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和漲價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向全行業傳導:設計廠商等不到產能或面臨客戶流失風險,該如何自救?上游的產能緊缺和漲價對下游的代理、模組、終端廠商影響幾何?為此,集微網特推出8英寸晶圓代工的“多米諾骨牌”系列專題報道,邀請業界知名專家、分析師和企業代表,對此進行全方位的解讀與報道。
“俗話說,客戶是上帝。以前,我們下游的終端廠商是我們芯片設計公司的上帝,現在倒過來我們成了我們下游客戶的上帝。而實際上,芯片制造廠才是上帝。”
在談及近期的晶圓廠8英寸產能告急的問題時,一位芯片廠商負責人在朋友圈如是寫道。
隨著晶圓代工產業的不斷向前發展,12英寸已經逐漸成為了主流尺寸,因為其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的單位耗材。因此,全球范圍內幾乎不再有新的8英寸純晶圓代工廠出現。2018年年底,臺積電曾宣布在南科六廠旁新建一座8英寸廠,但這也是臺積電近17年以來唯一一座新建的8英寸廠。
因:舊患添新愁
8英寸廠“斷后”,這導致一些成熟工藝節點的產能被固定。而隨著市場整體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出現,8英寸產能缺貨已經成為了常態。
一位曾在臺積電、中芯國際擔任過高管的業內人士告訴集微網,8英寸產能緊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半導體設備廠已經不再生產8英寸設備,市面上8英寸設備總數量不會再有大的變化,晶圓廠通常是去找DRAM廠買8英寸舊設備,因為DRAM廠的舊設備不會再有其它大用處。
該業內人士還指出,晶圓廠也不愿意去購買二手設備來擴產,因為這將增加折舊的負擔,成本上升導致競爭力受損。
“全球所有的8英寸廠幾乎都已經折舊完了,成本非常低。雖然12英寸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折舊完以后會有更低的生產成本,但廠商往往不愿意負擔折舊費用,因此一直停留在8英寸廠生產。”業內人士說,“設備不夠,晶圓廠不愿意增加折舊,‘釘子戶’業務較多,這些都是8英寸產能不足的‘舊患’。”
今年以來,8英寸產能的舊患又添新愁。前述業內人士表示,新冠疫情催生了大量的新需求,例如線上辦公、線上教學等應用導致筆記本、iPad等終端需求爆發。
一位國內手機廠商高管表示,華為事件也對8英寸產能形成了擠壓效應,9月15日以前,晶圓廠為了給華為趕工囤貨,不得不將其他廠商的產品延后生產。而在9月15日之后,其他廠商突然涌入,并大肆下單囤貨,希望在明年搶奪華為可能丟失的市場份額。
另外,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而2019年我國芯片自給率僅為30%左右。芯海科技副總裁萬巍在接受集微網采訪時指出,國家戰略要求國產化比率提升,國內晶圓廠因此不斷迎來轉單效應,尤其是8英寸產能被進一步擠壓。
果:漲價,也沒用
在萬巍看來,這波8英寸產能不足將延續到明年上半年結束,該觀點與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不謀而合。此前,趙海軍在中芯國際Q3財報會議上指出,從產業的格局和客戶的需求來看,預計一直到明年上半年,整個行業的成熟工藝產能將持續緊張。
一位臺灣資深分析師也同樣認為,明年上半年全球8英寸產能緊缺的問題不會好轉。對于下游的芯片廠商而言,能從晶圓廠拿到多少產能將直接影響公司業績。
萬巍透露,8英寸產能不足目前對于芯海科技的影響不是很大,由于芯海科技跟供應鏈長期保持戰略合作關系,所以目前產品缺貨的情況并不嚴重。而對比之下,一些國內MCU友商拿不到代工產能,國外IDM廠又有罷工的情況出現,芯海科技反而在這波8英寸產能中迎來了市場機遇。
不過,萬巍還指出,即使與晶圓廠聯系緊密,對于一些臨時性的需求增長,芯海科技也不得不延長產品的交付時間。而對于長期穩定的需求,是可以保證的。
產能不足帶來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漲價。近日臺媒報道指出,原先聯電的8英寸晶圓代工價格原較臺積電便宜2成,但由于近期價格漲幅較大,已將急單訂單價格調漲3成以上,導致平均代工價格直追臺積電。中芯國際也曾在Q3財報會議上透露,8英寸晶圓價格已有所上調。
“以往,漲價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但這次即使漲價也拿不到產能。”一位模擬芯片廠商負責人無奈的說。
該負責人表示,公司尚處于快速成長期,8英寸產能緊缺對公司造成了巨大沖擊,大量資金投入到晶圓廠卻遲遲未能排單生產,公司的日常運營已經出現困難,不僅新品發布時間將推遲,融資進度也有可能受到影響。
8英寸產能不足儼然已經成為常態,前述臺灣資深分析師強調:“這廣泛地限制了全球芯片設計公司的成長,尤其是初創企業。因此,產業鏈各環節應該尋求轉變。”
解:預判,通用,遷移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8英寸產能不足的現狀短期無法解決,只能設法盡量降低自身影響,例如將精力放在研發上,以迎接未來更大的市場機遇。
而長遠來看,為了避免8英寸產能不足的常態不斷對公司運營產生影響,航順芯片創始人劉吉平認為,芯片廠商未來要更加大膽去預測市場變化,排好生產需求,跟供應鏈建立更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提升產能供應。
萬巍表示,消費者業務目前仍是電子行業的最大市場,但消費者業務熱點變化發展太快,每年都有不同的熱點。因此,對市場變化做出預判是一方面,另外也要推出通用化更好的產品。以MCU為例,其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如果能提升產品的通用化,當某一款芯片缺貨時,便可以通過內部調劑,及時用另一款芯片的產能來填補空缺。芯海的32位通用MCU就屬于這種情況,因備貨充足,用戶群很廣,目前可以保證供貨。
“產品越通用,客戶越多,公司的風險也就越小。”萬巍如是說。
由于8英寸產能已經很難擴充,芯片廠商要從根本上解決產能問題,只能將8英寸代工訂單遷移至12英寸生產。萬巍強調,這是眼下最可行的選擇,且已經有公司付諸行動了。
根據集微網此前報道,神盾首席財務官張家麒表示,公司早前就已有籌備轉移至 12 英寸,為確保供貨順利,明年大部分主流產品都采用12英寸廠的65 nm工藝生產,明年公司運營將重返增長。
前述臺積電、中芯國際前高管指出,作為8英寸代工的“釘子戶”,此前主要是考慮到遷移帶來的短期成本問題,但眼下一些廠商漲價也無法解決產能問題,在多方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遷移至12英寸生產將必然發生。短期帶來的成本增加,將很快被長期的利潤填補。
“8英寸業務轉移至12英寸生產并不難,只是需要花時間、人力、物力去驗證,而往往一些客戶不愿意接受這種轉換帶來的風險。但從技術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產品都能做到。”該業內人士如是說。
責任編輯:lq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615 -
晶圓代工
+關注
關注
6文章
861瀏覽量
48633 -
晶圓廠
+關注
關注
7文章
626瀏覽量
37939
原文標題:8英寸產能觸及天花板,訂單出現向12英寸遷徙|產能緊缺專題之四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eb0fee55925b,微信公眾號:半導體投資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