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機,是華為 90 年代初自主研發的一款產品,全名叫做 C&C08。
現在搞通信的年輕人,應該沒怎么聽說過這款產品。但是,在很多年前,這款產品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在通信圈內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直到今天,在極少數的運營商機房和學校實驗室,仍然能夠看到它的身影。
對于華為來說,這款產品擁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當年,就是它,在危難之中拯救了華為,免于倒閉的命運。
白手起家,走上自主研發之路
故事還是要追溯到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
當時,任正非剛剛創立華為不久,處于艱難的創業早期。公司的主要業務,只不過是做一些倒買倒賣的生意,甚至包括賣減肥藥和墓碑。
后來,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任正非開始做起了 PBX 交換機的代理生意。
這種交換機,主要用于企業內部電話分機。當時,華為代理的是香港一家公司的產品。產品的主要銷售對象,是國內一些企事業單位。
縱觀那個時候的中國通信市場,雖然需求旺盛,發展迅速,但國內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很弱,根本無法和海外廠商競爭。國外產品長期占據著市場的主體地位,形成了 “七國八制”的局面。
(名詞解釋:七國八制
當時中國通訊市場上總共有 8 種制式的機型,分別來自 7 個國家:日本的 NEC 和富士通、美國的朗訊、加拿大的北電、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比利時的 BTM 公司和法國的阿爾卡特。)
最開始的時候,華為做代理,還算有一些利潤。后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之下,代理利潤大幅下滑。
此時,任正非意識到,想要繼續生存,必須有自己的產品,有自主研發能力。
任正非當時有一篇文章——《對中國農話網與交換機產業的一點看法》,里面就表達了對市場形勢的長遠看法。
文章里面提到: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像中國這么多的交換機生產廠家,各廠家各自為政,很難使國產交換機的整體水平提高檔次,也是產生許多短期行為的原因。現在的現實,好的廠家都會被拖垮,差的廠家又成不了氣候。中國的通信工業處在一個非常時期。”
“中國電子工業中,唯有程控交換機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拳頭產品。”
于是,他就開始帶著華為走上了自主研發這條充滿坎坷的不歸路。當時的華為,員工不過百人,資金也非常緊張,第二天就有可能倒閉。
從 HJD48 到 JK1000,經歷生死考驗
華為第一款自主研發的通信產品,是 HJD48 小型模擬空分式用戶交換機。
當時華為的研發負責人,名叫鄭寶用。鄭寶用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籍貫福建莆田,1964 年出生,華中理工大學(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后來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1989 年,博士還沒畢業,就被朋友勸說進入了還是小公司的華為。
任正非自己也不懂通信技術,但是很會看人用人。他覺得鄭寶用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為總工程師。
鄭寶用在華為內部綽號叫 “阿寶”,任正非直接稱其為 “寶寶”。作為老板,任正非還經常拍 “寶寶”的馬屁。有一次,任正非就當著鄭寶用和很多人的面說:“鄭寶用,一個人能頂 10000 個”。
作為一個技術工程師,鄭寶用更像是一個 “江湖人”。他經常正面頂撞任正非,還當著下屬的面,挽起袖子展示自己粗壯的胳膊,津津有味地講述自己和地痞流氓打架的故事。
性格歸性格,鄭寶用的技術能力確實是強。沒過多久,他就帶領團隊研發成功了 HJD48,并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后,1992 年,為了趁熱打鐵,進入電信局用交換機市場,華為開始研發第二款產品——JK1000 空分式端局交換機。
在研發過程中,鄭寶用仍然是技術總負責人。來自東南大學的徐文偉負責硬件開發,來自中科大的王文勝負責軟件開發。
1993 年 5 月,JK1000 通過郵電部的驗收,正式獲得入網許可。當時,任正非組織了華為幾乎所有的銷售人員,召開 JK1000 的銷售動員會,并制定了相應的銷售方案,打算大干一場。
然而,事與愿違,JK1000 在市場上遭遇了慘敗,幾乎賠光了華為的老本。
JK1000 之所以會失敗,原因很簡單。這是一款模擬交換機,當時數字交換機的技術已經成熟,模擬交換機屬于被淘汰的技術,沒有用戶想要繼續購買和使用馬上要被淘汰的產品。
面對慘敗,任正非不得不孤注一擲,全力推進數字交換機的研發。
這里面,還有一段軼事:
當時華為生產線上有一個工人,名叫曹貽安。盡管此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頗有遠見。他多次向任正非進言,力主開發數字交換機。任正非被他打動,在模擬交換機還在開發的時候,就啟動了數字交換機的開發。曹貽安也因此被破格提升為開發部副總工,擔任數字交換機部的負責人。不過,畢竟是能力有限,沒多久,曹貽安的位置被別人頂替,淡出了華為人的視野。
C&C08,力挽狂瀾
