯示,Q2顯示,阿里云經調整EBIT虧1.56億,去年同期虧5.21億,今年Q1虧3.42億。而在規模經濟效益下,經調整EBITA利潤率從去年同期負6%提升至負1%,也正是如此逍遙子敢于宣布數據庫明年就能盈利,而高盛則將阿里云估值提升至1238億美元(人民幣超8000億元),當盈利的曙光就在眼前的時候,自我造血的道路打開這才是真正中國數據庫的突圍之路。
三、從數據庫到中國科技的全面突圍
其實,數據庫的發展不過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已,我們看到這些年中國的科技產業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而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也正在承擔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其實,從數據庫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當前科技突圍的一些邏輯:
首先,從學習到模仿再到創新已經成為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無論是數據庫,還是芯片或者操作系統,其實中國都屬于世界上的后發優勢國家,說后發是因為中國在第一波產業科技革命到來的時候,我們并沒能趕上時代的潮流,我們都是從改革開放之后開始苦苦追隨,但說優勢,正是由于前人給我們探索出了一條完整的道路,才讓我們避免了過多的試錯,可以通過學習再創新的方式形成屬于自己的科技優勢。
其次,中國科技各個產業正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很多人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國際先進對手的市場壓迫的時候,往往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比如說以芯片產業為例,臺積電都已經在生產3nm芯片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工藝還在14nm之上,看上去差距巨大,但是數據庫的例子告訴我們,先發優勢雖然存在,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積累下去,實現技術突圍就不是不可能事件,我們只是在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咬牙堅持住就有希望的曙光。
第三,科學技術正在成為中國市場長期發展的第一動能,我們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如今的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第一生產力,更是市場長期發展的第一動能,我們面臨著疫情之后全世界的經濟下行沖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牢牢抓住科學技術的動力,推動新基建的發展,才有可能進一步促進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有機結合,真正驅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引擎。
如今,中國科技產業正在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數據庫的突圍正在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這就是堅持科技優先的戰略,咬牙堅持下去,勝利的曙光就在不遠的前方。
責任編輯:PSY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50瀏覽量
424755 -
數據庫
+關注
關注
7文章
3826瀏覽量
64509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7瀏覽量
1375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