故事講到這里,另一個傳奇人物要上場了。他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李一男是湖南長沙人,1970 年出生,15 歲就上了大學,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22 歲的時候,研究生畢業加入了華為。
任正非慧眼識英才,給予這個年輕人充分的信任,把 C&C08 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研發重任交給了他。與此同時,任正非還授意李一男在之前徐文偉成立的器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全面負責相關工作。
當時的華為,情況非常嚴峻。早期 HJD48 賺的錢,基本上被 JK1000 賠光。為了維持經營,任正非甚至借了高利貸,利息高達 20%-30%。
根據當事人回憶,當時任正非和華為的干部們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
在任正非的充分信任下,李一男不辱使命,帶著手下在深圳寶安蠔業村一棟破樓里艱苦奮斗了大半年,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1993 年初,華為 2000 門的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 C&C08 研發成功。9 月份,萬門機型研發成功。
說到 C&C08 這個名字,其實也是有特殊含義的。
這個名字是華為公司內部征名得來的。C&C 有兩個含義:一是 Country&City (農村&城市),農村包圍城市;二是 Computer&Communication(計算機&通信),數字程控交換機就是計算機和通信的組合。C&C 的格式,模仿了當時電信業的老大——AT&T。
至于 08,并沒什么具體的含義,只是討個吉利。當時國內自主研發的數字交換機中,最牛的是巨龍集團的交換機——04 機。結果幾年后,04 機就死掉了,而華為的 08 機卻大發了。
C&C08 研發成功后,迅速進入市場,在浙江義烏完成了首個局點的開通。
郵電系統內部對這款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也非常寬容,沒有過分挑剔,反而給了很多的改進意見和建議。華為耐心地聽取了用戶反饋,進行了產品改進。為了更好地改變產品,華為還安排了研發工程師進行現場蹲守。
1994 年,C&C08 交換機全面通過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院測試鑒定,并在當年北京國際通信展上首次展出。同年,第一個超萬門的 C&C08 交換機在江蘇邳州開通,11 月通過省局鑒定。
1995 年,C&C08 交換機通過郵電部的生產定型鑒定。
也就是這一年,中央提出了 “村村通”計劃,給 C&C08 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華為把 C&C08 作為自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拳頭產品,斬獲了 13 億元的訂單。
C&C08 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華為也借助它,撬開了海外市場。
1996 年,C&C08 交換機在香港和記電訊商用,首次服務內地以外的運營商。
1997 年,C&C08 交換機進入俄羅斯,首次進入國際市場。
此后,作為華為的明星產品,C&C08 一度銷往全球五十多個國家,服務上億用戶,為華為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也為國產通信設備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值得注意的是,C&C08 不僅是一款單一型號產品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產品平臺。華為后來的所有產品,包括傳輸,移動,智能,數據通信等,都是在這個平臺上發展起來的,都能看到 C&C08 的影子。
現在我們常說,華為之所以有今天的市場規模和地位,從產品的角度來說,就是把握住了四個機會:
第一個機會,1993 年 - 2000 年,交換機接入網產品跨越式發展
第二個機會,2001 年 - 2005 年,傳輸網絡產品跨越式發展
第三個機會,2006 年 - 2018 年,移動通信產品跨越式發展
第四個機會,2012 年 - 2020 年,手機終端產品跨越式發展
歸根到底,第二個機會和第三個機會,都是源于第一個機會的成功。如果沒有 C&C08,就沒有后來不斷豐富的產品線,也就沒有現在的華為。
不僅是產品技術上,在人才培養方面,C&C08 項目也堪稱是華為的黃埔軍校。
大批的華為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從這個項目組走出來,成為了華為公司的骨干,很多更是成為了高層管理人員,甚至是高級副總裁。后來華為中研部的歷任負責人,也都是來自 C&C08 項目組。
結語
故事講到這里,就要結束了。
小棗君覺得,C&C08 的研發過程,就是華為創業過程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通信企業自主創新,奮起直追的一個縮影。這里面的痛苦和艱辛,只有親歷者才能夠體會。
華為是時代的產物,它的成功過程不可復制。把握住了轉瞬即逝的機遇,利用了時代和政策優勢,在順境中攻城略地,在逆境中拼命求生,最終造就了這么一個特立獨行的民營科技巨頭企業。
責任編輯:haq
-
通信
+關注
關注
18文章
6043瀏覽量
136181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81瀏覽量
25225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